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文化教材编写原则论文_荆梦怡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文化教材编写原则论文_荆梦怡

云南师范大学 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面对复杂多样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现有中国文化教材偏重介绍中国文化知识,难以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若依据现有跨文化交际理论编写文化教材,并在教材中适当加入跨文化交际理论内容,则能从根本上树立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其在交际中自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编写应遵循:平等双向原则;趣味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关键词 中国文化教材 编写原则 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文化教材也空前丰富。现有教材多注重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介绍,却对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培养甚少。故应在现有思路之外,应适当调整原有教材教学目标,使学习者不但具备跨文化交际知识,还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具备运用一般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具体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及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

对于跨文化交际意识,Hanvey(1979)年指出:学习者从关注文化表征到理解目的文化要经历四个阶段,这往往是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才能获得的。胡文仲、高一虹(1997)年在其“社会文化能力模式图”中指出,人们通常所说的“跨文化意识”便是对另一文化的理解能力。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理解能力的学习者对新的文化有着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胡文仲还指出,跨文化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在与异文化的接触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文化也加深了了解。

可见,交际中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难通过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编写出的教材才可能真正具有跨文化意识,不仅仅通过教材告知学习者一些简单的“注意事项”或者个别案例,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解决跨文化交际具体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那么教材对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取舍、排列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编写的中国文化教材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双向原则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的群体或文化更优越,自己的价值观念是判断事物的唯一准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英伟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的桥梁——文化空缺词》一文中指出,“人类的能力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同一性;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大自然中,所以具有时间、空间的共性;从事着大体相同的生产活动,所以具有社会生产的共性;而相同的生理构造又使人们具有生理、心理上的共性;这些共性正是不同文化间交流沟通的基础,又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这些“共性”正是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的保障,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们我们既要关注异文化间的差异,更要关注其同质性,因此,文化间的平等交流极其重要。“文化无高下”这早已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界的共识,但要真正把这一原则贯穿到中国文化教材编写中绝非易事。除在遣词造句上加以斟酌外,具备平等、开放的心态显得更为重要。在汉语课堂上,不考虑具体情况、不讲方法地大量宣讲中国文化,只会遭到学习者的抵触甚至反感。

二、趣味性原则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若从沟通交流的视角编写面向泰国的中国文化教材,就不能不考虑趣味性。令学习者觉得索然无味的教材,自然无法令其坚持学习,最终也无法达到文化间沟通交流的效果。

首先,趣味性应以真实、全面地反映两国文化为基础。具有趣味性的教材,应是能让学习者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的教材。其内容应是能够准确反映两国文化异同,极具概括性及启发性的。其次,趣味性不是简单满足部分学习者的猎奇心理。在泰国举办的某庆祝中泰建交40周年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中,参赛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人形象竟大多数身着清朝宫廷服饰,男子还拖着长长的辫子。可见不少外国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依据Burgoon 提出的“预期违反理论”, 人们会根据一个人所属的具体社会群体来预期其特征, 如果出现与预期相违背的特征, 人们会有与预期相反的评价。(Burgoon , 1995)可见,学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认识,决定了其对于具体中国人的特征预期。教材若为了满足一些学习者的猎奇心态,片面介绍中国文化,会对学习者造成误导。

三、交际性原则

从传播学的角度,Young Yun Kim 提出了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Kim(1995)认为人类都有与生俱来需要适应和发展的需求, 人是通过交际来适应自己的社会环境, 而适应是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作为韩国人的Y .Y.Kim 结合自己的美国侨居体验, 认为适应是一个积累过程, 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以自己的交际来适应。

因此,面向泰国的中国文化教材应首先介绍一些在交际中急需,能够保障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文化知识,不必一开始就面面俱到、细致深入。首选那些最有利于交际的内容进行介绍,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具备更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启发性原则

执教于美国加州杰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传播系的贾文山教授在指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西方理论框架常不加区别地被用来阐释中国人的交际模式, 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即中国人的交际模式都是婉转的、只说好话、感情用事的。”

因此,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绝对全面、准确地描述一种文化。除对目的文化的介绍与描述,教材应给予学习者更多的启发,促使其在教材之外进行更多的、自觉地观察与探究。因此,教材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启发性,同时,在面向泰国学习者的中国文化教材中应适当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培养学习者敏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具体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瑞.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9 (1).

[2]拉里.萨瓦姆:《跨文化传通(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版

[3] 关英伟.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的桥梁——文化空缺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1).

作者简介:荆梦怡(1988—),女,陕西西安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本体、汉语教学、汉语推广。

论文作者:荆梦怡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文化教材编写原则论文_荆梦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