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氧化与燃烧"课例研究报告论文_蒋建伟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1-034-02

一、教学研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发散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及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背景

随着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以学习方式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答题、探究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突破点,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这类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成为化学中的热点,也是中考中的亮点。本文以八年级下第三章第二节中《氧化和燃烧》课堂教学中的"燃烧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形成。由于《燃烧的条件》这一部分内容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设疑、引导为辅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

三、课前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并了解燃烧的定义;

(2)探究燃烧的条件;

(3)灭火的方法

(4)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

3、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法、演示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为主,并配合多媒体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

引入:

投影:央视大火案(展示图片)【2009年2月9日晚21时许,在建的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大火持续六小时,火灾由烟花引起。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张建勇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建筑物过火、过烟面积21333平方米,其中过火面积849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83亿元。】

学生:好严重啊!

教师:是啊,相信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都能深刻体会到"水火无情"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学生:是的,火灾的后果真可怕!

教师:那么请同学分析一下,引起央视大楼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燃放烟花。

教师:对,正是由于违规燃放烟花,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 多物质的燃烧,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在科学中是如何来解释燃烧的呢?

学生:发光、放热、很剧烈、很危险……

教师:很好,同学们总结了很多燃烧的现象,说明大家平时的观察能力很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燃烧的科学定义。

投影: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投影:物质的燃烧(燃气燃烧、火箭发射、奥运圣火、森林大火……)

教师: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些燃烧对我们是有害的,但只要我们使用得当更多的燃烧对我们是有帮助的,那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燃烧呢?

学生:不是。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列举一些能燃烧和不能燃烧的物质。

学生:汽油、酒精……

石块、水泥……

教师:不错,生活经验很丰富嘛,但是老师这里有个问题,酒精是一种易燃的物质,酒精灯一旦点燃后就不能熄灭吗?

学生:可以熄灭,用灯帽盖灭。

教师:对,也就是说燃烧要得以发生和持续光有可燃物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我们今天任务就是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

投影: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白磷、红磷的着火点比较。

实验现象:白磷先燃烧。

投影: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教师: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

教师:每种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同的,那末可燃物是否只要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起来呢?

教师: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学生讨论归纳: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而水中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教师: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学生讨论:向水下通空气或氧气

教师验证:演示实验:热水下白磷的燃烧

教师:由上述实验可知,欲使可燃物质燃烧,需具备什么条件? ( 激发探索)

教师:可燃物燃烧是否一定要与氧气反应?

教师:实验一:点燃镁带,立即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

实验二:点燃金属钠,放入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

教师: 1.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这两个实验与上述讨论的可燃物燃烧有什么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教师:可燃物燃烧是有条件的,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在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氧气,可燃物也可发生燃烧。所以,只要具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可成为可燃物的燃烧。

教师: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要有氧气,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投影:1、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缺一不可)

3、要有充足的氧气与可燃物充分接触;

教师: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个燃烧即停止。

投影:联系实际

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和( )。

2.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

3.生火时常常在煤的下方垫一些木材和纸为什么?

教师:既然燃烧的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那么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投影:[活动]灭火竞赛内容:点燃一支蜡烛,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子、镊子、剪刀)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学生参与:方法很多,要求未参与的学生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投影:

灭火方法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真多,也很管用,那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灭火的方法

投影: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板书)

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投影:联系生活:

炒菜时油锅着火,电热毯引燃被子,楼房下层着火如何防火自救,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

(1)水会吸热,可起降温作用

(2)水蒸汽在上升过程中会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可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而采用厚重的物品或沙子覆盖则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

小结:一、燃烧的定义:

1、定义: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常见的燃烧现象。

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缺一不可)

3、要有充足的氧气与可燃物充分接触;

三、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投影:当一回侦探:案件――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2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声还。 ……

谁是凶手?(提示:由燃烧的条件入手)

教师:希望大家在课后好好去解决这个谜案,当一回福尔摩斯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满堂生色,不在于将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正襟危坐。教师有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于创设条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通过诱发、诱导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就是说为学生创设一个"以情激情"的环境是诱思成败的关键。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设疑:燃烧需什么条件?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的动机。

学生交流讨论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的探究的意图。从认知角度考虑,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认知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和还存在的不足,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论文作者:蒋建伟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氧化与燃烧"课例研究报告论文_蒋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