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四中学,陕西 汉中 7235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和实施,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其重要。本文从“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写作;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活动”等方面探析了“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这一命题。
关键词:学生主体;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就作文教学而言,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害怕作文,无话可说,不知怎样下笔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令人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要冲。
1、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放眼看世界,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比如,同样是观察秋天的树木,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累累的硕果、绚烂的风景,有的则可能看到萧萧落叶的凄凉……对学生不同的心灵感悟,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因为这些都是自己深刻的感悟,映现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其次,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和个性特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如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所说:“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第一天写一句话,第二天写两句话,依次类推,长久下去就能改变学生无话可说的困境。”
2、规范“主体”行为,点拨写作技巧,诱发写作动机
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新了写作主体的观念,开拓了写作新视野。“放开写,让学生自由抒写。”教师在学生的“放笔”中,仍要悉心指导,担当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在自由抒写之后,有进一步提高。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可针对青少年心理的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作文的文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为其步入写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写作指导贴近他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平等交流,消除与学生的隔阂,体验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生沟通情感,让学生有话对你说,敢对你讲,让自己静心倾听学生倾诉,即使个别学生思想比较消极,认识比较偏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以提高他们写作的自信心,这是作文教学获得成功的真谛。此谓“亲其师信其道”“度德而师之”也。
第三,诱导学生作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大致如下:
感受——构思想象——情感渗透。感受是写作冲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的感受越强烈越能引发写作欲望;感受越深刻,写出的东西越能刻骨铭心;感受越细腻,写出的东西越生动逼真。培养感受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观察,特别是对内心世界的感悟与体验。所以作文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学校课堂,而应扩大为生活、社会的课堂,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体验。
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构思,是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运用想象写人,人物才会活起来;运用想象记事,才能把事写得生动具体;运用想象写景状物,才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历历在目”。想象是构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如进行改写、续写、补写等训练,都是培养想象能力的有效方式。
有了想象,还必须有构思,否则想象就成了无缰的野马。构思是写作主体,把握客观材料后,从内容上(如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和技巧)进行把握。在思路训练上,做到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三结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积累和表达活动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辅助活动,如办手抄报、故事演讲、想象故事比赛、编辑班级文刊等等。
3、让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活动,激发兴趣
学生作文教师改,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也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何谈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因此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具体来说,教师先引导学生拟出评分标准,学生互相交叉批改,从题目、字词句、内容、布局谋篇、情感等方面修改,对自身也是一个修正学习的过程,找出自己作文方面的不足。在以后的习作中引起注意,参与感也就强烈,写作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参与,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发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创设别开生面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的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总之,作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必须要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创新,写出更多丰富多彩充满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来。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邢瑞霞.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董璐.初中作文真情实感缺失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4]吴纪梁.初中议论文写作理性立意教学浅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
论文作者:魏复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主体论文; 情感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