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能力考查及答题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答题论文,能力论文,技巧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
三、问答题练习
1.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种理论首先见诸哪一个统一王朝的实践中?这种理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这种理论受到怎样的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的两种不同变革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
2.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赵尔巽的观点是否正确?洪秀全倡导的革命有什么作用?中国危亡的原因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容有何不同?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实质是什么?
4.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两次国共合作各有什么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何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什么能够维持到抗战胜利?
5.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6.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曰:“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刘知几《史通·世家》则曰:“禀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请结合史实,分析评论上述观点。
7.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评价康有为的功过。
8.评述罗斯福任总统期间,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变化。
参考答案
1.①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由君主任用官吏,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②秦始皇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③西汉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④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君主的封建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⑤19世纪末,康有为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兴民权设议院。但是戊戌变法时并没有有关法令,君主立宪成为空话。⑥20世纪初,孙中山等人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宣传民权,建立国民政府。经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使长达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崩溃,但仍又落入袁世凯手中。
2.①赵尔巽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虽未能推翻清政府,但却动摇了其腐朽统治,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它的功绩不可磨灭。赵尔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仇视农民运动,只许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人民,不许人民反抗的观点,以及把中国危亡的原因强加给农民运动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③“中国危亡”的历史背景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而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闭关自守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清政府的腐朽、对外妥协,是“中国危亡”的内因。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是“中国危亡”的外因。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才是“中国危亡”的根本原因。
3.①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为了维护统治,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政治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有个启蒙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②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其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播新思潮主流。
③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斗争。
4.①第一次国共合作特点:由中共倡导。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合作形式是党内合作,也就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
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由中共倡导。政治基础是抗日救国。合作形式是党外合作,也就是国共双方协商。斗争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卖国贼。中共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和根据地。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了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帝国主义、官僚政客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④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维持原因:中共坚持正确的抗日方针政策、策略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有效的斗争。
中共在抗日斗争中坚持发展自己的武装和根据地,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原因
①战争根源相同: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引起的,都是由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
②发动战争的手段不同:第一次是德、奥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以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波兰而开始的。
性质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结果
①战争的破坏性相同:两次大战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世界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失。
②帝国主义被削弱和革命力量的壮大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重大后果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建立,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强大,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掀起了巨大的革命风暴,冲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世界帝国主义战线的力量进一步削弱。
③战争的结局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崩溃和全世界人民取得伟大胜利而告结束。
6.①由于秦的暴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在陈胜首倡的农民战争中,推翻了秦朝。汉初统治者看到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司马迁尊重历史事实,肯定陈胜起义推翻秦朝的作用,把陈胜列入“世家”。这表明司马迁是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上。
③刘知几认为列入世家的只能是“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者,诬蔑陈胜“起自群盗”,以陈胜“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责备司马迁为陈胜立“世家”,违背了“世家之为义”。这表明刘知几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反对农民起义的。
7.①康有为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后又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形成了实行君主立宪的基本政治主张,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发展,他从维新派变为保皇派。
②19世纪末,《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中,他依靠光绪帝颁布变法法令,这些法令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变法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这在当时是爱国的、进步的。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康有为的思想没有向前发展,仍坚持君主立宪的立场,反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成为保皇派。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康有为却一直期待清王室复辟,反对共和制;1917年,他与张勋等拥溥仪复辟帝位,12天就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的行动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8.①1933年罗斯福任总统后,对法西斯的侵略活动采取纵容政策。如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和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在1936年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时,美国虽未参加英、法策划的“不干涉”委员会,但仍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7年5月美国通过“中立法案”,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不能从美国购得武器,而德、意法西斯却可以“中立国”名义从美国购武器供给西班牙叛军。1938年英法推行绥靖德国的政策与德、意举行慕尼黑会议,美国也赞同。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罗斯福采取反法西斯政策。1939年底,罗斯福力促国会修改“中立法案”,准许英、法两国购买武器,1941年3月,又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8月,与邱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后又将“租借法案”施行于苏联。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美国同中、苏、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共同宣言,决心消灭法西斯。
③“二战”后期,罗斯福参加了1943年中、美、英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通过了苏、美、英对德作战一致行动,战后合作,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1945年参加雅尔塔会议,会议上决定在战争后建立联合国。
标签:帝国主义论文; 历史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美国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美国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康有为论文; 世界大战论文; 工业革命论文; 一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