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证论治体会论文_杨华

湿证论治体会论文_杨华

杨华

(四川省德阳市实验小学医务室 618000)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364-02

【Abstract】in the clinical work, with the spleen, lung and kidney as the eye, drug compatibility unique curative effect is satisfying from the wet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Key words】wet disease pathogenesis drug compatibility

1 中医对湿证的认识

湿在中医病因学说中为一种病邪。湿即可外感又可内生,外感与时令或地域有关,内生与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然而湿邪为病多以内湿为基础,外湿仅为触发之条件,所以古人曰:“太阴内生,湿饮停聚,客邪再生,内外相引,故病湿”。在中医临床文献中,并无名实相符的“湿病”。在临床上,我把由湿邪引起人体发生的一系列疾病,归为湿证。吴璜《温病条辩·上焦篇》谓:“其性氤氲沾腻,非若寒邪之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因此,对湿证的辩证论治值得进一步探讨。

2 中医对湿证的辩证

2.1 外湿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湿发病是由六淫中之湿邪直接中人而病,因入部位不同,症状表现各异。然外湿伤人很少独致,或随时而变、或因人而变、或因兼而变,当须辩证细察。

2.2 内湿的病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中医阐述人体正常水夜代谢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论湿治湿的主要理论依据。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谷纳入依脾胃运化,借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水谷精微化为气血津液而后各归其所,或变为汗,或变为溺,或化为浊气而排出体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协同完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脾、肺、肾三脏,若脾、肺、肾三脏功能健旺,水饮得输,津液得布,不留不聚就无湿可言。在病理条件下,一系列气化过程发生障碍势必引起水留成湿积的病理。

湿邪致人发病又强调与正气不足有关,只有正虚之人,复加饮食失节,才能使脾阳不健,运化失司,聚而成湿,阻碍气机,气化失常,水液充斥淤积而病湿。

无论是外侵或内生,病理多系机体正气被遏,运阻水停,无法将其驱除,终至湿积产生纷繁复杂的临床证侯。

“诸湿中满,皆属于脾”。强调湿的生成重点在脾。凡机体失健,都可能导致脾失健运滋生内湿。水湿是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病起始仅是水液一时的停聚,若不及时疏浚,久则脾气湮淤,变生多病,留聚难去,这就是湿性粘腻重着缠绵的道理。 踪上所述,内湿的病机重点湿犯中焦困遏脾胃,湿邪久羁,随体质差异或从热或从寒,脾胃气机遏阻,三焦气化失常。

3 湿证的临床表现

通过医疗实践,认为临床上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在辩证中如见湿证,都可以从湿论治。如冠心病、慢性心衰、肺心病胃肠型感冒、支气管哮喘、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胃肠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湿疹、带下病等等。力求将中医各种湿病中的“证”与“治”结合。

3.1 外湿:“诸痉相强,皆属于湿”、“因于湿,首如裹”等等都是描述外湿中人的临床表现。

3.2 内湿:湿浊中阻则纳呆脘闷,口粘不渴,甚则恶心呕吐,苔薄腻,脉滑,寒湿困脾或湿积粘滞留结肠间则头晕身重,脘痞胀满,大便溏泻或粘滞不爽,舌胀苔白厚腻,脉则滑弦有力,水湿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咳痰喘促,若肾寒水泛,湿邪弥漫阻碍气机,三焦气化失常,决渎无权,水湿四溢则面目肢体浮肿,头晕身重,尿少或竟癃闭,舌苔厚腻并多见于根部,脉滑弦两尺尤甚,如湿从热化,湿热内蕴则可见黄疸、赤痢、淋浊、口舌生疮、妇女带下等诸病。临床诊治当四诊辩证,掌握一般发病规律,更重要的是善查其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药病相应,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3.3 舌苔变化是湿证辨证中一个重要指标。临征时应侧重以苔腻厚薄定湿之多少;苔腻部位定上、中、下三焦,苔的颜色定病性。

4 湿证的治法

湿证的治法,应以“治病求本,审因论治”为原则。治湿先理脾,然脾之运化必借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才能得以完成,因此,适当辅以调治肺、肾亦是一个关键环节。

临床治疗湿证用驱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治不愈。

2000年11月—2001年12月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等50例病案中,选择脾虚痰湿阻肺型,以苍术与麻黄不等量配伍,观察升脾宣肺化湿功效。其中患者年龄55-68岁,男性38例,女性12例,随机分组,治疗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用传统的方剂淡渗利湿,治疗组以苍术与麻黄不等量为主药,根据症状配伍不同药物利湿。10d为一个疗程。结果见表一。

表一 两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效果比较

组别n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2515(60%) 8(32%) 2(8%)

对照组255(20%) 11(44%) 9(36%)

经过一个疗程治疗,根据小便量、舌苔和患者自觉症状进行疗效判断,治疗组总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以苍术与麻黄不等量为主药,治疗多种病症中医辨证属脾虚痰湿阻肺型疗效好。

5 讨论

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应化的水湿,使脾气上归于肺。《珍珠囊》日:“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新修本草》称其能“利小便”。脾健则湿化,因此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达到祛邪扶正。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证明[2]:苍术挥发油中的成分对胃肠运动有调节功效,能促进胃排空、抗炎、保护胃粘膜,同时具有强利尿作用。然在脾虚积湿同时,肺必失其下输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麻黄中的伪麻黄碱具有强利尿作用。苍术、麻黄的配伍升脾宣肺化湿,祛邪而扶正。以两药用量配伍不同,累积观察30余病例。两药等量,临床常见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汗利,而湿邪自去。苍术与麻黄配伍,再根据湿邪偏重不同,湿侵部位不同,配伍不同药物,四诊合参,随证灵活运用,疗效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夏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2012.10(2):52-54

[2]光明中医2009.01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硕士论文汇编

论文作者:杨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  ;  ;  ;  ;  ;  ;  ;  

湿证论治体会论文_杨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