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的素质结构_科学论文

论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的素质结构_科学论文

论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应备的素质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师应论文,素质论文,结构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课程是新课程背景下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从《课程标准》看,开设该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具有空前的整合性,课程实施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课程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先进的观念系统、扎实的知能系统、合理的行为系统,是科学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核心素质结构。

为推进科学课程的实施与发展,首先,健全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对于科学教师开拓科学领域,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其次,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心理负荷也随之加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科学课程空前的整合性和科学探究的复杂性,科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和挫折。科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性格、努力进取的追求等品质,才能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

一、观念系统

1.正确的科学观。

只有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科学教师才能培养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科学素养是以科学观为核心,以科学知能为基础,以科学行为的养成为标志的一种综合性素质。其中,科学观包括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观察学习理论表明。榜样的行为对观察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的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客观公正、严谨求实、严肃认真、崇尚真理、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志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理当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科学观。

2.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首先,科学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师角色观。研究表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应该扮演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等十大角色。其次,科学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教学观。课程教学观包含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教材观、质量观、评价观等。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应坚持发展性、生成性的课程标准观;由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转向以科学方法的教学为中心,由教师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引导学生“读”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并使学生的独学转变为全体学生的共学;建立“四个突出”的学生观,即突出“玩”中学,突出“想”中学,突出“做”中学,突出“用”中学;确立探究式学习观;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兴趣、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的教学质量观;建立多元评价主体,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

3.崇高的敬业精神。

科学教师必须热爱科学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科学教育事业中。科学教师应甘于奉献,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己任与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是科学教师不可或缺的深刻而稳定的内在动力。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应树立为科学教育事业而教书的观念。

4.自觉的科研意识。

未来的教师需要是研究型的教师,“研究”将成为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都与传统的理科有较大不同,因此,科学教师更应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与提炼,不断开发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与探索科学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从而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知能系统

1.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科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从《科学课程标准》看,不仅科学课程目标具有整合的特点,而且科学课程内容也具有整合的特点。其中,课程目标的整合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科学世界、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即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整合;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即不同学科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统整于同一主题单元中,这些不同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科学本身的知识、科学方法的知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STS教育知识以及文艺与体育的基础知识等;科学理论知识与科学方法知识的整合,即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科学方法知识统整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为了适应科学课程这一双重整合的特点,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是多学科的复合知识结构。总的来说,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的应该是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应该由三条主线编织而成,一条主线是三大学科领域的知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包括宇宙与空间)科学;第二条主线是科学探究的陈述性知识;第三条主线是科学教育学知识。

2.能力系统。

(1)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科学课程的“教”与“学”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科学探究”,是指个体通过自主地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不言而喻,科学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会做“教材”中的各个实验,而且还要会引导协助学生开展实验与开展其他探究性实践活动。因而,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师必备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各学科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反思能力。

(2)教育科研能力。

目前,科学课程的实施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它要求科学教师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科学教师顺利实施科学课程的保证,也是科学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科学教师必须铭记“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吧。”从此看来,教育科研能力其实也是科学教师致力于科学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的必备能力。

(3)教学能力。

教学是实现教育与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科学教师理当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它们主要包括:①表达能力。科学教师的言语表达力求语音准确清晰,语调抑扬顿挫,语意通俗生动;书写力求美观工整,文字概括严谨,板书设计科学;图形表达力求轮廓清晰,线条流畅,图文并茂,图解科学。②备课能力。备课能力集中反映在教学设计能力上,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指运用某种系统的方法,对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的能力。③上课能力。指课堂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④教学监控能力。对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科学教师要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与评价,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尽量将有益的信息引入教学活动之中。⑤科技活动指导能力。由于科学课程追求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整合,因此,科学教师要有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科学实际的科技活动方案等能力;要有与相关学校、机构或人员交际与交流的能力。

(4)课程开发能力。

科学课程是开放的,其内容具有空前的广泛性,目前,科学课程的教材还处于研发阶段,科学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坐等资源,不能只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应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创造性地从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以及医院等处广泛地搜集教学素材,不断充实教学资源。

(5)终身学习能力。

科学教师之所以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因为科学教师无法回避终身学习。首先,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才能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其次,由于科学课程是新开设的,没有先例可借鉴,对于同时囊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课程来说,其知识的整合程度可谓史无前例。对于这种复合知识结构的课程来说,教师一般需要经过几轮教学后才能领悟透彻,科学教师必须是“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再次,由于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突破教师的视野与课本的束缚而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科学方面的知识信息,因而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就会超越他们的教师。有鉴于此,教师要肯于终身学习。

三、行为系统

1.科学行为。

科学是创造知识与加工知识的活动。科学行为是一个人科学认识的具体体现和外显标志,科学习惯是一个人的科学行为反复持久而定型化的结果。科学行为与习惯是科学素养的外在表现,爱动脑、会动脑,活到老、学到老,热爱自然、关注健康、热心环保等科学行为与习惯是良好科学素养的标志;而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等科学行为与习惯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的师表作用至关重要,毋庸置疑,科学教师的科学行为与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经常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科学行为与习惯。

2.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用以准备、发起、指引、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教”的行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随其角色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科学教师必备的教学行为主要有:关注全体学生,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创设良好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情景,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校本科学课程的开发,注重形成性评价等。

此外,科学教师还应保持一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包括谦虚好学,乐于合作,关爱他人以及能与学生和睦共处等。

标签:;  ;  ;  ;  ;  

论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的素质结构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