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高职论文,本科论文,体系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6)8-0015-08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黄金期,培养了大量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非常重要贡献。国务院2014年6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如果把高职院校自主授予学位比喻成终点,那么我们离终点还有多远?国外是怎么样的?我们已经有哪些探索与实践?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哈洛德·福切克就曾预言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异常重要的地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认为大学教育类型包括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四种典型类型,其中工程技术类就属于高职教育。当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技术类高职本科与高等学术本科具有同等的学位授予权。我国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校试点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国际上的高职本科相当。高职本科本质上是一种以高新科学技术为先导,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在本科层次培养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而不是层次,早已形成共识。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背景下,国内各省市高职本科的探索不断加快,2015年浙江省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索适应浙江经济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的启示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新兴先进制造业,专科层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而直接催生了高职本科这一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到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世界经济日益繁荣,市场竞争全球化。掌握新兴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各国新兴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同时也迫使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原有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得到快速发展,数量上迅速扩张,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结构和类型方面发生质变。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信息密集型产业引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就使得信息化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井喷。2000年以后,在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上,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高职本科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1908年,德国组建二年制高等专科学校(FH),随着德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与一线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7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渐渐将原有三年制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改变成四年制应用科技大学(德文仍然是FH,英文翻译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现在在德国产业一线,有七成左右工程师毕业于这类应用科技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真空”由职业学院填补,一般只有三年,推动了整个德国高职层次多样化及整体实力的提升。德国政府于1997年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承认了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的等值性,FH是与UNI同处于一个层面的教学机构。FH强调技术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与UNI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有显著差别。1992年以来,德国不断推进产、学、研的有效衔接,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载体,应用科技大学与区域内企业开展多方位科技创新合作,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形成和成熟,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在中国台湾,也已构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9年制义务教育后,分成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两个平行系列。普通教育系列主要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包括高级中学、普通大学本科及研究所,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技术与职业教育系列主要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阶段教育后,也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直至博士。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国际标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类似于5B(即实用型、技术型),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职业类教育,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5A(即学术型、理论型)一模一样。国外高职本科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大力支持,高校全力投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普通本科错位发展,具有同等的授予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权利,强调服务所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递进层次,这些层次结构完整、上下贯通、相互协调。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历程表明,人才是技术革命的关键,高职教育由弱变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变为多元,从学历终结转为学历贯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根本走向,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 二、国内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探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规模占据半壁江山,已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阶段。按照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我国高职院校是没有学士授予权的,只能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这就使得高职教育仍然是一种“断头”教育。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是最重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密切联系,必须培养升级版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四年制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本科办学模式 近年来各省市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有价值、可借鉴的经验与办法。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本科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应用型本科院校改制转型。一种是由本科院校及其所属的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开办,招生批次为本科,颁发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注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字样,比如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等。这种模式目前处境比较尴尬,规模有限。另一种是将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2000年以后升格为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有益探索,有利于解决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同质化及就业难问题。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应用新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不够,学校的学历导向、学科模式、研究氛围、深造情结使得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偏低,最关键的是本科院校改革动力不足,条件受限,在师资、实训、顶岗实习、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2.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3+2”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目前试点最常用方式,招生规模也比较大,分工也比较明确,指学生先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取得专科文凭后,再经过对口普通本科入学资格考核,进入本科院校再学习2年,毕业后由本科院校颁发毕业证书。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要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与专升本类似,但是衔接得比较好,生源直接来自高考第二批次普高生,生源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经验积累而言,作用有限,假如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很容易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冲突,仅仅是进一步接受学历教育,丧失职业化特点。 3.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4+0联合培养模式。由高职院校与合作本科院校联合举办4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本科院校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注册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四年的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均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可以享受两个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但不能转为本科院校其他院系专业。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在2020年以前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4+0联合培养模式在不改变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满足了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而且在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也非常巧妙地绕过了高职院校短期无法升本,从而无法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障碍。 (二)部分省市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现状 2010年云南省,2011年河北省,2012年江苏省、天津市、贵州省、广东省,2013年四川省、福建省,2014年海南省,2015年北京市、浙江省陆续启动高职本科试点,高等职业本科层次联合培养进入加快探索与试点期。 1.江苏省。江苏省率先进行了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加大试点“3+2”分段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项目,2012年推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别与江苏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或者联合办学的专业为3年制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要或是本科院校目前尚未开设的专业,选择了物联网工程(物联网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在江苏省公办本科第二批次开展招生,每个试点专业招生规模控制在60-120人之间。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四年,教学质量监督、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由本科院校负责。 2.四川省。依据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四川省采取的是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三方联合培养的方式,企业的参与为工学结合、就业等提供可靠保障。而且明确试点项目为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着力探索本科教育的新类型和职业教育的新层次。试点院校包括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专科院校、四川理工学院等4所本科院校、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生源为高中毕业生,在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录取。联合制定招生简章和人才培养方案,协商课程设置、师资、实训等内容。 3.深圳市。深圳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队,2012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与深圳大学联合招收300名高职本科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生源为广东省普通高中理科类毕业生。其中,深圳大学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这与其他试点省份一致。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的学生,准予毕业并颁发高职本科毕业证书,而且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这比其他试点省份明确,因为部分其他试点省份为了满足学生后续发展需求,往往直接发放合作本科毕业证书,淡化高职痕迹。深圳市先行一步设立保障措施,《关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专业毕业生待遇问题的复函》指出,取得四年制高职本科高职毕业证书的学生,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公务员报考等方面学历资格享受与普通本科学生相同待遇。 2015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试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共7年)试验项目,打造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 纵观现有联合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学生生源一般为高校所在省份普通高中,不跨区域招生,学生就读期间不允许转专业。特点在于在合作本科院校的协助下,由高职院校探索“高职本科”这种新类型、新层次、新形式的人才培养。能够让高职院校自主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进行充分的探索、思考、总结和提升,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三、浙江四年制高职试点模式分析 浙江省从2015年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 (一)浙江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意义 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中后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来源于资本投入或者技术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逐渐融合,对高端技术技能型职业人力资本提出新的要求。浙江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正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弯、从制造向智造升级,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跨越,互联网发达的浙江正迎来转型升级良好的历史机遇,迅速成为全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领跑者。浙江经济逐渐转向依靠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浙江互联网金融走在全国前列,正全力打造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发生剧烈变化,要求更高。三年制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已经难以适应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的技术人才深受社会欢迎。为适应浙江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是必然趋势,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可以促进浙江高等教育生态平衡,探索和构建浙江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浙江四年制高职试点特色 1.以专业为试点遴选主要标准。目前很多省份都在开展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模式不尽相同,遴选形式主要有四种,见表1。标签: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教育类型论文; 大学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论文; 高职高考论文; 实践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