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论文_冯沛勇

浅谈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论文_冯沛勇

安顺黄果树建筑规划设计院 贵州安顺 561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物的建设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并且随着教育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大量的学校建筑不断兴起,学校作为人口密集的地区,必须充分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做好风险防护措施,其中对于学校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针对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展开了详细的探究,首先就建筑物的主要抗震级别展开了探究,然后分析了当前学校建筑结构形式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最好分析了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建筑质量

前言

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向学校,医院等人员高度密集的地区,做好抗震结构设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的保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1 建筑抗震级别

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2 当前学校建筑结构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就目前形势以及国家要求而言,医院呢、学校的抗震类别应当属于重点设防类,即学校的建设之初就应当高标准、严要求,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学校的人口密度要远大于欧美国家,这也造成了学校的建筑结构相较于其他国家、其他公共建筑而言有了许多不同。在我国学校设计一般为以下类型。这类建筑采光好、通风能力强,且人员疏散通道明显,但这类大空间的设计减少理论纵墙的称重能力,不利于结构整体抗震。

2.1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1.1合理确定结构类型

在高层建筑中,其竖向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而水平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弯矩,随着高度的增加,在竖向荷载不变的情况下,水平荷载作用力增加,此时竖向荷载所引起的建筑物侧移很小,但是水平荷载参数的侧移就非常大,与高度层四次方变化。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主要对水平荷载进行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满足建筑功能及抗震性的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

2.1.2弱化结构的自重

在保持地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建筑实行抗震结构设计,如果能够降低结构自身的重量,则可适当增加建筑层数,进而有效控制处理地基的成本,尤其在软土地基情况下,这一作用更加明显。还应考虑到,地震效应和建筑的质量水平成正比,再加上建筑受到高度大、重心高的特征影响,那么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倾覆力矩就会随之增加。因此,为了减少这一影响现象,可在建筑的隔墙或者填充墙中,采取轻质材料,以此控制结构的自身重量。

2.1.3尽量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抗震结构设计中,如果只设置一道防线,那么经过首次破坏之后,可能由于余震的到来而再次损伤结构,最终造成倒塌事故。因此,在设计建筑物的抗震结构时,应考虑若干个延性良好的分体系组成,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可凭借良好的延性结构,实现协同作用,抵御强大的地震力;如果遇到第二设防烈度的地震,也就是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以下时,结构的屈服就会进入到非弹性变形状态,可能对建筑物造成轻微的损坏,但是只需要简答修理甚至无需处理,就可以继续使用。

2.1.4适当提升抗震能力

首先,如果发生强烈的地震作用,构件的强度安全储备大幅度下降,通过对构件实际承载力的分析,可客观判断薄弱部位;其次,应确保建筑楼层的承载力与计算弹性受力的比值保持均匀性变化,如果比值突然发生变化,可能由于塑性内力而造成塑性集中变形;再次,避免抗震力集中在局部位置,而对结构整体的承载力协调问题产生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学校建筑的具体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结构设计通过缩小教室面积,增加承重墙密度,避免产生抗震结构薄弱和强烈两极分化,缩小单位空间大小,适当增加剪力墙数量,在适应中国教育现状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建筑安全性,并以建筑结构之变化醋精教育改革。

2.2.1加固建筑的方法

鉴于大多数的校舍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重修或者是新建,因此对校舍建筑结构的加固显得尤为必要。

2.2.1.1加大截面加固法

该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2.1.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2.2.1.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2.2.1.4粘贴钢板加固法

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2.3其他措施

2.3.1预应力加固法

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环境中,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2.3.2增加支承加固法

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作为新世纪的有识之士,我们不仅要为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安全可靠的教学设施,更重要的是做到防患与未然。建立健全地震预警机制以及紧急避险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令人民满意的校园。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分析了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工作,对于促进建筑物的质量提升,做好抗震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学校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实际,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筹做好学校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保障学生以及广大教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鲍宁.浅谈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J].商业文化,2014.

[2]万磊.浅析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优化[J].江西建材,2015.

[3]魏春玲.浅谈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理念设计新见解[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1(02).

[4]刘杰.基于建筑安全的抗震结构设计初探[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09).

[5]江永,倪力豹.关于人防结构设计与抗震机构设计的比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6).

[6]朱熙桐,秦娇娇.浅析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J].中国房地产,2011(04).

[7]黄伟.浅析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连梁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0(24)

[8]马宏旺.建筑结构层等位移延性反应抗震设计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06).

论文作者:冯沛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  ;  ;  ;  ;  ;  ;  ;  

浅谈学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论文_冯沛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