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出台政策支持,教育全民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新理念;高职院校要强化实践,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新模式;企业则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推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关键词:就业导向 工学结合 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21世纪初,美国将“职业技术教育”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并着重强调了学术课程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也突出强调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生涯与技术教育强调学术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在同一课程中的相互结合。另外,对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评估也加入了对办学机构了解沟通劳动力市场能力的评估。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二、理论框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情境”对意义建构非常重要。“工学结合”就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进行直接操作的实训模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技能培养十分关键。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依托实践,依托企业,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即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为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2.政府要大力支持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共同质量保证框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鼓励中职教师到企业参加继续教育、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使学校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3.政府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将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为构建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投入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创造条件,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4.建立健全工学结合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标准,对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和学校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对考核达标的企业给予“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工学结合做得好的职业院校给予办学资金倾斜。充分运用政府导向资金,给为工学结合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个人、职业院校校长等予以奖励。
职业院校要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新模式。生涯与技术教育积极跟进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关注绿色产业中的新职业,着力培养“绿领工人”。绿色产业以及可持续性产业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急需“绿领”工人,此类技术工人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可持续性产业技能将成为21世纪任何职业都必备的技能。只有大力培养“绿领工人”才能应对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职业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绿色产业,增加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树立“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的职教新理念。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企业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鲁中地区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为开展工学结合搭建好平台。因为“四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驱动的,所以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在为企业培养未来的员工,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要和职业院校签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协议,派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管理和监控。同时,企业有责任配备精通业务、有较强责任感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办学,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按照平等自愿原则,成立由职业院校、行业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的职业教育集团,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办等形式,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职业院校按照企业所需,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各个成员单位之间可以在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论文作者:申在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工学论文; 企业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 校企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职业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