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如何永续动力论文_何佳琳

传统村落如何永续动力论文_何佳琳

——以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为例

(湖南阡陌设计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文化厚重的史书。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刻不容缓。本文以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为例探究如何使传统村落获得永续动力。

【关键词】传统村落;下团村;生态;人;文化;产旅融合

1、背景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被列入其中。

2、概况

下团村位于新化县奉家镇,西距溆浦县城约80公里,东距新化县城约100公里,离紫鹊界梯田约40公里。县道062线从下团村南部蜿蜒经过,对外衔接S308、S225,与溆浦县城、新化县城及娄底市区有直接的交通联系。

经史学家粟海先生考证,下团村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创作原型地,这里有翘檐干栏式板屋特色民居,有双碗双筷的特色饮食习惯,有地龙、花棒、傩戏等传统民俗文化,也有山歌、奉姓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苗瑶隐居生活所在地。自秦已有人居住于此,前后有瑶族、秦后裔、陶渊明访古等,至今村落已有2500多年的隐居历史,也由避世隐居而孕育了紫鹊界的农耕文化。

下团村依山傍水,周围群山逶迤,善溪河由西向东贯穿村庄,建筑群就迭层台地而建,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现有居民8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2320元,主要产业有旅游业、农业。近年来,“古桃花源”品牌已经逐渐打开了知名度,每到春天,吸引了周边地区居民来下团赏桃花。旅游业对推动下团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保护下团村传统村落风貌和文化的重要动力。

3、探究

下团村是保留了原始肌理的自然村落。村宅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落于山林、台地、田园间,周边山体围绕房前屋后菜园围合。同时“古桃花源”品牌也逐渐让世人所知。依托良好的环境要素和文化要素,下团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受制于区位交通、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季节性等方面制约,旅游业难以有很实质性的突破。本文借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提出三大策略促进保护,三大措施引领发展。

3.1保护策略

传统村落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其人、事、地、物是统一的整体。

首先,保护生态、和谐共存。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内容来抓,做到整治与保护并举,不破坏原始生态特征。

充分尊重和利用当地的金鸡岭、摩天岭、大湾山、瑶湾、善溪河山水资源等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对山林部分的建设开发,严禁取土采石、变更水岸线等破坏山水原貌的行为,并利用山体至高点、善溪河、古井等重要元素打造5条生态通廊,重点突出农田风光、山水相依、建筑跌落的美景,将下团村打造以欣赏、享受、了解、宣传和保护自然山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自然村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坚决杜绝破坏已有建筑群落风貌的乱搭乱建行为,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新建和改建建筑引入生态建筑设计手法,续存村落的原生格局,延续大地的自然肌理,保留基地环境的地形变化,为村民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空间。

其次,保护“人”、永葆活力。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相对封闭地区的村落逐渐走向“空心化”,离开了人就难以得到永续的动力。所有只有不断激活生活的活力,村落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才能留得住人,打破“空心化”及避免自然消亡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落居民改善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现在下团村在传统物质空间上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民居破败严重,功能不齐、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提出“微改造”和 “微建设”相结合,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小康新农村。在建筑功能完善方面,除现存两栋破坏严重的清朝时期建筑需要修缮外,其他建筑和院落空间均采取“微改造”的手法,完善内外功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则采用 “微建设”的手法,完善村类各项功能,如将小学与村委会分离,将村委会与现文化楼结合,原址扩建小学。

最后,保护文化、留住 “乡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乡愁”成为人们愈来愈浓的情结。

本地村民特别是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以及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已经在慢慢地削弱。只有珍惜、保护并传承场所独有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符号,避免“万村撞衫”,打造充满“根文化”的精神家园,才能留得住乡愁,让走出去的人愿意回来。下团村基于“古桃花源”和奉家文化的影响力,恢复村内最早的道路——桃源古道的功能,借以奉家祠堂宣传奉氏精神,延续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下团打下独特的文化烙印。

3.2发展措施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经济大繁荣时代所留下的宝贵民族财富和文化遗产,但在当今——一个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非农业经济时代,已经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传统村落如果一味追求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而不谈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可喜的是下团村已经利用自身的优势走上了产旅融合的道路发展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力。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受季节性影响大的问题,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人气旺,除此之外鲜有游客到访。同时现阶段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体验都处于初级阶段,难以产生更大的效益。求发展就必须开辟新路径,下团村只有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概念,才能求得突破。

3.2.1区域联动,借力使力。

上下抱团、秦奉一家:养在深闺的下团村尽管田园风光和文化特色十分突出,但是受区位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声名远播。要发展就得走出去,借位周边的强势资源联动发展。积极抱团兄弟村——上团村,对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紫鹊界秦人梯田,秦奉本一家,积极融入大紫鹊界黄金旅游线。

3.2.2资源竞合,差异经营。

紫鹊界的田,下团的隐,打造“深闺里的世外桃源”“人心桃源”主题形象,突出“隐居下团”的旅游定位,开发“隐”系列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如林栖谷隐;隐志学堂;隐心食堂。

3.2.3提质控容,内外兼修。

一个优质的旅游目的地当然需要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异禀的天赋要有良好的整体服务意识,但在各方面(生态、人、文化、设施)提质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合理的游人容量,不能超限超载,方能保证传统村落永续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变革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着辩证的哲学关系,保护是本,发展是目标。为了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生命力,就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加以合理利用,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0

[2]黄家瑾,邱灿红,湖南传统民居,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6

[3]柳肃,外国历史村镇保护的经验。湖南城乡规划,2015.4

论文作者:何佳琳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传统村落如何永续动力论文_何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