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汪 芳 李宜江
摘 要: 胡适教育思想丰富而有内涵,青年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认为青年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与众不同”的大学毕业生,根本目标是培养服务社会、改造国家的人才;认为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青年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读书治学观;认为青年教育的途径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讲与编撰期刊、书信交流等。胡适青年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青年教育的价值表现为: 重视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读书治学观,在青年教育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 胡适;青年教育;人生观;价值观;读书治学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明确指出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见青年这一群体的重要性以及研究青年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古往今来的学者、大家们都有一些关于青年教育的思考,特别是胡适。胡适(1891-1962)作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自1917年留美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新公学、中央研究院等高等院校担任重要职务。他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尤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重要论述,不仅对当时的青年学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能给予今天的青年教育以历史的借鉴,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界开始关注胡适的教育实践及其思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对国内外现有相关书籍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既有对胡适的生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如《胡适全集》,又有对其教育思想展开深入研究,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思想、女子教育思想、家庭伦理思想等方面。而聚焦于胡适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仍有朝着理论深度和广度延伸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因此,研究胡适青年教育思想,既有利于在丰富胡适教育思想研究体系的基础上促进青年教育理论的发展,又可以启迪当代青年的智慧,激发青年的热情,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胡适论青年教育的目标
任何时期,青年都是国家和社会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决定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胡适的青年教育思想集中在青年教育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上。
(一)直接目标:培养“与众不同”的大学毕业生
“五四”时期,社会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青年大学生是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他们对青年寄予厚望。胡适在1932年的演讲中指出:“今日在初中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千分之一;在高中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千分之一;在专科以上学校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一!”[2]180能够接受十几年教育的青年学生,在当时是一个只有少数人的“特殊阶级”。因此,主张“学术救国”的胡适提出应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与众不同”的大学毕业生。
消费者在使用指定产品进行面部清洁后,在标准的恒温恒湿室(温度:(20±2)℃,相对湿度:50%±10%)内等待30 min后进行仪器的各项测试。测试仪器、测试参数及参数说明见表2。
作为一个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应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有所差异,在毕业后应一直保留一点“与众不同”的标志。这并不意味着把学生造成“势力之徒”或“古怪之人”,而是使学生有“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脑筋、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3]305,这也是胡适对青年的要求。因为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对容易陷入偏见、武断的陷阱存在戒备,不允许偏见或个人利益影响他的判断,能够用批判和客观的态度处理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使青年学生拥有自由独立的人格,“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3]239。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园里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维训练,养成求知的习惯。同时,大学生既要学实验室里的研究方法,也要把这种科学的思维应用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有关问题上,以便能够有责任心地思考。而且,学生不只是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开展做人的训练,进行品性人格的陶冶。概言之,胡适明确了青年要有“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2]25的能力。
(二)根本目标:培养服务社会、改造国家的人才
“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4]胡适认为国家落后的首因是在育人上出了问题,因此,他极力倡导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服务社会、改造国家的人才。
波斯锦。有联珠纹内绘对鸟对兽纹锦、文字锦。波斯文字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件8世纪的锦片,是婆罗钵文字织锦缝合成套状,属纬锦的裁边。上面织有一段文字。经研究由拉丁字母转写如下: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读书治学观,都或多或少掺杂了两种功用,其一是为了明理成人,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其二是功利主义,为了能够做大官、获厚禄,坚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胡适读书治学观更趋向于科学、理性,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求知识、为做人。
二、胡适论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
胡适在青年教育方面独到的见解对我们今天青年的成长成才、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需对胡适的青年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提炼出其具有时代价值的意义: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读书治学观;在青年教育中注重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方法。
(一)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在思想上人们的新旧观念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外交中巴黎和会的失败,中国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一些有理想抱负的青年学子在客观现实和社会希望之间颓废、迷茫,有些人采取比较极端的做法,以自杀来宣示自己的不满。除此之外,胡适认为还有三种对青年人有害的人生观:其一是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其二是退缩的人生观,没有担当与责任感,不敢冒险只求平安;其三是野心的投机主义,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牺牲他人或自己的人格甚至生命。
2013年底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后,“五水共治”作为2014年全省的重点工作被明确下来,X县迅速行动,截至2014年8月初,其主要工作进度具体见表1。该工作进度主要是依据官方发布的有关“五水共治”的正式文件而制定。
(二)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胡适倡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其目的在于使青年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价值坐标——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促进社会进步。但是“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催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8],故胡适引用易卜生致朋友书信中的主张告诫青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益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重要……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3]202胡适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或者说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的真义在于提倡人人要做成一个能‘自立’的人,要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一个人,有该尽的义务,有可做的事业。”[9]胡适的理想社会是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因此,他主张青年过一种“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也就是“社会的新生活”。
对此,胡适提出“科学的人生观”的概念,认为“‘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6]。同时他告诫青年学子,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须具备三种要素:“批评的精神”“冒险进取的精神”以及“社会协进的观念”。[3]63-65胡适针对当时青年出现的人生问题给予解惑:首先要青年明白,社会的一切改良与进步都源于有批评的眼光,要随时随地问为什么;其次要知道这个社会有很多危险的问题,需要青年人大着胆子干起来;最后要青年在冒险进取的过程中,明白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的活动全是互助的,全体会影响个人,个人也会影响全体,这就需要树立社会协进的观念,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以此获得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您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7]
2015年底大港油田未动用储量3.5亿吨。这些储量具有储量单元块数多、单块储量规模小,以中深层、深层为主,低孔、低渗、低丰度、低流度等特点。开发上表现为注不进水,产量低和产量递减快,效益差,内部收益率不达标。如何经济有效开发这些储量,实现储量到产量的转化,一直是困扰油田开发的难题。
选科择业是青年学生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青年选科择业的倾向也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追求。胡适面对学生高中毕业后的两大出路——升学和择业,从社会与个人的标准给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是社会的标准,知道“社会所需要的,最易发财的,最时髦的是什么”,也就是指选社会上最热门的行业;其次是个人的标准,指“个人的兴趣、性情、天赋等近哪门学科,适于哪一行业”。[10]胡适认为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如社会需要科学家,或者父母老师希望你学科学,但你的兴趣、天赋根本不与科学相合,那么此时在选科与择业上,需慎重考虑本身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盲目跟风或迁就家人所好,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社会以及他人的需要,放弃个人兴趣,那么成功的也会很少,惨痛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某一行业多了一个庸才,另一行业里少了一个天才。他举了伽利略以及他自己大学选科的例子再次告诫青年人要根据自己的“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方向去选择,使自身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个人充分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改造个人也就是改造了社会。
关于读书,胡适有一句名言:“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他认为读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也没有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青年人要读书,首先要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他本人就养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一日不读书便觉得身心无所着落。他给出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三字”建议——“勤、慎、谦”。第一是“勤”,要吃苦耐劳,做学问是一件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事情,更不能自欺欺人;第二是“慎”,谨慎小心在做学问中是至关重要的,遇事不可轻易放过,善于从细微处着眼,敏感地觉察到有效信息;第三是“谦”,主要指态度的谦虚,不可将自己的成见先入为主,而是在事实考证后再决定取舍。[11]
(三)培养科学的读书治学观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目睹了美国的繁荣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直接关系后,逐渐形成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教育救国思想。他曾说,“我们若想替中国造新文化,非从求高等学问入手不可”[5],强调大学教育要承担培养领袖人才的重任。而青年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也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和国家服务,挑起改造社会的重任。当时中国受过完全教育的人不足千分之一,因此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与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相比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更加重大。1926年7月胡适在北京大学学术研究会上发表《学术救国》的演讲,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要知道既然在大学内作大学生,所作何事?希望我们的同学朋友注意,我们的责任是在研究学术以贡献于国家社会。”[2]261他形象地将教育比作眼镜,而受教育的人要戴着眼镜去批评社会的弊端,在自己丰富的学识、独立的人格中大胆指出社会陋习,以此不断地推动社会改良。他从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出发,主张青年能够“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3]69,鼓励青年努力学习,以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在自己有足够能力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公民,然后对社会有所贡献。
选取我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2013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的跌倒坠床事件35例,其中,有陪护23例,无陪护12例;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56~97岁,其中60岁以下6例,61~69岁有7例,70~79岁有10例,80~89岁有9例,90岁以上3例;08:00 AM—07:59 PM跌倒坠床16人,08:00PM—07:59AM跌倒坠床19人;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均在50~60分之间,其中≤54分12例,≥55分23例;发生在卫生间6例,走廊4例,病室25例。患者自我照顾能力:能自理10人,部分自理16例,不能自理9例。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6例并发症,其中3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吻合口渗血。对照组15例并发症,其中5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3例尿路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2例排便困难,1例性功能障碍(表2)。
三、胡适论青年教育的途径
胡适作为青年学子的人生导师,其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他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注重采用讲演、创办报刊、撰写文章等形式教育青年,以及与学生进行往来书信互动教育等。总而言之,胡适进行青年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讲与编撰期刊以及书信交流。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胡适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习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依靠我国传统教育中记诵识字所能获得的,而应通过各种官能的训练,即“训练眼睛的观察能力,耳朵的听受能力,手脚身体的活动能力,头脑的思想能力”[13]。
面对当时学生所学与社会脱节、学所非用的社会现实,胡适强调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生活,同时要注意联系实践,主张“生活教育”,强调“做”和“工具”的价值,认为“学问不仅存在于学校里、书本中,更存在于社会交际、团体组织以及其他生活实践中,社会乃吾人之讲坛,人类皆吾人之导师,国家即吾人之实验室也”[14]35-36,提出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因此,他要求青年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不仅要学课本知识,还需学一切社会风俗习惯等有实践价值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不仅关注课堂,还需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能够在“行中求知”。青年既要做“研究的学者”,又要做“改良社会的实行家”。如大学生在暑期可以服务“贫民区域居留地”,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到城市极贫穷的区域去住,然后教那里的贫民读书、游戏和作工等生活常识,由此通过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贫民受到感化,同时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又能够对社会改良有所贡献。
(二)演讲与编撰期刊
胡适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演讲大师,从1906年开始至1962年,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演讲生涯。其演讲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外交、社会文化、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和方面,留下了大量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演讲词。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多次发表了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1925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讲演“怎样读书”,1930年在上海青年会讲演“为什么读书”等,对当时青年读书感到困惑的问题发表了相关见解。
胡适还十分重视报纸期刊的教育作用,认为其作为一种有力的社会工具,需承担起做先锋的大责任。他本人也受报纸期刊的影响很大。在上海求学期间,也即接受新思想的14~19岁这最重要且最容易受感化的六年中,他受到《时报》很多好的影响。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胡适创办、主持或参与编辑多种有重大影响力的刊物以达到教化青年的作用,如主编《新青年》、创办《独立评论》等,并撰写发表了很多文章,如1920年在《新教育》上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1932年在《独立评论》上发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等,以教育青年。
关于治学,胡适举了培根的譬喻:将做学问的人运用材料比喻成三种动物。第一种是蜘蛛式做学问的人,他的材料不是从外面找来的,而是从自己肚子里吐出来的,用自己的丝做成网;第二种是蚂蚁式的学问家,他从外面找了很多材料堆积在家里,而不会运用;第三种是蜜蜂式的学问家,从外面找到有用的资料并加以制造,做成成品。[3]16比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治学过程中材料来源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治学的材料不仅仅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寻求书本以外的新材料,“须知学不完全靠课堂课本,一切家庭、习惯、社会风俗、政治、组织、人情人物,都是实实在在可以供我们学的”[12]。在治学内容上他倡导各种基本科学的教育,以矫正中国读书人只读圣贤书、只在修身养性上下功夫的弊病,鼓励青年学习以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为了普及治学方法,胡适经常向青年学生提及“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同时,为教导青年养成好的治学习惯,他给出了“四字”建议——“勤、谨、和、缓”,以帮助青年治学。
(三)书信交流
胡适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被当时学界誉为“青年人的导师”,他还注重与青年学子的书信往来。《胡适来往书信选》中收录了很多青年学子在生活、女子贞操、读书求学等问题上写给胡适的信,可知胡适指导青年学子解决生活、求学上的困惑以及迷茫,不仅从思想文化等知识方面给予引导,还尽可能提供物质资助。如1919年罗家伦写信给老师胡适,提到顾颉刚家庭条件拮据,不能承担继续求学的费用,但是又不忍看他一生学问的前途毁了,故希望老师为顾颉刚寻求能够谋生的差事,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使顾颉刚能够有继续“做书”的机会。[15]胡适知道顾颉刚的处境后,为了能够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学术研究,不仅将顾颉刚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馆员,而且每月另给他补助三十元,请他在空余时间为自己编书。顾颉刚特地写了一封满怀感激的书信给胡适,“我的职事,承先生安排,使我求学与奉职,融合为一,感不可言”[16]。又如1911年,章希吕致信胡适,希望寻求读书“无恒”之弊病的帮助,胡适对此给出了相应的药方,“读书非毕一书,勿读他书;每日常课之外,须自定课程而敬谨受之;时时自警醒,如懈怠时,可取先哲格言如:‘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德不进、学不勇,只可责志’。”[14]23而且,他主张学生通过写长篇书信代替课艺作业,认为其价值比敷衍的课艺高无数倍。
“给个面子嘛是不是。下一步干啥不管,这里买了就都开心是不是,多多少少买一点。”⑦(之后有的游客果然返回柜台开始买东西)顿珠导游,云南。
四、胡适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他们的教育不仅需要具有人的教育的一般共性,也要有青年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胡适立足科学,主张培养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青年读书治学上给予指导。
首先,对免耕播种技术概念认知不清。很多农民群众在具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单一的将某一项看作是技术的全部,实际上,技术包含多种多样。由于对免耕播种技术认知上存在误区,导致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过于单一,存在多种不规范之处,长此进行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甚至会进一步降低农民群众的应用积极性,使农技推广工作受到巨大影响。
(一)重视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胡适在中华民族水深火热的时期提出青年要在自我铸造的基础上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如今的青年已经不再处于当时危险的社会环境之中,也不再面临国破家亡的民族危机,但是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共同成长和进步的一代,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时代,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肩上的责任将更加重大。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征途中看中国今日之青年,其主流方向依旧是健康进取、积极向上的。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立志当最好兵的长治女孩宋玺;有抗震、抗洪救灾中挺身而出的青年队伍……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年出现了社会责任认知偏差、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行为表现。有的青年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遇事时又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做什么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有的青年为了哗众取宠,对未经证实的事情过于活跃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如现在网络上的喷子行为;有的青年则在国家花费心血将其培养成才后却不为社会、国家服务,甚至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他们意识不到个体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所需承担的责任。胡适认为教育要培养青年独立的人格,青年既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又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担干系、负责任”,努力发展自己,然后成为服务社会的建设人才。今天的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能否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人理想抱负能否实现,更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教育青年认识到他们的使命,明确他们的责任,在逐步培养青年正确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奉献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真才实学充实自己,使他们感受到只有最大限度地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桥架路、国家建设添砖加瓦,造就青春之中国。
(二)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读书治学观
历史无数次证明,在任何时代,青年都是最有思想、最有活力、最有干劲的群体,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还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胡适倡导青年应树立“具有批判的、冒险进取的、社会协进精神”的人生观,鼓励青年有责任、有能力、有合作地参与社会生活,以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在新时代价值文化多元背景下,很多青年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有人个体享乐主义浓厚,缺乏集体协作的观念;有人抱着安逸的人生态度,不思进取;也有人是“精致的利益主义者”,注重的是自身利益的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如有些网络主播的收入动辄百万,引发了青年“读书无用”的讨论,只想当明星赚取极多的财富,这些思想已经扭曲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到加强青年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增强青年对人生价值的认同感与认可度,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时代的认知与理解,引领他们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胡适的读书治学论不仅是给青年学子的药方,更是他亲身实践的理论指南。他十分关注读书治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并且经常指导青年读书治学的方法,如读书既要“精”也要“博”,治学要抱有“勤、谨、和、缓 ”的态度。大学校园应充满学术的气息,“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7]。但综观当今大学校园中学生读书学习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阅读兴趣不足和阅读范围狭窄。在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却不愿拿起书本,其主要原因是存在手机、电脑的诱惑。男生沉迷于玩游戏,女生沉溺于观看电视剧和网上购物,即使他们有相关的阅读,一般也只是聚焦在教科书或考证所需的资料书上,对于经典名著涉及甚少。二是读书的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对于读书治学,学生更倾向于读有关如何能够成功的书籍,如《厚黑学》《唤醒心中的巨人》等。他们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为了能够完成学业或者将来更好地就业。三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读书治学的习惯,坐不了“冷板凳”。在大学校园里,有一部分学生经常翘课,而在课堂上的学生,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爬爬族”“空心族”,即趴在课桌上玩手机、睡觉或没有灵魂地坐在教室中。在终身学习的思潮下,应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读书治学的指导,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其阅读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书籍,多读书、读好书,全面完善和发展自己。
(三)在青年教育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918年胡适就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试金石”的著名论断,倡导青年“应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认为只有投入实践中,理论知识才不会束之高阁,一个人才会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否则就永远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18]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承担的使命更为重大,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获得知识、丰富知识。
然而在中国传统教育观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下,教育偏向于识记、背诵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不足,这也导致了当代青年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相匹配的突出问题。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大学毕业,甚至硕士毕业前,只是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接触太少,甚至都没有真正参与过社会实践,徒有学历。而当他们真正走入社会后,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又存在“眼高手低”的状况,导致难以就业。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教育者既要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实践,转变实践观念,也要为青年搭建实践平台,为他们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如组织青年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深入农村、街道等基层社区,参加暑期支教活动、企业实习等以锻炼能力。因此,在青年教育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到青年只有有过硬的本领,在手脑并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才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华,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端。新时代青年承载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既要立鸿鹄志,又要锻炼本领,以成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努力书写无愧于华夏的精彩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季蒙,谢泳.胡适论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沈卫威.胡适论人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34.
[5]胡适.胡适文集(1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7.
[6]葛茂春.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9.
[7]胡适.人生有何意义[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8.
[8]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644.
[9]季羡林.胡适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32.
[10]季羡林.胡适全集(第20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81.
[11]姚鹏,范桥.胡适讲演[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6.
[12]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1998:135.
[13]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85.
[14]季羡林.胡适全集(第2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54-55.
[16]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0.
[1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3.
Hushi's Thought on Youth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WANG Fang & LI Yijiang
Abstract: Hu Shi's educational thought is rich and connotative, and the youth educational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Hu Shi holds that the direct goal of youth education is to train university graduates who are “different”, and the fundamental goal is to train talents who serve the society and transform the country; that the main contents of youth education include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people's scienti fi c outlook on life, scienti fi c values and scienti fi c outlook on study and study; and that the ways of youth education includ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eriod of speech and compilation journals, correspondence exchanges, etc. The value of Hu Shi's youth education thought to the current youth education in China is as follow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guide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learning,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youth education.
Key Words: Hu Shi; youth education; outlook on life; values; view on reading and scholarship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762(2019)05-00010-07
收稿日期: 2019-06-10
作者简介: 汪芳(1995-),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0);李宜江(1978-),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安徽芜湖,241000)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EA160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于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