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论文

传播学视野下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论文

传播学视野下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

柳江帆 周 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200)

摘 要: 壮医药文化作为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然而目前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相对落后,限制了壮医药学的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本文以传播学理论5W模式为切入点,将壮医药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效果等因素纳入到传播分析中,提出对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推动壮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关键词: 传播学;壮医药文化;翻译;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壮医药文化作为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然而目前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相对落后,限制了壮医药学的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本文以传播学理论5W模式为切入点,将壮医药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效果等因素纳入到传播分析中,提出对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推动壮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1 广西壮医药文化的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壮族是广西13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壮医药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与医药相关的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壮族先民的生理病理观、病因病机论、诊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心理指向、符号标记、民风民俗和药物器具等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态[1]。现代医学属于科技范畴,而壮医药等少数民族医学却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壮医药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壮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壮医药文化在长期和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之下,与其呈现互相渗透和并存的局面。因此,壮医药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和医学文化的交融,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2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翻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邻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门户,因此,弘扬壮医药文化,既是将广西文化特色发扬光大的要求,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历史背景下,广西责无旁贷的使命。2017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广西将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同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教授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广西在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方面悠久历史,资源丰富,应抓住机遇推动传统医药走向国际舞台。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中医药从业者都意识到壮瑶医药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广西壮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落实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一系列做大做强壮医药政策的具体举措,更是以壮医药文化为纽带,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壮医药国际影响力,为更多人谋健康福祉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包括壮医药文化在内,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语言是传播的媒介和第一手段。传播学与翻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医药英译的实质就是传统医药的国际传播,不管是中医药文化还是壮医药文化,英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国际传播的效果。壮医药文化翻译得到重视并逐步开展,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与壮医翻译理论对比研究、翻译策略分析、壮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及壮医针灸穴位名称翻译等。

通过梳理以上各省相关政策可以发现,中央及各地方对成年孤儿的就业主要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落实社会保险等相关补贴、享受税收优惠、拓展就业渠道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

3 国际传播学5W模式对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指导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交流的媒介和见证。但是,壮医药文化翻译如果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其研究局限在本学科的固有范围内,那么这种单一学科理念支撑下的方法论很难给其带来理论和实践的建树和真正的发展。本研究拟以传播学理论框架构建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 5W理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五个因素为理论基础,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理论框架来探讨翻译意义的生成与形式建构价值,进而应用到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论中,即从传播学视角来探析壮医药翻译中意义构建的价值,从而进行意义的构建与传播。

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在两个支撑物A、B的上方放一块弹性演示板,当中间不放重物时,可以看到弹性演示板平直无弯曲。当用手在弹性演示板的中间用力下压时,可以看到弹性演示板的中部明显向下弯曲。这可以形象地说明压在木板上的力是压力。然后在弹性演示板的中间放一重物,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压力与重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但是,近10年来,壮族医药文化才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被提出,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研究手段方法比较局限[2]。而且,由于壮医药文化翻译缺乏理论指导、翻译人才、翻译资源缺乏,且壮医药文化翻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领军人物,无法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使得研究相对滞后,极大制约了壮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

3.3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体分析“通过什么渠道”是对壮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做分析研究。目前,比较大众的传播媒介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渠道趋向微端化。针对不同的传播内容、受众群体,可以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向专业学术性人群传播的目的是使其更为标准化、规范化,可以选择应用组织性传播,促进交流。一般受众群体接受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口碑传播,社交软件或者新闻舆情等进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也可以理解为跨文化交际传播,译文的文本也是一种传播渠道。因此,译文文本要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善于把握2种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异和表达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壮医药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的语言来源也不仅仅完全体现在壮医药原始文献方面。壮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民族医药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医药卫生合作交流的一部分。自2009年第一届中国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举办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取得新进展。这就涉及到外宣材料的英译,如壮医药科技合作备忘录,外宣新闻稿件,展示材料等,传播的内容对英译的要求更高。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影响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信息传播准确性要求更高,而且要重视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和接受习惯,时刻关注译语读者同本土读者的认知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

3.2 说什么(what)——内容分析5W模式中的what即传播的主要内容。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壮医药传播内容不仅仅涉及壮医药理论体系,包括壮医诊治方法、用药规则、医药卫生习俗、生理病理观、治疗理念等,而且还涵盖了壮医药哲学基础和文化内涵。壮医药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立足点在于壮医药的翻译。就壮医药的英译而言,应该包含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和壮医药文化英译,前者偏重于专业技术性,例如壮医诊断术语、壮医针灸穴位名称英译等,后者重心在于对壮医药文化内涵的传播。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展了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研究,涉及中医药领域的术语英译标准层出不穷,比较权威的有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等。关于壮医药的名词术语英译研究,也逐步开始展开了相关工作。例如岑思园,蒋基昌等[4]开展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蒙洁琼等[5]研究壮医针灸穴位名称英译方法。壮医药专业名词不同于其它医学科技名词,多以文言文为主,有些壮医药文化文本甚至由壮语转译成汉语而来,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在传播过程中,如果译者不加变通、照搬原文术语与文本形式,会让异质文化读者感觉太过深奥,很难理解。

(二)预防 清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菌毒敌彻底消毒。猪圈和饲槽上的尖锐物体,如钉头、铁片、碎玻璃、尖石头等能引起外伤的物体,一律清除。新生的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用碘酊消毒。药物预防,猪场发生本病后,可用药物预防,以控制本病的发生。每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 g,连喂4~6周。

3.1 谁(who)——传播主体任何传播行为都会有原动力。“谁”是指传播主体,可以是个人,集体,或者专门机构,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对传播者的分析即为传播活动中的控制分析[3]。从个人角度来看,中医师,尤其是壮医医师,从事壮医药教学的教师,壮医药文献和资料翻译人员及媒体传播工作者等都是传播者,但是由于他们的职业特点不同,传播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医师,壮医医师,从事壮医药教学的教师接触对象主要是患者和学生,当然也包括国外的病人和留学生。因此他们的信息传递重点在于壮医药专业知识方面。如果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则更加有利于壮医药文化的传播。而壮医药文献资料翻译者及媒体传播工作者面对的群体更为广泛,不仅包括患者,还有对壮医药文化感兴趣的人群。从集体或者专门机构的角度来看,壮医医院或者中医院的壮医科室,与壮医药文化相关的高校二级学院或研究所,相关政府机构、媒体、社会组织等,也应该承担起传播主体的责任。

益生素属于活微生物制剂,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有效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新型添加剂无毒且无任何副作用。其中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在动物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具有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保肝利胆、抑菌、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生猪日粮中同时添加胆汁酸和益生素,有效提升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同时还可以减轻环境中的氨味、臭味,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增加生猪养殖者的经济收入[1]。日粮中同时添加胆汁酸和益生素与不添加任何生物制剂的对照组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饲料中加入胆汁酸与益生素可有效提升生猪的生产性能,效果非常明显,每头参试生猪能增加经济收入193.37元。

3.4 对谁说(to whom)——受众分析To whom是指“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进行传播。壮医药文化的英译是在跨语言文化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进行探讨。受众群体可以分为两类人。第一类是:专业学术性的人群,第二类是:把壮医药文化作为兴趣的人群。专业学术性人群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有较高的中医学和壮医药学水平以及熟练的英语翻译能力。对壮医药感兴趣的人群可以包括西医背景的人才或者是经壮医药治疗受益的人群等。两类人群都有利于壮医药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相对存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例如,目前来广西学习中医的留学生比较多,他们当中基础较好的人一定也对壮医药有所了解,甚至部分人也接受过壮医治疗并有良好的效果,当他们学习到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后,也会把壮医药文化传播到自己的国家,这个时候他们就成了传播者。

3.5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指传播取得的效果分析。从宏观层面来看,壮医药文化的传播和翻译如果能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壮医药治疗,让壮医药文化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则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但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从微观层面来看,能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壮医药文化进行准确的翻译,使得壮医药疗法和文化更好地为国外患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是有志于从事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者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4 结语

运用国际传播学5w理论探讨壮医药文化翻译,能更好的体现壮医药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翻译中的意义构建,进行信息交流,不仅仅是把壮医药文化传播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双语转换,而是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将壮医药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效果等因素纳入到传播分析中,对其研究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庞宇舟,王春玲.壮医药文化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0):800-802.

[2] 庞宇舟.壮族医药文化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4):57-59.

[3] 王晓敏.国际传播学5W模式对中医文化传播的指导意义[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5(5):113-116,124.

[4] 岑思园,文娟,蒋基昌.壮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4):4-6.

[5] 蒙洁琼,秦祖杰,宋宁,等.壮医针灸穴位名称英译方法探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4):112-113.

Translation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Guangxi Zhuang Medicine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LIU Jiangfan,ZHOU F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Province,Nanning 530200,China)

Abstract: As a minority culture with features of Guangxi,the culture of Guangxi Zhuang medicine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owever,the relatively backward situation of its translation research restricts the foreign ex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Zhuang medicine.The paper takes the 5W model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and incorporates elements such as the subject,content,channel,object and effect of Zhuang medicine culture into the communication analysis.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ure translation of Guangxi Zhuang medicine so as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culture of Zhuang medicine.

Keywords: communication;Zhuang medicine culture;translation;The Belt and Road;cultural exchange

doi: 10.3969/j.issn.1672-2779.2019.05.056

文章编号: 1672-2779(2019)-05-0147-03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No.17BYY002】;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 【No.0501801713】;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No.2018MS044】

*通讯作者: tcmzhoufeng@163.com

(本文编辑: 张文娟 本文校对:周 锋 收稿日期:2018-09-21)

标签:;  ;  ;  ;  ;  ;  

传播学视野下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