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01)03-0024-04
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代表现代化方向的政党来领导
1951年,美国《文化变迁》杂志在芝加哥大学召开学术会议,有人提出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此后,“现代化”一词首先在学术界流行,尔后广为传播。
什么是现代化?学者们有诸多解释。犹如“文化”一词一样,众说纷纭。笔者与杨鹏程、左双文等教授所著《二十世纪中国史》认为,现代化是动态的、变量的。关于现代化的概念,至少有四种说法:(1)现代化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2)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3)现代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过程,它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经济自由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4)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可以看成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无论何种说法,都不否认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应当说,现代化既含物质性的东西,亦含非物质性的东西。这一历史飞变肇始于16世纪后半期的欧洲,中国迟至19世纪中叶才起步。进入20世纪后,中国才开始触及最深的非物质层面——人的现代化。历史发展过程表明:物质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导致非物质的社会制度(政治的)和社会心理(人的)现代化。若依据新文化运动揭橥的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来概括,应当是:政治民主化,生产科学化。或曰物质的科学化,非物质的民主化。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涌现出70多个政党,许多政党仅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只有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人们的拥戴,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旗手、设计者、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天然的关系。以往,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鲜有关注。即便有,亦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而对1949年前,则有所忽视。对此,有必要深入探究。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她诞生后,便认定“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1]并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价值取向,因而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实现,是历史使然。自1840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等,希冀通过富国强兵来实现现代化,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近代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呼喊“师夷长技”的口号,可谓从理论上触及了现代化的物质层面——工业现代化;20年后,洋务派把它付诸实践。然而,热乎了30年,其成效未免令人失望,晚清封建主义现代化随着北洋海军的覆灭而寿终正寝;旋即,维新派又从理论上触及了现代化的非物质层面——政治现代化,并企图使之变为现实;革命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大推进了维新派的政治现代化主张,并付诸实践,但是,其结果亦未免令人扼腕悲愤。19世纪末20世纪初喧嚣一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亦随着军阀的纷争而退出历史舞台。历史证明,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并不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一历史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完成。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现代都市——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产生,是工人阶级对现代化渴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工人运动领导的展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开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风美雨的血腥侵染下,中国近代工业有了艰难的起步,一批批中国产业工人在资本帝国主义者的皮鞭下苦命地工作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上海及其附近地区的铁路、航运、造船、矿山和纺织等行业,便集中了近100万产业工人,占全国产业工人的50%。这种集中,致令工人阶级的现代意识容易显现,智慧容易发展,战斗力容易发挥。现代产业工人,是现代工业生产者,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她既与现代化利益一致,又是平等要求的化身。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就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同时,中国工人阶级特别需要一个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现代化的政党来领导,以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里头出了那样一部分比较先进的人,组织成一个政治性质的团体,叫共产党”。[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选择,是与生俱来的。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即较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是作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内部“收纳党员之标准”而发行的内部学习文件,并未公开发表。这个文件的第一部分关于共产主义者的理想,讲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见解,提出要消灭剥削制度,“主张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原料、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共有,社会共用”;二是对于政治方面的见解,提出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政权,因为“现在所有的国家机关和政府”,“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压迫多数劳动群众的”;三是对于社会方面的见解。提出要最终消灭阶级,“私有财产是现社会中一切特殊势力的根源,要是没有人能够聚集他的财产了,那就没有特殊阶级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最终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当时,上海发起组办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也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3]“共产党底根本主义,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经济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用共产主义的生产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4]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5]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品格,就是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表现在: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说:“唯物史观是我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象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摇动。”[6]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现代化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第三,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具体行动都是时时刻刻着眼于人民当前与长远的根本利益的。在瑞金时,毛泽东指出,一面战争,一面搞建设,要关心人民的生活。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取得全国胜利。第四,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其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它的基本目标。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7]“二大”宣言又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一是求得民族独立,摆脱一个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不平等的地位,二是主张铲除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前者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后者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采用了现代化组织手段——民主集中制,使之具有高度的整合力,自控力。
三、“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是充分民主的社会”,这种对现代化的体认和实践,说明即使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好把式。她为建国后领导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现代化水平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贫穷挨打的根源之一。1944年,毛泽东曾总结说:“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实际上,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无时不在为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而努力。例如,在毛泽东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地军民开办现代化工厂,开荒种地等,基本保障了战争所需,保证了人们的生活供应。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说:“边区在五年前才真正开始有了一点工业,当时只有七百个产业工人。一九四二年有了四千个工人,到了今年就有一万二千个工人。所以边区工业的进步是很快的,它的数目虽小,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却非常远大。谁要不认识这个最有发展、最富有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谁的头脑就是混沌无知。”[8]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工业化的基本命题,强调“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2年,周恩来在四川工厂产品展览会上,当看到四川大辛炼钢厂新一代产品时,欣然题词说:“没有重工业,就没有我们民族工业的基础,更谈不上国防工业。”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进一步说:我们当前的目标,“就是在两年以内要争取做到工业品的全部自给,首先是布的自给与铁的自给。假如我们做到了全部自给,我们工人的数目还会大大地增加。全体工程师、厂长、工人们都要向这方面努力,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都要向这方面努力。……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落后。……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对于经济工作,尤其是工业,我们还不大懂,可是这一门又是决定一切的,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这一切东西的,是决定社会变化的。因此,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经济工作,其中许多人应该学习工业技术。我们边区是个大学校,其中有一门课叫做工业,这次职工代表大会便是一个工业的短期训练班。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也不懂得别的什么有益的工作,对于这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革命家’,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9]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说“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是充分民主的社会”。“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私人资本,在战后的中国都应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中国需要发展工业。在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商业关系方面,我们要以同一切国家进行自由平等贸易的政策,来代替日本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政策。在国内,我们要以解放区已经实行的促进人民生产力发展、提高购买力、尽快为现代工业稳定发展创造先决条件的政策,来代替国民党政府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从而阻碍国内工业发展的政策。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实现工业化有三种方式。就中国的一般条件来说,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凡是能够操纵国民生计的关键产业如铁路、矿山等,最好由国家开发经营,其他产业可以让私人资本来发展。为了开发利用手工业及农村小工厂的巨大潜力,我们必须依靠强大的用民主方式管理的合作社”。[10]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马前卒,中国共产党必须特别注重城市建设工作。1944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工作指示:“必须把城市工作与根据地工作作为自己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而……负起责任来”。可以“将我们在敌占区与小城市的工作经验,加以适当改造,移用于大城市、中等城市和交通要道”。“必须有大批干部去进行城市与交通要道的工作……在一切大、中、小城市及铁路、公路上建立起党的多数可靠据点,作为伟大城市工作的领导骨干,形成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局面。此外,在根据地中,各级党、政、军、民的负责干部,均应切实研究与学习城市工作,研究城市的武装起义及里应外合的斗争艺术,研究建立城市革命秩序,掌管城市及大的工商业,作为将来夺取与管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准备。……必须有大批经费去进行城市与交通要道的工作,只要不引起干部的浪费及城市工作人员的雇佣观念,一切必须的经费,是应该充分付给的。……在各根据地预算中,应准备一笔充足的城市工作经费。发给资本到城市与要道去做生意,以其盈利充工作经费的办法,也是可以采用的。”[11]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战略思路。“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第一是国营工业的生产,第二是私营工业的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的生产……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12]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发展现代性工业的要求。
综言之,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仅有理论上的贡献,同时还有实质性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力开拓者、组织者、领导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她与建国后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样,都弥足珍视。
收稿日期:200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