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陈静

綦江区三江街道卫生院(401431)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指导2014年1月―2014年9月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严密观察患者锻炼前后生命体征、缺氧、呼吸疲劳等临床症状,观察患者掌握呼吸功能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及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经过呼吸功能锻炼后缺氧状况、呼吸疲劳状况及肺功能均较锻炼前有明显改善,而且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降低。结论:正确指导COPD患者坚持呼吸功能锻炼,能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对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锻炼

一、绪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1]。COPD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病程长,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多伴有心理、行为、性格、精神上的改变[2],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并且也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我院内科针对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评估患者心理状况,认真指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呼吸功能锻炼,使患者尽早地、最大范围地改善肺部功能和缺氧症状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选择在2014年1月―2014年9月对我院内科住院患者中,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入院时给每位患者发放一张呼吸功能锻炼评分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呼吸功能锻炼前后进行调查,待出院时进行测试评比。

2.2 研究方法 经过临床、影象学及肺功能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经治疗处于康复期后,对照组每天进行患者四肢主动运动锻炼。实验组在指导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同时,每天增加呼吸肌锻炼、吸氧、全身运动以及康复指导和营养指导治疗。通过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的资料,将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

2.3 观察标准 临床观察患者发绀情况、膈肌活动度,肺功能恢复效果。患者知识掌握情况、主动程度、功能恢复效果均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10个问题,让患者能复述呼吸功能锻炼的知识与技能,每个问题均有3个答案: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分别得分10、9、8分。在出院前给予两组问卷评价测试: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一般,69分及以下为差。

2.4临床护理方法

2.4.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

(1 )恐惧心理:由于长期患病,一运动就呼吸困难、哮喘,患者一听到“锻炼”二字就害怕,他们害怕发病,害怕此种锻炼方法会产生副作用。老年人适应能力减退,任何改变在短期内都较难适应,当患者接受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时,尽管医护人员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但仍有一些患者难以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

(2)悲观消极心理:因反复多次住院,久病不愈,又失去了独立生活能力,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活着会给家人带来经济及精神上的负担,对康复锻炼不感兴趣,认为用什么方法也无济于事。

(3)求治愿望迫切心理:均为病程短的患者,由于怕衰老,怕生病,求医心情迫切,当听说呼吸功能方法效果好,无痛苦时,便迫不及待地想进行锻炼。有的患者甚至认为锻炼2-3周就能痊愈,产生了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其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悲观情绪,常常锻炼过量,产生不良影响。

(4)孤独猜疑心理: 因患者性格固执、任性,尤其当疾病长期缠身时,失去日常的正常交往,有的甚至整日卧床不起,久而久之,由孤独自卑变为猜疑,患上抑郁病、焦虑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任何运动均失去动力,对呼吸功能锻炼没有兴趣,即使勉强学会锻炼,常常因为没有效果而产生疑虑,放弃锻炼。还有个别患者甚至怀疑医务人员是在他们身上做试验,故而不愿接受,甚至拒绝进行锻炼。

2.4.2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

包括腹式呼吸法 、缩唇呼气法、体位引流排痰技巧、横膈式呼吸法、呼吸体操等。

2.4.3保持呼吸道通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常因呼吸道粘膜纤毛运动减弱,肺功能损害,痰液积聚在支气管腔,阻塞气道;另一方面痰液的积聚也可促进细菌的继发感染,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的方法是指导患者有效排痰。患者如痰多黏稠、难以咳出,应适当多喝水。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咳嗽时,取坐位,头略前倾,双肩放松,屈膝,前臂垫枕,如能使双足着地最好,可有利于胸腔的扩展,增加咳痰的有效性。咳痰后患者应进行放松性深呼吸,并采取舒适体位充分休息。也可以用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增强纤毛活动能力,稀释痰液。在雾化呼入时,指导患者重复做深吸气,屏气5~10s后再做深呼气动作,直至雾化液吸完。协助患者慢慢翻身,有节律地叩拍背部。方法:手指并拢呈空心状,然后自下而上,由边缘向中央叩拍,使气管壁的痰栓脱落,结合病人的咳嗽,让痰液充分咳出。

2.4.4 氧疗的护理

(1)氧疗的健康宣教:使用氧气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对呼吸困难的病人,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要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因为长时间高浓度的会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

(2)给氧导管的选择: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塞式)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勾式)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降低氧疗。 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 它有两个通气孔,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鼻导管可用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病员的脸型长短,调节长度,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一次性吸氧面罩(松紧带式)对患者气道黏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缺点是清醒患者有憋气感、妨碍交流、咳嗽咳痰不方便。由上可以看出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是长期氧疗患者的首选。

(3)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加热湿化的氧可湿化气道使内分泌物顺利排出,防止小气道阻塞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改善临床症状。湿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气道通畅度得以明显改善。对于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来说吸入的氧气以温度37°C,湿度80%左右为宜,在湿化瓶中盛50-70°C温水达瓶容积的1/3-1/2,每日更换湿化瓶及湿化液,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4)评估长期氧疗的有效性: 在氧疗过程中要观察精神、神志、紫绀、呼吸、心率、血压和周围循环的变化、眼球结膜水肿情况、注意是否有喘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根据病情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采用耳测氧计测定SaO2、经皮测定氧和CO2分压、监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等。 检查氧气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

2.4.5饮食护理

COPD病人由于呼吸困难可使热量和蛋白消耗增加,因此调整饮食习惯,鼓励病人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脂肪食物以增加营养,但不能进食或输注过多的糖类,以免加重通气负担,避免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如汽水、豆类等。对于消化功能差、食欲差的患者给予少吃多餐,不断变换食谱。痰多粘稠时,让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同时最好能戒烟配合治疗。

2.4.6 呼吸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1)适应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

(2)禁忌证:未控制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全身急性炎症和传染病,血栓性脉管炎或心脏血栓,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症,运动会导致恶化的神经肌肉疾病,骨骼肌肉疾病或风湿性疾病,晚期妊振或妊振有合并症者,严重骨关节功能障碍。

三、 结 果

3.1 患者呼吸功能锻炼方法掌握程度

由表1可见,实验组的呼吸功能锻炼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有48例,占96%掌握程度优良,对照组有36例,占72%掌握程度优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四 讨论

4.1正确的呼吸功能锻炼能使肺功能明显改善

随着我国人口老齡化的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治疗上没有特效方法,所以改善呼吸功能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康复期呼吸功能锻炼,可预防疾病发作和病情加重,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并且还增强体质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因而患者的住院费用也明显的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坚持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锻炼,能使呼吸肌尤其是膈肌强壮有力,对改善呼吸形式,促进排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肺功能得以恢复并且阻止肺功能进一步下降。

4.2 健康教育增强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长,肺功能和动脉血氧明显下降,PaCO2明显升高。由于疾病基础病变的不可逆性,以及疾病长期困扰,呼吸肌功能不全,肺功能减退,体质下降和营养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社会活动受限,家庭依从性增加,由此产生心理情绪的变化[3]。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了更进一步正确的了解,自我护理知识得到有效的增加,因而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促进了护患的交流和护患间的相互信任,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提高。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知识覆盖率的调查,结果患者和家属对呼吸功能锻炼知识覆盖率达100%,呼吸功能锻炼知识掌握率由72%的优良率上升为96%。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后,77%的患者发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膈肌活动度增加非常显著,说明呼吸功能锻炼能明显增加膈肌活动度,改善缺氧状态。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后,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效果由66%上升为94%。所以合理的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接受锻炼、正确锻炼、长期坚持锻炼,有助于患者树立信心及耐心,对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静平,李秀敏.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25

[2] 杨晓梅,唐金凤,葛晓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综合心理干预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2(12):70-71

[3] 冯晓敏,郑红梅,蒋飞,等.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A):166-168

论文作者:陈静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陈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