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干预脑血管意外患者临床观察论文_张继芬

(裕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50例,依据护理模式差异性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接受常规护理的70例患者为参照组,接受心理疏导干预的80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比对护理效果。结果:比对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研究组改善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证实后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比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研究组更短,与参照组比对后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干预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从而使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心理疏导干预;脑血液意外;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169-02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会对其身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医学模式日新月异的发展,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多数患者在就诊期间除了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外还需确保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理方面干预在患者疾患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为此,此研究选择我院近几年(2009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50例,对其实施心理疏导干预的价值进行探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基础信息

此次研究抽取的脑血管意外患者206例,收治时间为2009年3月—2017年3月。将所有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分为研究和参照两组,患者分别为80例、7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36例、44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35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7.2士4.8)岁,经核实后脑出血26例,急性脑梗死54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38例、32例,最大年龄为83岁,最小年龄为35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70.1士6.1)岁,经核实后脑出血19例,急性脑梗死51例。在统计软件SPSS19.0中将研究组和参照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呈P>0.05,则表示数据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流程

参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如: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简单的病因治疗。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实施心理疏导干预,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事先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将不良情绪的因素找出,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心理指导。之后护理人员需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为患者介绍主治医师,获取其信赖。对患者讲解脑血管意外的有关知识、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必要时,予以患者鼓励和安慰,使其恢复治疗疾病自信心的同时缓解不良情绪。另外,护理人员需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和心理指导,告知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安慰,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担心,同时可以提升配合度,确保康复治疗顺利开展。

1.3 指标的判定[2]

研究组、参照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之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4 t值的检验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SAS评分、SDS评分和住院天数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为基准,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研究结果

研究组患者予以心理疏导干预,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比对SAS评分、SDS评分,前者改善更优,其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后者,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表为详细数据,展开如下。

表 心理疏导干预和常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和住院时间

 

3.讨论

脑血管意外,临床上又将其称之为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中风,在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中较为常见。该疾病具有诸多特点,如:较高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复发率。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的发病具有突发性,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就清醒的患者而言难以接受,常常表现出多种不良情绪,如:恐惧和焦虑,其不仅会严重影响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同时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多数患者家属由于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担心和医疗费用容易出现低落等情绪,甚至部分家属会拒绝治疗。由此可见,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及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心理疏导干预受到了临床的高度认可广泛应用,通过对患者心理状况的评估,对其需求予以满足,找出不良因素后实施针对性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以缓解,同时可以恢复治疗疾病的自信心,从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3]。从此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施心理疏导干预的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改善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其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足以证实了心理疏导干预的优势。

综上总结,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干预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从而使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脑血管意外的临床护理及心理疏导[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z1):356.

[2]汪莉,颜秋媚,张兆,等.心理疏导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微创医学,2012,07(5):539-540.

[3]景荣侠,胡亚亚,樊阳阳,等.护理干预及早期康复在脑血管病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3):5102-5103.

论文作者:张继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  ;  ;  ;  ;  ;  ;  ;  

心理疏导干预脑血管意外患者临床观察论文_张继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