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术交流的“互联网+”特征及发展元素论文

网络学术交流的“互联网+”特征及发展元素论文

网络学术交流的“互联网 +”特征及发展元素

刘琳

(南京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 210094)

【摘 要】 “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发生了变化,在学术交流领域,形成了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新形式。文章在对网络信息化与学术交流融合的分析中,探讨网络学术交流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互联网+”特征,并提出“互联网+学术交流”发展的基础元素,为网络学术交流系统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学术交流;网络融合;“互联网+”特征;发展元素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移动阅读器等硬件以及相应的终端软件的广泛使用,给学术出版、交流活动增添了共享经济的色彩[1]。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术领域的全面渗透,涌现出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化交流、数字化研究等各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学习、科研及交流等新型方式,网络学术由此应运而生。社会与技术的进步,重塑着学术交流的生态环境,创新了新的学术交流形式,即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术交流。

式中为中轮轨接触点径向自由度所对应的元素。可以看出,轮轨接触点的位移依然是简谐的,频率与轮轨力频率相同。于是可以定义车轮在轮轨接触点的动柔度(即位移与力之比)。因为文献[9-10]所建立的处理轮轨相互作用的方法只要求车轮在轮轨作用点处的动柔度,因此这些方法依然适合于考虑车轮旋转的情形。

一、网络信息化与学术交流的融合

互联网技术向“互联网+”思维的进步中,网络应用从信息的技术性互联发展为具有互动功能的社会性互通。“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时在学术交流领域,也形成了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新模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委托Ithaka进行的关于科研工作中数字学术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的调查将206种数字资源分为电子期刊、述评、数据、预印本、百科全书、字典与注解、博客、论坛、学术中心[2]。目前与学术交流相关的网络信息媒介主要集中于开放存取、学术博客、网络学术论坛等方式。

1.开放存取

1998年,“自由科学运动”提出减少关于科学文献版权的限制性条款,并反对出版商获得科学文献的复制权,由此提出了“开放存取”的倡议主张。2001年布达佩斯会议上开放式档案计划的制定,又一次极大推动了学术交流开放存取的快速发展。根据《Budapest开放存取计划》与《Bethesda开放存取式出版宣言》,开放存取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授权前提下,用户可以在互联网公共域内免费获取科学文献,并允许用户进行下载、复制、利用、扩散及演示等活动[3]。目前较为成熟的开放存取网络平台如High Wire Press、DOAJ、DOAR等,大多以收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为主,开放存取充分利用了网络载体的优势,利用互联网进行学术交流与出版,保障了科学信息的合理存储,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进而提高了科学研究的综合效率。

防控财政金融风险 促进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财政部驻湖南专员办扎实开展财政金融监管的做法和成效肖 翔6-29

配电网N-1安全性准则是配电网规划和运行的重要准则,它规定了在配电网中主变压器或线路发生故障时,线路或主变压器所带负荷可通过与之联络的线路进行转供,即不对外停电。

1.基于社交网络的主体自由探索

3.实时互动的立体化学术交流生态

Brookings:美国经济活力持续下降。6月13日,美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发文称,近年来美国市场活力下降,资源分配日趋集中,主要表现在:第一,1979年,美国各产业新兴企业占比约为11%—18%,2014年下降至4%—9%。第二,运营十年及以下企业雇佣的员工总数占劳动力市场的比重较上世纪末大幅降低。第三,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企业员工进入高管层的几率大幅下降。同时,美国最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比大幅提高,盈利能力急剧提升。这使得初创企业更难走上正轨,市场竞争进一步减弱。

谷祺教授一向反对关起门来做学问,积极倡导国际学术交流,身体力行参加多项国外资料、信息的翻译评介工作,大胆引进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成果,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做出了较为重要的贡献。

二、网络学术交流的“互联网+”特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社区、平台论坛、网络博客等新型社会媒体化交流方式正在渗入学术交流的生态圈。尤其是近年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为一些网络平台或网络社区提供了入口,凭借微信巨大的用户量,又一次掀起了网络学术交流的热潮。基于网络平台的学术交流,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快速获取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大量信息,并能有效形成学术社会网络。总体而言,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渗透,网络学术交流呈现出如下特征:

3.网络学术论坛

The NLR was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he neutrophil count by the lymphocyte count, and the PLR was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he platelet count by the lymphocyte count. The CRP/Alb ratio was determined as the CRP level divided by the serum albumin level.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而且超越了时间约束,创造了信息交流的四维空间。以网络为媒介进行的学术交流,从形式看是以网络信息代替印刷物或电子产品等的实物交流,以线上交流补充线下活动。但其实质,互联网正在重塑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生态。“互联网+”思维强调连通一切、实时分享,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科研工作者可以实现即时沟通、及时反馈的互动交流,可以随时连接可获取的资料数据库进行资料获取或信息上传。并且,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传输多种媒介信息,可以有效将文字、声音、图象以及视频等信息有机整合,使学术交流的信息交换以多种形式存在,更加立体化地展现科研工作者的能动性以及科研活动的创造性。除此以外,信息同步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极大推动了网络聊天室和视频会议的普及,并与线下会议相结合,实现了多地同步会议。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术交流新形式不仅仅是科研工作者个人观点、思想及成果的发布场所,而且给用户个体提供了情感的虚拟表达场所,同时充分应用了超文本链接、流媒体、实时更新、网络社交互动等功能或技术,创造了学术信息存取、传播、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并有着向学术云平台发展的趋势,与传统学术交流方式之间不是替代,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营造出新的立体化学术交流生态,也将有力助推高校科研活动的多样化。

作为公共的社会媒体性工具,诸如娱乐、新闻等众多博客吸引着社会大众的注意力,这一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同样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兴趣[4]。博客或微博体现出的全球性、即时性网络信息共享的特征,使得个体具备了分享自己观点的前所未有的能力。学术博客以学术为主题,具有传播学术信息、表达学术见解、维护更新、保存记忆、写作、交互、建立联系等功能,能够揭示博客作者潜在的主题偏好。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博客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组织自己的学术观点,与多领域学者进行交流,并能借助于网络交流提升自己的学术声望[5]。随着博客传播的快速性与充分交流性提高,许多学术性的博客正逐步影响着主流的科学研究。Web2.0环境的形成促进了各种新型网络交流方式的发展,并在网络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影响着传统信息交流的方式与内容,这一典型的社交网络融合了传统与网络信息交流,加快了科学信息的传递速度,拓宽了传播范围,增进了不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的交流,催生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并结合社会评价与社交因素对科研成果的影响力进行评价。

2.正式与非正式渠道整合的开放式创新

2.学术博客

网络学术交流媒介同时涉及到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比如经同行专家评议后发表的电子期刊等正式渠道,以及科研工作者用来陈述或分享过程性即时信息或零散想法的个人学术博客等非正式渠道。但网络学术交流的发展,正式与非正式渠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个体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网络交流,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式创新,比如Wikipedia百科及Linux论坛,其信息交流形式并没有明确限制,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及关注点自由进入进行问题交流或问题解答[8],其活动过程并无正式性渠道特征,但随着参与主体的活跃性增强以及认可度的提升,其合法性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正式性渠道信息的影响力。再如,部分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为了增强学术影响力,开办了官方博客或微信公众号。这些正式与非正式渠道的融合,体现了网络学术交流有助于拓宽学术信息来源的功能,尤其是关于原始创新的信息来源很难在未经严格证明的情况下通过正式渠道发表的情况得以改观;可以更有效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网络形式促进实践者加入交流过程,能更真实贴切地发现现实问题;可以更加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交互监督的作用,通过社会性监督及言论对正式渠道的学术信息进行社会性检验及监管。

网络论坛简称为BBS,是电子公告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其最初形式及目的是以一种可以进行软件交换活动的网络平台给计算机爱好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网络空间。由于论坛的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特征,网络论坛的覆盖范围扩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参与主体可以进行文件下载、信息发布、问题求助、讨论互动等自由信息交流的活动。网络学术论坛是指公众可以进行网络交流的系统性专业学术平台,也可称之为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网络学术社区[6]

学术交流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本身包含着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性,科研工作者也都本着自由探索、求新求异的愿望进行相互交流。互联网时代,尤其是Web2.0网络环境及网络技术支持下,网络用户主体既是网络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可作为网络知识的生产者。不同于Web1.0中主体对网络信息的被动接受,Web2.0更多体现了“互联网+”的思维,倡导跨界整合,Web2.0呈现出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的显著特征,充分实现了多对多的信息互动交流[7],并由此促进了用户主体间社交网络的形成。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人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学术交流的自由化程度也得到空前提升,网络学术交流发展出的新形式避免了传统学术交流中专家的绝对权威现象,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体现了较高程度的民主化,参与者主动参与,甚至可以主导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相异观点见解的碰撞,不同研究思路的分布式进行,交叉学科的补充等活动虽然在短期内并无具体明确的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非预期秩序性,但体现了学术交流的自由探索原则,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高校学人拓展学术空间和领地,提升学术视野,有效促进全方位系统性的科学思考和科研探索。

三、“互联网+学术交流”发展的基础元素

网络信息交流成为新时代人们交流的主导方式,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互联网的进步发展出各种新型的网络学术交流方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思维本质,向“互联网+学术交流”发展。同时,伴随科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被快速开发,信息总量呈爆炸式增长。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具有众多优点,但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信息失调、真伪难辨、舆论导向、监管困难等问题。发展“互联网+学术交流”,当前的重要工作是要理清其良性发展所需的基础性要素。

1.学术交流网络空间公共理性的构建

网络交流可以采取匿名性的方式,方便交流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言论容易偏激和失控,甚至为某些缺乏学术道德的言论者提供了庇护场所,同时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性,会诱导公众舆论,对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此外,网络学术交流,为一些投机者提供了搭便车的便利,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技术进步影响制度变迁过程,理性作为制度形成的先决条件,“互联网+”思维的渗透,首先要构建学术交流网络空间的公共理性。“互联网+”为科研工作者的交互参与提供了无限可能,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向公共领域拓展,理性构建的原则应符合网络约束条件下的公共理性规则。传统学术交流活动中的规则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但网络公共理性的构建却是非强制的社会构成。公共理性的实质是通过不断交流互动,促进社会进步,但现在的网络学术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负面行为明显违背了公共理性的原则。公共理性的构建仍然需要权威的支撑作用,不同于正式组织中的权威的制度安排性,网络学术交流中权威的形成由参与主体平等互动交往过程中经多次迭代形成[9],而这些活动无疑都对网络学术交流初始规则设计及后续持续优化提出了要求。

2.制度建设推动网络学术交流合法性提升

当前,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所进行的网络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但由于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管理,仍存在问题,比如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相对于传统渠道的原创文章在网络交流中同行认可度低、权威性缺失等,归根结底是网络学术交流没有真正形成合法性。目前网络学术交流尚未形成可借鉴的制度规范,网络学术交流在组织、政策、经费等方面缺乏必须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学术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树立网络学术交流活动规范性、权威性的形象。但制度建设的主体是谁,也就是合法性来源的主体是谁,仍然存在着多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10]。比如学术交流信息质量的监管主体更多表现为科研工作者本身,从交往理性中保障信息质量的合法性,而认可度的主体则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各科研机构,在其学科建设要求中凸显了学术影响力的合法性要求。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鼓励科研工作者可以更有效融合网络和传统学术交流的优势。如何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多种诉求仍是网络学术交流合法性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网络学术交流载体创新促进形式创新

传统学术交流中,科研工作者思想与观点的传递主要依靠语言及文字为载体。从信息交流载体而言,行为主体交流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载体,既有语言、表情等的本有载体,也有文字、书信等的外有载体。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电子邮件、虚拟信号、流媒体、数据编码等各种新型的外有载体形式。网络学术交流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加强整体顶层设计,依托各专业丰富的专家资源,发挥平台特色与优势,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电子论坛、学术博客、网络文献以及开放存取的网络信息发布与传递机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新学术交流形式,进一步结合专家及普通科研工作者的双边优势,将开放式创新思维有效融入学术交流中,切实提高学术交流成效。

【参考文献】

[1]谢文亮.互联网出版下学术期刊共享获取模式的构建[J].中国编辑, 2018(2):23-27.

[2]王平. 网络学术交流行为的认知分析及启示——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人员为调查对象[J]. 图书与情报, 2013(5): 112-116.

[3]乔东梅. 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04(11): 74-78.

[4]商宪丽,王学东.学术博客用户持续知识共享行为分析:氛围感、交互感和价值感的影响[J].情报科学,2016(7):125-130+135.

[5] Kjellberg S. I am a Blogging Researcher: Motivations for Blogging in a Scholarly Context[J]. First Monday, 2010, 15(8).

[6] 赵玉东. 基于网络学术论坛的学术信息交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0(19): 40-43.

[7]李晋,李晏墅,周璐璐,等. “互联网+组织管理”的创新活动及理论发展[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2): 68-73.

[8]Puranam P, Alexy O, Reitzig M G. What’s ‘New’ About New Forms of Organiz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4, 39(2):162-180.

[9]Dahlander L, O’Mahony S. Progressing to the Center: Coordinating Project Work[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4): 961-979.

[10]Castellano S, Khelladi I. How French Wine Producers Use Open Innovation to Gain and Manage Their Legitimacy[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16, 7(1):1-17.

"Internet + "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Onlin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Liu Lin

Abstract : A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s are deeply transform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 the exchange in academia has also evolved into new forms based on the use of Interne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nline, and to provide a framework of academia based on "Internet +", and thus to optimize current system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 academic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tegration; "Internet +"; development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9)09-0053-0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19.09.009

【作者简介】 刘琳(1986—),女,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曹连观 刘梦青 )

标签:;  ;  ;  ;  ;  

网络学术交流的“互联网+”特征及发展元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