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体系建设论文,学科论文,地理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F119.9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将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也将是充满矛盾和竞争的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上述问题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的区域问题。发展经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产业信息化、经济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1,2]。面对未来区域问题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就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达成共识。在实践领域,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协调区域发展与解决区域问题,发展区域经济,作为本国(地区)重要任务。在学术领域,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都把区域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相互竞争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形成各具优长的学科群体[3]。区域经济学、由区位论的新发展和计量革命导致的“区域科学”等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形成一系列有关区域开发或区域发展的理论与模式[4];区域地理学,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也不断摆脱区域描述与解释的束缚,积极参与区域实践[5]。在方法技术领域,以研究复杂有机系统为对象的系统科学不断发展,形成包括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和超循环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生命系统理论等的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相应形成不断完善的系统科学思维方法体系;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从而为诸学科解决区域问题提供了适宜的方法技术支持[6]。
区域经济地理学,做为地理科学的(更具体地说,作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地理科学所固有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特征,而且直接以经济区域或经济地域(economic regions)及其系统为研究对象[7,8],所以该学科应该适应上述领域的变化,为解决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问题,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在其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与理论总结,已形成独到的理论与方法论。如原苏联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区划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理论;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学和计量方法的引进与吸收,使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有所充实与更新[10]。但是,同参与解决21世纪区域问题相比,学科理论体系尚存在如下不相协调之处:(1)现有以描述和解释为特征的理论体系,在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度开放和高度复杂的区域问题面前显得软弱无力;(2)尽管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地理理论影响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11],但尚未形成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3)学科不仅在实践领域受到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科学及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竞争,而且在理论建设上受到影响,诸多具有地理特征的理论成为相邻学科的主要理论,而自身反而没有得到发展和创新[12];(4)现有理论体系的建设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解释和解决问题。
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优长,如区域性与综合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区域描述与分析传统方法,野外工作与运用地图的能力等;同时,在学科理论与方法上又很不成熟。因此,适应时代解决区域问题的要求,加速学科理论与方法论建设,实为当务之急。
2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关系与原则
我国地理学历史悠久,具有很好的区域传统,近代地理学发展得虽然不充分,但是以描述为主的区域地理学仍然得到了发展[13]。同时,又比较注意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区域差异明显突出,诸多的区域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中国应该在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建设与实践领域方面对世界地理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受到来自实践领域、认知领域、学术领域和方法技术领域等方面深刻影响,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矛盾与问题。因此,至少应该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即:(1)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的关系;(2)理论体系建设与跨学科合作的关系;(3)理论体系建设与相领学科发展的关系;(4)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的关系;(5)理论体系建设与方法论建设的关系。
2.1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的关系
当前的主要倾向是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认为中外经济地理是侧重于描述和解释分布的学科,没有更深奥的理论可探讨。从事区域研究工作的多限于完成实践任务,忽视理论研究与总结。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参与实践与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但是,如果不自始至终地注意学科的理论建设,会使实践具有很大盲目性,也将使理建设停滞不前。因此,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应遵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2.2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与跨学科合作的关系
世界各国各地区诸多的区域问题是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和实践的领域,需要诸学科通力合作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区域发展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难于单独去解决这些重大任务。各个学科都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发挥各自优长,用各自的理论和方法去参与共同的实践任务。设想用一门学科解决所有区域问题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由艾萨得博士(W.Isard,1960)所倡导的区域科学的发展,之所以停滞不前,可能与该学科内容和要解决无所不包的区域任务有一定关系[14,15]。总之,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应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同其它学科进行竞争,同时,又应注意学科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在实践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分工与协作。因此,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应遵循跨学科竞争与协作并重的原则。
2.3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与相邻学科理论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地理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属于地理学体系的一部分,地理学所固有的地域性与综合性以及地域综合思想,也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属性与根本指导思想,地理思维是其主要思维方法。但是,经济地理学,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从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受经济学,尤其是区位论、理论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强烈影响。在现在和未来,随着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发展,这种影响还会越来越大。由此,人们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区位论是不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是否就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两者是否会融合为一门学科?笔者认为,两者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不是一门学科,将来也不会融合为一门学科。两者只有发挥各自优长,才能在解决区域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有利于各自的学科建设(表1)。总之,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应遵循借鉴与自主发展并重的原则。
2.4 学科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界引进了大量西方的区位论、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区位论、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必竟不是地理学,而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引进学习上述学科的目的在于:消化吸收对我有用的部分,借鉴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精髓,结合我国的区域实践,创造性地改造并发展它,为建设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服务。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对地理科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深,对外来的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的创造性结合不够重视,以为引进了新理论和新思想就能实现经济地理学的革新与发展。须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区位论、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并用它去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是一项比较艰巨而困难的工作,需要广大的地理工作者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应遵循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2.5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与方法论建设的关系
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建设中存在的两种倾向,其一是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地理学理论进行改造,但忽视理论本身在实践中的实际价值和在方法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其二是注重现代方法技术的大量运用,而固守传统过时的理论,用方法的现代性掩盖理论的落后性。其实,这两种倾向都有其片面性,理论上的创新应以应用于实践为目标,并通过建设规范化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努力达到方法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技术的选择应考虑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因此,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应遵循理论建设与方法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基于21世纪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据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在学科理论现状基础上,拟提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支理论)、学科的理论主线(基础理论)和学科理论框架等四部分。
3.1 学科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系统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条件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构造与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的科学。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类型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它是综合性地域,是经济有机体,是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细胞与基层地域单元。经济地域系统是在宏观条件因素作用下,经济地域单元通过地域分工和动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地域有机整合体系。在经济市场化、信息化、区域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下,强调经济地域系统为学科研究对象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3.2 学科基础理论
3.2.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人类社会通过分工促进商品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部门分工与联系的不断发展,形成当今世界复杂的部门结构体系。地域分工是与部门分工相伴而形成的。由于地域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地域联系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乃至形成了今日的世界经济地域格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侧重于从空间维度进行阐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3.2.2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物质按一定规律而进行的地域流动与组合的过程。由于条件、要素的地域差异,必然产生经济诸要素的地域流动,并向区位与其它条件优越的地区集中与组合,从而形成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形成各种类型的经济地域单元和经济地域系统。通过经济地域运动,推动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由低层次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经济地域运动理论从动力学角度揭示了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侧重于从时间维度进行阐述。它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3.3 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支理论)
3.3.1 条件论
条件是经济地域及其系统形成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科技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16]。条件因素通过相互作用与制约,共同作用于经济地域。诸条件的地域组合形式、特点及其变化态势影响经济地域的结构与类型。因此,可以认为,条件对经济地域的宏观框架与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条件的深入分析,为科学地制定区域宏观发展战略和确定区域宏观地域框架提供科学依据。条件论主要研究内容为:条件范围的确定,条件的划分,单一条件分析评价(属性、规模、空间赋存形态、对经济地域影响方式、程度等),条件地域组合特征分析,条件组合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评价。
3.3.2 要素论
要素是指可以直接投入到区域经济运行的部分区域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等。这些要素在区域宏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市场的拉动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行地域流动与组合,从而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可见,区域要素是直接与产业结构相连的,它主要解决中观的区域经济问题。另外,诸种要素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流动与组合状态,与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关联。要素论主要研究内容为:要素与条件的转换关系分析,单一要素分析与评价,要素组合、流动与产业组织结构、部门结构的关系分析,要素空间特征与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关系分析等。
3.3.3 结构-功能论
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即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条件、要素的直接作用下所形成的部门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式,是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许多经济学科和经济地理学,包括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共同研究的领域[17]。因此,区域经济地理学必须找准本学科对产业结构研究的契入点。本学科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不只限于对三次产业结构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区域条件、要素与主导产业部门的结合以及诸部门的地域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产业结构的功能特征。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为:(1)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与组合分析,评价产业结构的合理性;(2)研究产业结构的功能特征,包括按功能的性质划分的产业结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按功能的范围划分的区内功能和区际功能;(3)以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条件、要素、结构-功能的互动关系,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与相应对策。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是指经济地域内诸物质内容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关系,即区域的核心、外围、网络或点、线、面的关系。区域经济地理学侧重于研究经济地域的城镇系统、网络系统、城乡系统及其三者的空间组合关系和空间地域格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结构进行功能评价(功能划分与产业结构的功能划分相似),进而为产业布局和经济地域协调发展提出对策。经济地域产业结构-功能与空间结构-功能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经济地域的结构-功能关系,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18]。
3.3.4 经济地域类型论
经济地域类型是指,根据地域差异的客观性和表现形式相似性的原理所组成的,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同一性的一组经济地域。广义的经济地域类型包括经济地域单元类型和经济地域系统类型。狭义的经济地域类型主要指经济地域单元类型,主要可分为单一型经济地域类型(指由经济地域的条件或要素、结构、功能等的其中某一方面具有同一性的经济地域类型)和复合型经济地域类型。对经济地域类型区的研究是地理学深入认识区域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手段。经济地域类型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地域类型划分,经济地域类型分析与诊断,经济地域类型综合评价,经济地域类型区发展与演化预测,经济地域类型区发展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3.3.5 经济地域系统论
经济地域系统是指,由诸多相同或不同的经济地域单元通过地域组合与动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结构复杂的空间地域体系。它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镇地域系统和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组成[19]。对经济地域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世界经济地域格局和我国经济地域格局形成机制与发展态势的认识,直接为制定宏观战略服务。经济地域系统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地域宏观背景与条件分析,经济地域系统要素研究,经济地域系统格局、单元组成研究,经济地域系统类型分析,经济地域系统运动机制分析与运动演化趋势预测[20],经济地域系统调控与管理对策研究等。
3.3.6 小结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研究遵循由单元到系统,由个体研究到类型归纳,由静态分析评价到动态研究,由认知到分析、综合、评价再到预测、模式选择与提供对策(即源于实践-理论研究-服务实践)等逻辑顺序,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如表2所示(表2)。
3.4 学科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地理学受到相关地理科学思想与理论、相关认识论、相邻学科的科学理论、相应方法技术领域和实践应用领域的作用与影响,形成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学科理论框架(图1)。
4 结语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受到诸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这给学科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形成挑战。加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使区域经济地理学,以至于经济地理学,在21世纪的实践和科学体系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尽管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和进行广泛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对现有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进一步建设的基本内容,但由于理论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工作还只是开始,尚需进一步探讨。为了实施并强化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建设,有必要提出相应的对策:(1)进行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实践领域和学科体系中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领域和学科优长,为学科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2)坚持持续地、有计划地参与实践,投入精力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与交流,补充、更新和完善理论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3)加强学科间学术交流,汲取经济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中有价值的理论精华;同时,加强国际、国内同学科的信息交流与互访,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共同努力。(4)注意方法技术手段对理论体系的改造,探讨实现理论-方法-实践一体化的最优途径。(5)加强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职业化的兼有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经济地理人才,使其在自身能力与经验增长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地理理论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标签: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地理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