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知识信息的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重视论文,高中论文,知识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知识信息,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所获得的认识。它是促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思维源泉。正确、有效地处理历史知识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是成功地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本文拟就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知识信息处理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重视知识信息处理的原因
重视知识信息的处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高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并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将繁杂多变、零散无序、异彩纷呈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抽象分析和理论思考,才能使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活性和动态特征,发现其本质和规律,总结和汲取对今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使历史教学走出“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的历史教育误区。充分发挥历史教育“资政”、“教化”、“启智”的功能,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其次,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历史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过去的人和事,也就是历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过去人和事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重点,是中心。如果我们忽视了知识信息的处理,就等于偏离了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既不能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又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活力,历史教育的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
再次,从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历史教学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这一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理解和把握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运动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注重知识信息的处理,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为正确认识历史运动的本质规律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活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能源补给源。
最后,从高考命题的意图来看。高考命题的基本意图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和大纲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和理论要求,亦即对平面的教材作立体的考查。据此,正确、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已成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正确认识历史运动中以因果关系为主体的各种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实现历史知识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的必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符合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需要,实现教、学、考三者的统一,使教学成为学与考的桥梁,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将知识信息的处理作为中心内容并坚持不懈,贯穿始终。
二、处理知识信息的基本原则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是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并使教学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保证。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知识信息的处理应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从教学的整体内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处理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属性,揭示其内部的各种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它是新旧三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从变换思维角度入手、以构建整体知识结构为主要方式,以改善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完善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完整的教学原则。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复杂性、交叉性、立体性的特点,决定和制约着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同时,它也符合“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过程”的思维规律。
坚持运用整体性原则处理历史知识信息,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宏观上,从历史发展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并把握历史现象之间,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获得新的、整体性的认识;二是微观上,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相对完整的归纳、使繁杂、零散、无序的知识条理、系统、有序化,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知识网。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内在的联系建立起整体性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的扩展思维,获取新知,增强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2.理论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历史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历史思维的核心,也是开发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充分体现了历史理论的运用;历史概念更是理论思考的产物。运用历史理论处理历史知识信息要切实做到:
首先,坚持史论结合,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升观点,掌握由史到论的思维方法,再运用已掌握的观点和方法,指导对史实的分析和对知识系统的重新组合,反复实践、渐次提高,做到史与论的辩证统一。切实避免重论轻史或重史轻论的史论脱节的错误倾向。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好“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这一结论,可以指导学生先了解以下史实:袁世凯的阶级属性和以往行为;袁世凯掌握清朝大权的途径。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袁世凯代表和维护的是哪些势力的利益?他掌握国家政权能否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样处理,既让学生学会了由史到论的一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又使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把思维推向理论的高度——阶级立场决定政治倾向。运用这一理论审视历史,无疑会进一步加深对复杂的历史运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并进一步增强历史思维的理性色彩。
其次,寓哲学的思考方法于知识信息的处理之中。即用哲学的思考来开发具体的历史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历史认识活动的思维方式。进而以此为突破口,进入哲学的思维境界,更好地去把握历史过程的动态性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之间关系的演变”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去思考。这就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理论对加深认识、理清线索、揭示规律所起的作用,推动学生自觉地运用历史理论去认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将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推向理论高度。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使历史教学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3.针对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方向、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的来进行。具体说来,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知识信息处理的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要求来设计教学。近年来,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在高考的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在考查方法上,坚持将多种因素和谐地、实质地结合起来,统一于试题之中。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和考查的重点——历史学科能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的方向。这绝不是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走“怎样考就怎样教”的应试教育道路,而是要充分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将高考命题的要求全面渗透、落实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沿着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健康发展,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根据命题要求处理历史知识信息,要着重突出以下几点:一是适当调整教材结构,改变因教材的平行叙述和章节纲目划分所造成的知识割裂、静态封闭、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立体化;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加深理解,凸现隐性知识;五是加强理论渗透,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历史思维能力,力求智能的统一和同步发展。突出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增强知识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且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其次,要针对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教学,活化历史知识信息。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实现历史与现实、未来的贯通,实现历史与个人的融合,是搞活历史教学,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历史教育地位的必然要求。据此,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应如何进行呢?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关心时事,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恰当结合点,为形势变化的必然性和路线、方针、政策调整的必要性、正确性寻找历史的依据或提供历史的借鉴,增强学生对现实的感悟能力。二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愿望、苦恼和要求,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迫切需要出发去发掘教材知识信息,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将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条件与我国目前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政策调整联系起来讲解,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启发性和现实感;将古今中外史上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与目前我国努力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决策结合起来讲解,则印证了其必要性和正确性;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与中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不恰当做法结合起来讲解,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教育意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这样来处理知识信息,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得到更好地发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历史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再次,要针对教和学的薄弱点进行知识信息的处理。这就是说,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根据教情和学情,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疑点、盲点、易混易错知识点等内容来进行,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增强有效性、减少或避免盲目性。尤其是学生学习中的疑点、盲点、易混易错知识点,更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和随时了解学情给予充分的重视。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尔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含义”、“美国西进运动的评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国联宣布伪满洲国非法,‘法’指什么?”“本世纪30年代,日本逐步扩大对华侵略,会遭到哪些力量的反对?”“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是否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它们使统治状况发生的变化是属于什么方面的变化?”“士族制度与国家分裂的关系”、“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表现形式”等等问题,就属此列。象这样的问题,教材中要么一语带过,要么分散叙述,要么含而不露、要么需改变思维定势才能得出正确认识。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解决这类问题,最大限度的提取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充实学生的知识和认识。
三、处理知识信息的主要方法
科学、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历史知识信息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对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现代学习方法理论指出,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唯一正确法则。据此,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就成为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首要问题和必要方法。整合教材,一要依据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归纳具体知识,使零散叙述的事件、现象、人物等完整化;二要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对独立的知识联结为一体使之系统化,并具体、直观地显示出重大事件的历史地位。比如,在讲授旧版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和一战的历史地位,对本章内容进行了调整,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将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下图所示。(注:此表为教案。)
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又增强了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范例解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范例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突出范例解剖法的运用,就是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大容量、快节奏的、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复习课、讲评课中,更要突出这一方法的运用。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关于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通过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这一问题的讲解,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一看历史发展的趋势,二看承担者的实力,三看决策者的才干。这就使学生找到了认识、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角度、规律、方法,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坚持,认真实施,最终必然能使教学进入“不教而达”的最高境界。
3.问题驱动、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扩展。据此,在对知识信息的处理中,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知识和认知上的薄弱点,以深化、扩展知识为目的,设计出简明、切题、恰当而又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知识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使教学实现由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的转变。例如,对“唐朝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一章进行课堂总结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唐朝时期边疆各族政权与唐中央政权之间在政治关系上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领会“唐朝前期、后期边疆各族形势图”、“唐朝的疆域四至”表、以及后文中“郭子仪、李光弼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洛阳”一语,就使学生认识到并归纳出二者之间在政治关系上的突出特征“一是并立,二是友好合作”。这既澄清了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来进行知识信息的处理,使教学起到了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的良好作用。也对促使学生养成全面、细致的学习习惯,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4.类比联想,活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知识迁移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是促使思维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由无序到有序、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处理,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有助于活化知识、活化思维,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动态组合的能力。比如异中求同,通过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时代政治特征——国家分裂、政权并立,以此去审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改革,就可以归纳出它们在时代背景上的共同特征,形成对改革必然性的规律性认识。再比如同中求异,英法美俄四国同为19世纪中期的侵华国家,但由于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它们在侵华的方式,目的和地位上的不同。这样进行类比联想处理,既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透过了现象揭示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把握知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有方法但无定法,虽无定法但可择法。在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中一定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围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一中心,深入研究、广采博纳,方能收到良好效果。既不可盲目照搬、套用,也不能搞脱离实际的求新、创新。
总之,紧紧围绕知识信息的处理设计和组织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寻微探幽,挖掘历史知识的丰富内涵,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