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生命科学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中学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指出学生需认识生命,形成生命观念;探索生命,习得科学方法;感悟生命,承担社会责任。基于此,在初中生命科学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与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生命科学学习
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而想到达到这一目的必然要依靠学校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生物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生命观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学习指向生命科学核心素养。
二、指向生命科学核心素养的学习设计
(一)在课标中渗透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是对学习目标的总体把握,学习目标则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要求,课程标准不但确定了学习的内容范围以及要求,更能折射出学生对于生命科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映射出考纲的范围和要求[1]。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教学目标时就是对课程标准的再次加工处理,这就是在渗透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中具体化的体现核心素养。以“基因与染色体”这节课为例,课标中对该内容的要求如下:染色体和基因(A级),具体为:①描述基因与染色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②认识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意义。从课标的要求上来看,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仍然是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目标中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因而,教学目标的转变是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改变的第一步。结合生命科学学科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改为:①通过模型搭建活动,知道决定性状的是DNA的片段——基因;②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认识遗传是有规律的;③体验科学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感悟生命科学的价值。其中目标①②着重体现了通过探索活动,认识生命,形成生命观念。目标③着重体现了感悟生命,作为祖国的未来,要有勇气担负起社会责任。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
2.1 设置适当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特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活动引入,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其感觉可以“学以致用”。
在上课开始,通过展示多莉的克隆过程,组织学生分析多莉的克隆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过渡至细胞核在遗传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与细胞的类型无关。然后请同学说说和遗传有关的其他结构。并提出疑问:“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继而引入本节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提供多种资源,为学生的学习经历提供保障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为此,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用于模型搭建的材料,为他们提供学习的保障。在学生搭建模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搭建模型的异同点,通过学生得出的结论的总结性回答,让其更具有成就感。然后再拼接学生搭建的不同的模型片段,旋转,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经由以上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并理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3 在细节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的生命科学内容的学习不在是仅停留在说明“是什么”,而是要解释“为什么”,对于一些生命现象或科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不能浅尝辄止地停留在描述性层面,而需要探寻现象背后发生的原因[2]。所以说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在于如何处理细节。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怎样进行呢?笔者以“基因与染色体”这一教学细节为例来说明。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概念,能够归纳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但对基因发挥作用的原理并不是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回顾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是同样成对存在的。再以人有无耳垂为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影响有无耳垂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可以分别表示为A与a,那么在基因组合的时候它们是如何决定下一代的性状呢?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先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基因在组合的时候存在着多种可能,比如AA、Aa、aa等,那这种组合对生物的性状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时教师依然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学生很容易猜想到两个显性的基因组合,结果应该是表现出有耳垂的性状;而两个隐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则相反;难点出在Aa的组合所表现的性状上,学生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这个时候教师通过展示西藏日喀则9项单基因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这对性状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基因杂合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生物学概念进行了构建,这个过程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构建知识的过程是高效的,并且通过这个教学细节,教师通过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在此过程有效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2.4 生命科学核心素养的生活理解
初中生命科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无论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还是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都有着生物知识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现实生活相关的实例作为载体依托,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与使命感。以“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为例,教师首先给出班中一位同学的疑惑,父母都是有耳垂的,而自己为什么没有耳垂?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用磁贴尝试把染色体的传递过程迁移到基因的传递过程中,总结遗传规律。最后让学生思考运用遗传学规律解决上述同学的疑惑。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考,最终解决疑惑获得答案,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也会提高,同时为培养生命科学核心素养夯实了坚实基础。
三、结语
如何关注学生经历,落实学科素养是值得教师思考的。教师要大胆创新,尽可能挖掘素材,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同时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如松.新课标理念下物理“学历案”及其编制[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6 (9) : 1 -3.
[2] 程雅楠.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理论构建[D]. 2017:25.
论文作者:王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基因论文; 生命科学论文; 核心论文; 染色体论文; 性状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