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面感到场面感由参与感至责任感—环境法教学的思考与行动论文

从画面感到场面感 由参与感至责任感—环境法教学的思考与行动

文 梅宏

环境法课堂上有画面感,环境法实践教学中有场面感,学生在每一次环保行动中获得参与感,学生对环境法治事业形成责任感——环境法教学的策划与实践中追求“从画面感到场面感,由参与感至责任感”的体验,以期学生对环境法的认识逐步递进,参与环境法实践活动的效果不断增强。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增强环境法教学的持续影响力,笔者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开展环境法教学实践,策划、组织了数场环境教育活动,在校内外获得良好反响。这些教学尝试不仅使笔者获得“从画面感到场面感,由参与感至责任感”的教学体验,也促使笔者深入思考环境法学科的特点,并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以画面感渲染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与课程的内容不无关系。环境法作为近几十年在全球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法律,在应对此起彼伏的环境问题时,其影响力不容乐观。

这部技术性较强的法律有着繁多的法律规范,单看其法条可谓无趣;泛谈其理念、目标、原则、制度,也有隔靴搔痒之感。现实中环境侵害事件为何频频发生?环境法的执行力度为何不尽如人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何常常像跷跷板而不像并驾齐驱的车轮?这些问题是青年学生关心的,也是环境法教学不可回避的。那么如何讲述?

当 PPT演示屏上出现多幅新闻照片“世界唯一由垃圾组成的国家,被称‘第八大陆’”,海洋垃圾处理的急迫性令学生过目不忘。“垃圾岛国是一个海洋环保组织发起的一项国家申请活动,意在为唤醒人们保护海洋的意识。如果你成为了垃圾岛国的公民,那么,你还会往自己的国家里扔垃圾么?”沉思过后,课堂上师生叩问“海洋污染治理”,展开深入分析。在为学生介绍“湿地保护法律问题”时,考虑到很多学生不了解湿地,为提高学生兴趣和环境法教学的画面感,笔者将关于湿地的图文解说上传至教学网站,说明城市周边湿地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意义。接着,介绍由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先后牵出的两桩受贿案,组织学生围绕“湿地保护中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湿地保护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重视、落实。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可以让孕妈妈们从怀孕早期就开始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加快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提高骨盆关节和腰部肌肉的柔软性,为分娩做准备。韵律操每天都坚持做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做操时动作要轻而柔和,每次10~20分钟,做操之前应排尽大小便。

有准备、有目的地带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环境执法、司法场面,在实践中学习环境法也是环境法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笔者约请法律同行带领学生调研土地执法情况,与资深律师座谈了解土地纠纷司法实务,旁听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听证会,到检察院交流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问题。活动结束后,笔者再与学生畅谈体会,鼓励学生带着未竟问题咨询相关人员。这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同时行动,共同思考,一起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结课前,笔者还会安排一场众多学生参加的诊所教学交流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司法见习,学生对著名法学家霍姆斯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有了更多的感悟。霍姆斯这一论断中的“经验”乃是现实生活中的“活水”,它要求法官们根据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在遵循先例的原则下,赋予先例以新的生命,即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法官捕捉和理解现实生活动向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当代法科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识动态的法治,对其理解法的演进十分必要。

当年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的神学家路易斯在他的著作《痛苦的奥秘》中写道:“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连一个男孩应该具备的起码的道德良知都没有。我只对残忍和吝啬有一点模糊的厌恶,这便是我最大的成就,而我对仁慈、诚实和自我牺牲的认识,就像狒狒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一样贫乏。”这样一个多年以后把仁爱变成文字使我们得以洗涤魂魄的天才,他的本然情感同样也是贫乏的,是不断接受着吸吮着来自仁者的教养,才逐渐清洗掉自己的“罪性”,活成了一个尊贵的人。

画面感可以渲染环境法教学的课堂效果

法理学上讲,法律不是万能的,换言之,法律不是唯一的调整工具,除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规范、行政手段、教育手段、乡规民俗、宗教教义等很多工具,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当今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在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充分重视人民法感情和法意识的培育,充分重视法律的实现问题,无疑具有格外重大的意义,我们切切不可以纸上的法律之完善为追求目标。因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基于这些认识,在环境法课堂教学之余,笔者安排了上述环境教育活动。实践表明,这些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活动颇受学生欢迎。

环境法教学适合表现画面感

环境法实践教学以体验和交流为主。学生去他们感兴趣的单位参加至少一周的法律业务见习,同时,老师与学生根据真实的环境案件编创模拟审判的案情。模拟法庭上的审判员、检察员、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则分别由在法院、检察院和律所实习的学生担任。由于面临模拟庭审的任务,学生会很投入地进行司法见习,认真观察所在单位的法律职业人工作特点,体验真实的法律工作。

走向社会,体验环境执法、司法场面

强化环境法教学关注环境法治动态、分析社会热点,为环境法教学适度增加画面感,是笔者基于对环境法课程内容所做的教学设计,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原因。

作为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环境法教学自然要涉及各种环境问题,将各种环境变化纳入其研究视野。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主导,但形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唤起学生对课程的热爱是笔者的责任,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这个道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已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受众不可能接触诸多的环境资源要素,仅靠语言、文字介绍,效果未必理想,笔者特意收集了一些图片、视频,有时也亲自拍摄实景照片以备授课之需,并曾为教学设立了博客——“滨海湿地生态信息港”,访问人次已逾万计,内容以笔者和学生们策划、组织的湿地保护、环境教育活动图文报道为主。在青葱的背景色上,每一张帖子着力表现自然的美感,传递环境法的知识、信息,力求通过唯美的表达让学生对环境法学习多一份参与热情。环境法要运用人为制定的、约束我们自身行为的法律规则来保护自然,只有唤起学生对“道法自然”的深入认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投入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问中。

从当前农村小学数学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造成学困生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师仍然在教学中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困生的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与环境教育,推动环境民主

带领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与环境法实践教学有何关系?如此设问,似乎是为了更加突出环境教育与环境法实践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环境法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旨在运用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规则调整人的环境利用行为。近半个世纪以来,环境法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要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环境教育和相应的法制建设必不可少。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环境思想,增强环境法制观念,促进环境法律知识学习,对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血清 25-(OH)D3、NLR、CK-MB、cTnI水平比较 恶性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非恶性组(P<0.05),恶性组的 NLR、CK-MB、cTnI水平高于非恶性组(P<0.05)。见表1。

富有画面感的语言、PPT和视频呈现的画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印象,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天然曼妙、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神奇以及人与自然的自在和谐产生较强的兴趣,也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致过程形成直观认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环境法实践教学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些便利的实地调研机会外,课堂教学中加入画面感强的音像资料(包括新闻照片、视频以及教师和学生出外考察时录制的影像资料等),通过“视觉风暴”,强化环境法教学关注环境法治动态、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的力度,有助于让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理解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正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激发其对课程学习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环境责任感的培养—从“志愿者宣言”到见证绿色发展

以笔者主持的滨海湿地保护法制调研项目为缘起,衍生出三组学生主持的湿地保护项目,进而有学生以滨海湿地保护法律问题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再后来是笔者与学生一同赴湿地考察,与法官、专家座谈,完成调研报告……在环境法实践教学和环境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环境责任感。

在“滨海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会”上,二十多位志愿投身滨海湿地保护的大学生发表了志愿者宣言。来自青岛各高校的数位大学生准备竞标原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联合评选的“湿地使者行动”团队。笔者作为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多次商改竞标书,经过努力,协助一团队竞标成功。在首度与媒体和公众见面会上,笔者为这个团队做介绍:“这些湿地使者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为了宣传和推动湿地保护,他们十几人将深入社区,面向公众,联系媒体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力量,为湿地保护做些事。这些大学生的活动经费总共只有千余元,而他们的热情却如青春之火,愈燃愈烈……”

笔者主持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的“蔚蓝星球基金”项目“黄海海域海参增养殖的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建议”时,带领多位学生在大雪节气那天随船出海,参加獐子岛集团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大雪采捕海参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赴现场见证我国水产养殖业界率先上市的集团公司自觉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大雪节气当天下海采捕天然优质刺参,且一年采捕天然海参只此一日,每年采捕数量不超配额。富有仪式性的活动不仅打造了企业在蓝海深水中追求绿色发展的社会形象,形成一道特色鲜明的企业风景线,还让活动参与者直观地认识了绿色发展理念与企业环境责任不是空话,而是以实际行动尊重生态规律、恪守行业规则、维护环境公益。

结语

从环境法课堂上的画面感到实践教学中的场面感,由学生在每一次环保行动所获得的参与感至其对环境法治事业形成的责任感,这是笔者在环境法教学的策划与实践中所追求与获得的“四感”体验,是笔者结合环境法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所做的有益尝试。概言之,课堂教学中体现画面感,系因环境法教学中的认知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待教学全面展开后,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环境法问题调研、司法见习,让学生体验环境执法、司法场面,获得环保事业的参与感。而这一切及更深层的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如果学生通过短期的课程学习,能够自觉地形成环境责任感,那么,笔者认为,环境法教学的目标——为学生投身环境法治事业提供经验和智识的帮助,已初步实现。

战火燃遍亚欧非三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是战争的燃料,助燃了战争的残酷和蔓延, 有33个国家参战,15亿多的人卷入战争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力量,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石油的出彩表现,同样让成功者和失败者铭记于心。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

标签:;  

从画面感到场面感由参与感至责任感—环境法教学的思考与行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