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1世纪的图书馆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本文出自一个即将毕业的图书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之手,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困境、未来方向进行了思考,虽不够深刻,但或许会给当今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带来一些启发。
1 问题的出现
一个多世纪前,当高鼻梁蓝眼睛的杜威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正规图书馆学校的时候,在大洋的这一端,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人正开始引入西学,以求兴邦,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新兴事物。
百余年过去了,正值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也是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这所最富盛名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关门的声音。远隔重洋,人们仍然感受到了其中的沉重,一种不祥之感油然而生。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的图书馆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进退维谷,举步维艰。作为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学教育,也毫不例外地遭到冲击,危机四伏。人们不禁要问,图书馆事业怎么啦?
其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图书馆传统而落后的服务之间存在着矛盾。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为解决文献情报产生与利用的时差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相比之下,图书馆的发展已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图书馆学教育对于新兴人才的需求已无能为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更加大了这种差距。
其二:市场经济的运行,加剧了图书馆事业的两难境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技术流入能够迅速带来效益的部门。而图书馆这一公益性文化设施越来越饥渴,越来越贫血;另一方面,技术和信息已成为产业部门市场竞争的致命法宝。作为其源泉之一的图书馆,在传统的服务关念和方式下,已难以扛起“为经济建设服务”这面大旗。在传统的毕业生必须走向图书馆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学教育在困难的境地中越陷越深。
2 现实的呼唤
面对世纪的挑战,图书馆事业要走出困境,关键还在于新型图书馆员的培养。毫无疑问,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是长期的、大量的。这不仅指人员素质急待提高的各类型图书馆,而且还有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生的信息资源开发公司、咨询机构、中介事务所等新兴信息产业部门。有人分析认为,新型的图书馆学信息人才应该具备如下几方面的本领:计算机知识、经济、法律、管理知识,非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敏锐的经营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公共关系等综合能力。
我以为,除了上述诸方面知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仍必不可少,当然不是指其全部。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讲,图书馆学教育往往不教给你具体知识信息,而是教给你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同时,向应用型知识领域的倾斜也应是未来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大口径人才的应有之意。
3 传统的回声
虽然如此,当前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如何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图书馆学教育培养的仍是二十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专业人才。虽然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呼声已不是昨天、今天才开始,但建议终归是建议,向前一步都那么艰难。
我们的培养目标依然是熟练掌握了采、分、编、典、流技术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我们的课程设置依然是基础理论加传统技术加学科史;即便有那么一点适应潮流的东西,在庞大的传统课程系前总是显得无足轻重,而我们的归宿呢,除了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在人才交流日趋频繁,行业界限已不再是人才走向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这是一种算不上成功的教育;而毕业生分配难、适应社会难,与旧有教育的顽固并存,更显示了这种教育的悲哀。
4 走向21世纪的建议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强烈的情报意识,良好的外语功底等多方面能力、思想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信息部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要求,也是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融合的需要。发展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图书馆学教育,应该成为未来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这已为计算机技术日益广泛和普遍的应用所证实。
培养模式:走正规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切合实际、高中低兼顾的图书馆学信息人才,是未来图书馆学教育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加大现代型、应用型课程的比重自然会更有利于图书馆学毕业生的社会生存,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对信息人才的多方面需要。解决办法之一是改革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给学生以更多自由活动、发挥才智的空间;有条件的院、系可实行完全学分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迅速而有效地培养图书馆学信息人才不无裨益。
毕业生归宿:必须明确,改革后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保守而落后的各级图书馆培养专门人才,我们的用武之地应该是更广阔的信息产业部门、信息市场。只有本着这种观念,才能产生锐意改革的激情,采取正确举措。
[收稿日期:1994-11-19]
标签: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