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观察2组SF-36量表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的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SF-36量表评分更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护理后,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提高了护理质量,效果明显。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阻塞,最后形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WHO根据冠心病的发展将其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衰及猝死5大类[1]。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可向肩部放射。冠心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常见的慢性病,漫长的疾病诊治过程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压力,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是针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心脏康复运动指导,以增强患者的疾病生理、心理应对性。本研究中,以我院冠心病患者为实验观察对象,在应用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后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随机抽取108例,根据计算机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
观察组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49~75(62.37±6.78)岁;病程1~6(3.15±1.82)年;其中稳定性心绞痛3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1例、控制后的心力衰竭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
对照组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44~80(65.39±10.62)岁;病程0.5~7(4.32±2.85)年;其中稳定性心绞痛3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0例、控制后的心力衰竭4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3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例。
入选标准:(1)均明确诊断为冠心病者;(2)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表现;(3)心电图检查均存在不同的异常表现。
排除标准:(1)不稳定性心绞痛;(2)联合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性改变或并发全身性疾病;(3)精神异常、拒绝配合治疗等不能有效沟通者;(4)近期存在急性心肌梗死且病情尚不稳定者。
2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种类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1)冠心病危险因素指导:告知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活动量少等[2],指导患者对照发现自身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并采取对应的措施。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科学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戒烟戒酒、减轻体重,避免油腻、高胆固醇、过甜、过咸等饮食,积极的控制血糖、血压水平;日常参加机体承受范围内的体育锻炼,但同时避免劳累[3]。(2)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改变患者以往不正确的疾病观念;适当降解冠心病急性发作时自我处理的措施,以延长抢救时间。(3)心理干预:心理干预贯穿患者住院全程。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协助患者积极健康心态的建立。
1.3观察指标
以SF-36量表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评比项进行对比。利用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价,量表中含有8条大项目,共36个细节条目,包括躯体相关性的生理功能、生理角色限制、总体健康及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相关性的活力、情感角色、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8条项目得分根据各细节项目得分进行换算,得分公式为:项目得分=(各细节实际得分-可能最低分)/(可能最高分-可能最低分)×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以SPSS 22.0为统计学软件进行运算,SF-36量表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并运用t值检验。将P<0.05作为2组指标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相关性4大条目、精神相关性4大条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2组SF-36量表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分)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加之我国老龄化进展,冠心病发病率已经年轻化且呈上升趋势,作为我国常见的心脑血管慢性病,漫长的用药过程及预后的可变性,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多提倡卧床休息、控制活动量以减少心脏负担,在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对此表示异议并提出早期活动的观念;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学者对冠心病患者早期运动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肯定并发展了心脏康复运动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提倡机体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适当运动及负荷运动,以免长期卧床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4]。
系统心脏康复护理通过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自我效能感,使患者最大程度上配合医生治疗及心脏康复,纠正自身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冠心病再次发作的危险性;通过饮食指导,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辅助控制血压、血糖,降低血管内皮的破坏及血管堵塞程度,维持了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后用力排便引起的猝死[5];通过提倡适当运动,改变了患者生理、心理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因血流过慢引起的淤堵。
从本文表1可看出,观察组SF-36量表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心脏康复护理不仅促使患者躯体更加健康,还改善了精神心理状态。
综上,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护理能有效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莹莹,鞠桂萍,丰小星,等.行为转变理论在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干预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3):293-296.
[2]阮小芳.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1):195-197.
[3]李晓东.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37(7):594-598.
[4]马依彤.《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s2):71-74.
[5]姜延菊,陈伟,殷慧智.康复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7):2049-2052.
论文作者:陈佳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心脏论文; 评分论文; 满意度论文; 系统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