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_教育论文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_教育论文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非洲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对非洲外交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教育往来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中非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与非洲国家各自对外战略的调整与演变,而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治理想,都以加强中非友好关系,推动中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依归。就性质而言,中非教育交流也是中非双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与共荣,是新时期中非南南合作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体现。理解中非教育往来的发展,应当既有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也应具备基于对外关系上的战略高度。本文在概述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非教育往来的性质与战略目标,并就教育合作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提出我们的一些想法。

中非教育往来的基本情况

在教育领域,中国与非洲国家已经开展了半个世纪的真诚合作。到2003年,中国已同50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双方的教育往来也从最初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伴随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教育往来的形式与内容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深化和改革,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交流体系和日益成熟的发展模式。

(一)教育高层往来 就参与主体而言,教育高层往来既包括中国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关心与重视,也包括双方教育部门的高层官员和代表团的往来。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新一代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都曾多次接见或会见来自非洲的教育代表团,表达了对中非教育往来的重视和支持。据初步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访问非洲的教育代表团已逾百个,接待的非洲国家教育代表团组90余个。就参与形式而言,教育高层往来既有非定期的双边会晤,也有定期的双边和多边教育高层对话与磋商机制。在双边领域,中国与埃及已建立年度双边教育高层研讨会;在多边领域,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为中非教育高层的集体会晤提供了理想场所。实践证明,成熟的交流机制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教育交流成果,而且能推动中非间的教育合作稳步地向前发展。

(二)留学生往来 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就接受了来自埃及、肯尼亚和喀麦隆等国的十几名留学生。至2002年底,中国已向非洲50个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1.53万多人次,也向埃及、肯尼亚、摩洛哥等国派遣了多名中国留学生和进修人员。中非双方互派留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为对方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有用人才,还可以通过双方的人员互动和文化交流,加深双方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进一步促进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对非洲人才培养工作着眼于现实的人才培养和未来的经济与教育发展,因此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性工程。

(三)派遣援助非洲教师及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汉语教学 派遣援助非洲教师,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大学和中学教育,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这是中非教育往来的一种重要形式,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长期以来,派遣援助非洲教师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援助非洲教师和受援国的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共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530名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理、工、农、文、体育等十几个专业。2.非洲汉语教学蓬勃发展。中国长期派遣汉语教师帮助条件成熟的非洲国家发展汉语教学,并且视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向部分国家提供汉语实验室及中文图书资料。3.派遣援助非洲教师出国任教或讲学的途径也得到了拓展。除了以官方渠道向外派遣教师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中非高等教育校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自主地向非洲国家派遣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或讲学。

(四)开展教育合作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与非洲国家迫切希望进一步加强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希望通过新形式的南南合作来促进教育领域的共同发展和科技的振兴,减少同西方发达国家间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有选择地对部分非洲国家实施教育援助项目,以帮助它们发展薄弱学科,培训所需科技人才。迄今,我国共在21个非洲国家开展了近60期援助项目,建立了较先进的生物、微生物、计算机、物理、分析化学、食品保鲜加工、材料、园艺、土木工程与测量、汉语教学等专业实验室23个。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微生物实验室、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园艺生产技术合作中心、科特迪瓦博瓦尼大学食品加工与保鲜中心、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汉语培训中心等项目。中非教育合作项目是一种比较适合中非教育发展水平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形式,既充分发挥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又充分考虑到非洲国家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

(五)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研修班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进一步强化了对非洲关系,为非洲国家举办专业研修班,就是近年来加强对非洲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又一新形式。从1998年为非洲国家举办第一个培训班开始,中国教育部共举办了18期有关远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农产品加工、计算机、经济管理、药用植物等内容的培训班。参加这些培训项目的非洲人员,不仅在专业方面有所收获,而且与我国大学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有利于帮助非洲国家开发人力资源,也为促进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和加深中非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提供了新途径。

(六)开展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 职业技术教育是诸多非洲国家发展本国教育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非洲国家急需大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作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比较适合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中非间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国已成功地与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了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七)中非校际交流与合作 中非高等院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中非教育往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到2003年,我国有18所大学与非洲的24个国家的2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通过这一渠道,各高校派教师去非洲国家讲学或授课,接受交流学校的教师来华进修学习,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从事合作研究等。

50余年的中非教育往来历程显现出3个基本特征:

1.阶段性 根据中非教育交流形式与内涵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非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前后相承的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非教育往来稳步发展。留学生往来、派遣援助非洲教师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国际形式的变迁及中非关系的深入发展,中非双方积极开拓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及时对教育往来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中国开始与非洲国家开展教育合作项目,在国内或派遣教师去非洲国家举办各类专业研修班。第三阶段(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双方在教育领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开展,以及援助非洲项目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上的探索与推广。

2.创新性 从中非教育往来的3个历史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中非教育合作的形式与内涵都是随着中非关系的深化,以及中国与非洲国家各自战略的调整而发展与变化的,能及时满足中非双方各自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3.系统性 中非教育合作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既有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也有高校与学界的积极参与,既有双边形式的交流,也有多边形式的磋商与会晤。

中非教育合作的性质与战略意义

中非教育合作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既涉及浅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又涉及深层次的国家间合作,以及文化领域的互动和交流。就性质而言,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可以分为3种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层面:

1.中非教育往来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中非双方都认识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与保证。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已成为中非双方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2.中非教育往来是一种新形式的南南合作,或者说是新时期南南合作在教育领域里的延伸与拓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扩展,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各国间、各地区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以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为主的综合国力较量成为各国首要的考量目标。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和科技领域的“数字鸿沟”也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振兴,便成为中非双方的现实选择。

3.中非教育往来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带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化或多中心化的世界,文化的同一与差异也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中非双方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双方理应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促进各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世界文化的繁荣。教育交流的根本在于文化的互动,通过对对方历史、文化、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可以直接推动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非教育往来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早已超脱教育领域的本身,而广泛涉及国家的战略需求,以及非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等方面。

(一)开展中非教育交流,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利益。对非洲的教育交流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发展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全局,服务于我国对非洲外交战略的需要。发展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基础和依托,这是中国开展大国外交和对周边国家外交的基础与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现有外交战略是建立在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的,这一总体外交框架今后仍不能动摇。日益强大的中国仍然十分重视非洲等老朋友,在国际上积极维护非洲国家的利益和正义要求。今年初胡锦涛主席访问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加蓬3国便是有力的证明。

(二)开展中非教育交流,有利于中国自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近年来,中国志在打造一批国际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比较适合非洲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非间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因此非洲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较为理想之地。近年来,中国抓住了非洲国家急需大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现实需要,积极开展中非在职业技术领域的合作,明显地提高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声誉,加强了它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开展中非教育交流,有利于非洲国家实现稳定与发展。非洲是当前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也是战乱最频仍的地区。非洲国家的冲突和战乱涉及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既有国内的种族与宗教矛盾,也有国际势力的插手与干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非洲国家教育发展的落后和大多数民众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迟滞和社会极端贫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的基础,而一个经济发展滞后、人民总体上得不到应有文化素质教育的非洲只能是战乱和战争滋生的温床。中国积极开展对非洲教育援助,加强对非洲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就在于力图提高非洲国家的教育水平,而且从长期看,也可以帮助非洲国家摆脱进一步“被边缘化”和“贫困化”的威胁,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有助于非洲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中非教育合作的主要经验与体会

(一)中非教育往来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以朋友的身份对非洲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教育援助。这种教育交流强调身份的平等,以及对尊严和国格的尊重,是对中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原则及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新秩序主张的阐释与发扬。

从中非教育往来的历史成就来看,中非教育交流是一种重在“双赢”的互惠互利。

(二)中非教育往来注重适时地开展新的合作形式和内容。其一,我国根据时代的发展,及中非友好关系的深入而不断提出新的合作形式。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教育部先后对非洲国家实施了教育合作项目、在国内或去非洲国家举办各种人才培训班,适时地开展了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这些新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其二,中国在继续加强双边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多边教育磋商与协调机制。2000年10月和2003年12月两次中非合作论坛会议的召开,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官员互通信息、加深理解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三,继续坚持和完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学模式,把国内和国外两个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继续接收非洲国家留学生,邀请非洲教育界人士来华培训和参观的同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派教师去非洲国家进行讲学和授课,并力所能及地提供有关教育物资援助。不仅如此,“走出去”还意味着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教育市场的拓展。其四,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做好援助非洲项目的基础上,鼓励中非双方的高等院校加强对非洲产业市场的了解,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引进企业投资,实现以教育援助非洲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深化教育援助非洲工作的良性循环。其五,继续加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增强教育援非工作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三)开展对非洲教育援助应当有科学而完善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实施援助非洲项目,还是举办专业研修班,都要不断完善援助非洲过程中的竞争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辐射机制。竞争机制要求国内各承办院校在充分考虑到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及专业特长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展开竞争,以获得援非项目的承办权;评估机制,是指由教育援助非洲专家对各高校实施的援助非洲项目、举办的专业研修班或其他相关教育援助非洲工作进行严格、认真的评审和评估,不断推动项目运行质量的提高;激励机制,由于非洲国家自然条件都相对较差,加之有些国家还经常出现战乱和疾病的威胁,我国援助非洲教师往往忍受着国内其他教师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因此对表现优秀、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鼓励;辐射机制,援助非洲项目应当通过自身的成绩,以及援助非洲教师的工作表现赢得受援国的信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从而在非洲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双方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学校的积极参与。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确立科教兴国战略,不断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来做。非洲国家也从各自的国情出发,把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中非双方政府和领导人均能从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彼此间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始终把这项神圣的事业置于各国对外方针、政策的重要位置。中非教育往来离不开双方各级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的积极支持与参与。高等院校是中非教育往来的主要执行者和体现者,双方高校间在相互接收和培养留学生、互派教师和学者、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在中国或非洲国家举办各种专业研修班、发展非洲汉语教学和中国非洲学研究等方面都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在中非教育往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中国和非洲国家的重视。

标签:;  ;  ;  ;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