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

黄冈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

黄冈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陶文斌

特色小镇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为此,湖北省黄冈市努力建好特色小镇,力求加快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助推黄冈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

一、黄冈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黄冈市坐落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境内小城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具备建设特色小镇的良好基础,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New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1]。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主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IPAD以及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读者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为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传播内容分众、传播时效增强等[2],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而言,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在新媒体理论体系与技术服务的冲击下,信息服务也展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近年来,黄冈市立足现有资源,积极培育创建特色小镇,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红安县七里坪镇的红色文化、蕲春县蕲州镇的医药加工、罗田县九资河镇的生态服务、浠水县兰溪镇的陶瓷工艺、麻城市黄土岗镇菊花种植加工等产业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这些特色小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并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一是形态多样,包括“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二是主导产业多样,包括先进制造类、传统文化类、休闲旅游类、特色产业类。截至目前,全市先后获批24个全国重点镇,麻城歧亭镇、红安七里坪镇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黄冈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认识不清。有些地方对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理念认识还不到位,仍存在传统城镇化倾向、产业园区倾向、房地产化倾向、突击运动化倾向等传统建设思路,制约了特色小镇建设质量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二是特色不明显。从2016年开始,各县市都在发展各种形态的特色小镇,但是对本地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遗存等比较优势认识和挖掘不深,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生搬硬套,甚至出现同质化、重复化和非特色化现象。三是扶持力度不够。县级以下特色小镇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上还需要国家、省、市、县出台更多细节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而且政策出台后的落实也存在问题。如在现有农村土地政策的前提下,用地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特色小镇的发展;县以下的镇(乡)财政实力弱,特色小镇发展普遍存在资金压力过大、回收资金慢、融资难等问题。四是市场化不足。各种不同需求的人群是参与特色小镇建设运行的主体。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很难参与其中,其经济理性被忽略。

二、推进黄冈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就黄冈来说,建设“特色”小镇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一是做大做强有基础的特色小镇。当前,除已经命名的特色小镇之外,应积极支持黄梅县五祖镇佛教文化小镇、黄梅县小池镇和浠水县散花镇跨江合作发展小镇、英山县温泉镇茶叶小镇、罗田县三里畈镇温泉小镇、麻城市龟山镇花卉小镇、黄州区路口镇医养小镇、蕲春县漕河镇彭祖长寿养生小镇等一大批特色小(城)镇的培育。二是立足本地优势发掘特色小镇。首先是立足农业优势。黄冈是农业大市,农业经济占比较高,发展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天然优势,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进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休闲业等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其次是立足长江优势。黄冈沿长江岸线216 公里,洲滩很多,资源条件很好,城镇密集度高,借助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沿江的城镇如兰溪、巴河、蕲州、小池、田镇等具有开发优势和潜力。再次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黄冈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发展健康养生小镇尤其是健康养老小镇。除此以外,还可以在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特色小镇等方面着手,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小镇。三是注重对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如黄梅挑花),可以开辟或保留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艺人工作室,包括书院、书场、戏台等,让镇民和游客能在袅袅炊烟中记住乡愁。

(一)坚持特色产业建镇,确保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建设特色小镇不在于规模多大,而在于有没有“特色”。特色小镇的“特”,主要指产业“特”。目前黄冈多数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缺乏良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发展特色小镇需从自身产业条件和资源优势着手,选择符合本城镇实际情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去发展,体现的是一种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的融合,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济建设。

黄冈特色小镇发展基础相对较弱,不能简单对标发达地区,要做到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一是注重内涵式发展。现有建制镇、中心镇、集镇的规模经济尚未完全显现的区域,不宜盲目开辟新的地域打造特色小镇。符合条件的小镇要用创新型思维挖掘本地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等资源,在适当的空间内谋划发展,力求见实效。同时,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风俗特点,实施传统小镇改造和面貌提升。二是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好的美丽乡村以及大城市近郊特色小镇示范建设,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三是打造特色小镇“政府、企业、居民”的利益共同体。充分考虑“三农”利益和需求,积极发展涉农产业,完善涉农服务,促进周边人口深度参与小镇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黄冈特色小镇发展既不可无所作为错失机遇,又不能急功近利透支资源,要通过不断改进机制与政策,统筹规划,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建设产业型小镇、旅游型小镇和区位型小镇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不断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特色小镇。

(二)坚持量力而行建镇,确保特色小镇有序发展

(3)做好政策效应评估。建立健全税收政策评价反馈机制,既关注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又对新政策出台后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建立点面结合的政策效应跟踪分析机制,在每项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及时分地区、分行业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企业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建议。

南宁民歌节是“政府主导、助推文化”的成功模式。南宁民歌节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民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是广西文化产业招牌产品。它不仅是一个向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广西民歌魅力的重要平台,还把歌圩文化成功的从乡间田畔嫁接到了城市文化中,让民族元素得到了国际表达,为传统民俗文化创造了新文化公共空间。仅2009年民歌节,就为南宁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近430亿人民币的商业投资。

(三)坚持政府统筹监管,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有重点地发展。科学确定特色小镇,合理控制数量,有序有效推进。二是坚持集约节约原则。科学确定镇建设总体规模,防止工业、商业、旅游、文化等大型项目建设规模过大。强化依规建设,防止违法违规圈地搞开发。一般认为,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应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市县政府要探索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块上建设,尽可能避免所有的特色小镇都要重新划一块地、从头开始。要将更多土地、资金投入生活区建设,合理减少工业用地,规范工业园区道路和绿化美化等建设标准,避免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三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小镇必须是生态小镇,这是底线。特色小镇的整个开发过程,都要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以此为重要资源,让每一个特色小镇都成为具有特色风景的“生态小镇”。

(四)坚持体制创新,培植特色小镇的发展活力

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要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专业人才的需求,精准制定各类扶持政策和定制化服务,努力营造特色小镇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发展环境。企业是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的主角。鼓励实力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吸引产业链其他企业参与小镇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和社会资金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量大、成本低、周期长,适合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等建设。各特色小镇要主动与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大型的国企民企对接,共同探讨研究合适的机制参与小镇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利用财政资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特色小镇建设基金,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问题,有必要精简合并管理部门、减少管理层级。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规划编制、宣传推介、资金扶持、项目招商、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都由专门机构去统筹、协调。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导向,加快企业注册便利化改革,积极尝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为企业发展降低制度成本,创造更加便利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黄冈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姜 圻

标签:;  ;  ;  

黄冈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