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应用_音乐论文

钢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应用_音乐论文

钢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论文,在中论文,钢琴论文,教材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教育部研究和制定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新编写的中小学音乐实验教材在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层现出了新的面貌,改变了原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及拓展为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其中广泛传播世界各国、同时也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和接受的钢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实验教材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钢琴起源于欧洲,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钢琴结构复杂、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其丰富,并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艺。钢琴音乐的创作在欧洲有着数百年的传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钢琴音乐文献,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几乎都有钢琴作品流传于世。学习钢琴音乐文献,接受钢琴音乐的审美教育,对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精心挑选了近20首中外钢琴曲,分别运用在1-9年级相适应的单元学习中。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多快乐”学习中,选用了我国作曲家丁善德1953创作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五首《节日舞》。音乐清新、优美,充分表现了节日里儿童的欢悦,处处流露出美好幸福的感情。而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学习中,选用了挪威作曲家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蝴蝶》(Op.43 No.1),音乐生动、个性鲜明,刻画出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追逐的场景,全曲诗意盎然,散发出挪威民间音乐特有的芳香。

在曲目选材上,考虑到中外钢琴音乐作品的结合,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以外,在中国钢琴曲的选用上,该教材还选取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等经典作品。在外国钢琴曲的选用上,选取了波兰作曲家肖邦的《玛祖卡》、德国作曲家舒伯特的《音乐瞬间》、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和十一月《雪橇》,还有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乐园》中的第四首《雪花飞舞》和《意象集(二)》中的第一首《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等。所选的曲目丰富,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民音乐出版社在中小学教材编写中,以《标准》为依据,遵照教材编写的原则,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选取了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反映在钢琴音乐的选材上,注意中外钢琴音乐的搭配比例,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选取经典的优秀作品作为学生的欣赏曲目,增加了学生对音乐体验和感受的广泛性。比如:在第八册第二课“跳起来”的欣赏曲目中,安排了我国作曲家丁善德《新疆舞曲第二号》,作品从头至尾贯穿大小调和弦叠置的不协和复合和弦,模仿新疆手鼓等打击乐器的节奏,使音乐具有艳丽的色彩和粗犷的风格,表现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热闹场面。在第十七册第五单元“月光”的欣赏曲目中,选取了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月光》,这首钢琴曲是德彪西早期代表作《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但却经常单独拿来作为独立的钢琴曲在音乐会上演奏。虽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但已初步显示出他的印象派艺术风格。委婉的旋律、色彩性的和声织体,以及变幻无常的节奏音型处理,充满着清新、浪漫的情调,达到了写情与写景融为一体的境界,因而成为德彪西钢琴曲中较为通俗易懂、流传较广的作品之一。教材中还选取了法国塞内维尔·图森作曲、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童年的回忆》,美国作曲家布雷纳德《星光圆舞曲》等钢琴曲。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这将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体验和创造中来,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广东教育出版社根据《标准》编写的小学实验教科书《走进音乐世界》,几乎每册都有中外钢琴音乐作品1-3首,音乐风格多样。尤其在外国钢琴作品的选用上,有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大师巴赫创作的性质简朴优雅、曲调动听的《G大调小步舞曲》,有浪漫时期“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篇幅短小、速度迅急,表现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追逐自己尾巴的《一分钟舞曲》,还有英国现代作曲家戴维·赫勒韦尔创作的有爵士音乐风格的《猫之步态舞》。教科书所选曲目的广度、难度和分量都较适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多彩的乡音”中,教材同时选用了两首钢琴曲,一首是中国作曲家邓尔敬1944年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四首》中的第二首《骑竹马》,一首是德国作曲家舒曼1838年创作的十三首钢琴组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九首《竹马游戏》(也有翻译成《骑术马》),同样都是描写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骑竹马时活泼、跳动的情境,但中国的《骑竹马》采用四拍子、后十六分音符、c小调式,表现孩子们互相追逐、嬉戏逗趣的热闹场面,而外国的《竹马游戏》则采用C大调式、三拍子节奏、右手切分音加上第三拍重音,来刻画孩子们骑在竹马上,把自己想象成英勇的骑士,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两首钢琴曲分别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可以使学生体验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感受不同国家音乐的不同风格。

从以上较早通过审定的三套音乐实验教材来看,钢琴音乐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钢琴音乐的选用,使得音乐实验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使钢琴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笔者发现在上述三部教材中,钢琴作品的选用方面还可进一步调整和提高。通常较多的是按照每册单元的主题随机选用,缺乏纵向的梳理和多种情感体验的感受和鉴赏。首先,钢琴作品的选用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审美需要,分析孩子们的需要与快感机制,带给孩子们愉快和有价值的音乐体验,让他们从中获得喜爱与满足。其次,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在音乐表现与理解的层面上,扩宽孩子们对音乐感受的领域。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钢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选用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1.要选择孩子们易于理解,艺术水准较高的经典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音乐要素及音乐特征,能激发孩子们音乐的情感体验,或经过简单理性的分析和引导,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并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想象中来。比如:莫扎特《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和汪立三《小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在阳光下》,这是两首在风格类型上截然不同的音乐作品,但它们给人最直接的感受都是乐观、向上,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这些作品虽然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磨练,但仍然保持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2.富有儿童情趣的经典钢琴作品。通常都具有标题性,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直接感受到音乐中的基本情绪,音乐的内容和情感要为孩子们所能理解和喜爱,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比如舒曼《童年情景》组曲,每一首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儿童生活的一个方面。其中第三首《捉迷藏》用顿音奏出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像旋风一样上下翻飞,立刻就把孩子们引入了既紧张又欢乐的气氛之中。

3.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的经典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表现民族性格,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生动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能带给孩子们较强烈的音乐感受和体验。比如我国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中钢琴独奏曲之一的《多耶》(陈怡作曲),《多耶》原是侗族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由领唱者吟唱出即兴编就的“领句”,其余众人伴以徐缓的舞步而应和。钢琴曲借用了民歌和戏曲音调作为主题材料,兼用了传统和近现代作曲技法,采用跳动的舞蹈节奏、缤纷的色彩和清晰的结构层次,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①

4.选取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歌颂美好大自然的经典钢琴作品。自然界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可爱的小动物都能带给孩子们无穷的欢乐和幸福。在音乐中聆听和感受自然界的声音,能净化孩子们的心灵,以利于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比如选自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春之歌》。此曲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乐曲的伴奏部分一直贯穿着竖琴式的清脆的琶音音型,旋律线条艳丽流畅、婀娜多姿,表现了在明媚的春光中,人们情不自禁地欢跃、歌唱的心情,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无限向往与眷恋,使人们更加热爱美好的生活。

根据上述的选材思路,在钢琴音乐作品的选用上,可以考虑进一步拓宽视野,在更多的音乐风格和流派的曲目中加以选择。

音乐作品的正确选择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这期间学生所接触到的音乐将会对其一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带来深远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其审美观的形成。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根据新《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所使用的钢琴作品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在教材编写中更广泛、更科学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会使钢琴音乐更好地带给学生健康、正确的美育教育。

注释:

①王安国《〈多耶〉与陈怡》,《人民音乐》1986年7期。

标签:;  ;  ;  ;  

钢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应用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