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雷尼替丁治疗习惯性便秘69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悦鸿(Lim Juat Hong)[1](2018)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在马来西亚收集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病例进行研究,观察运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为何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在马来西亚多见,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应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的有效性,为研究与探讨为马来西亚中医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72例符合胆热脾寒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泛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或反胃症状以RDQ问卷方式的症状积分调查,再与其他反流相关的次要症状积分总合,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积分比较,以口服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的中药汤剂治疗三疗程,4周为一疗程,共12周,一日一帖汤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观察积分点分别为治疗前、第一疗程(4周)、第二疗程(8周)、第三疗程(12周),在完成三个疗程(12周)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结束,进行停药3个月后的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本组研究72例病例资料的病程在1年以上者最多,发病年龄介于21-40岁的患者最多,其次是41-60岁患者,提示青壮年至中年患者居多,发病因素以饮食因素及无明显诱因最常见,这与不良的嗜好及饮食习惯等有关。治疗前常见胆热脾寒型的主要症状包括了泛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或不适、嗳气或反胃、咽喉不适、口苦口干、饥饿感、胃脘痛、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等。在临床治疗的72例病例中,临床痊愈18例(25%),显效27例(37.5%),有效16例(22.22%),无效11例(15.28%),总有效率达84.7%。主要症状泛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或反胃及其他次要症状治疗后均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进行远期疗效的观察,但在61例有效病例中,失访人数超过一半,缺失判断复发率与远期疗效指标,这与当地民情配合度有关。结论: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在马来西亚多见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因素有极大关系,而且就诊病人相对病程拖延较长,久病脾胃虚损则易因虚至实,导致虚实夹杂使病情耽误复杂。在观察运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马来西亚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后,其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良好,是适合马来西亚人群的治疗方案,唯目前欠缺远期疗效观察,故可待进一步相关研究。
王嘉伦[2](2016)在《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传统医药学的简称,是蒙古族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积累出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及其应用方法,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蒙药治疗疾病一直是蒙古族人民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随着蒙药确切疗效逐渐被肯定,蒙药也渐渐应用于全国各地,因此,本论文从文献入手,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以期提高蒙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并为蒙药的毒性研究做出相应贡献。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蒙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论文简单梳理了蒙药发展情况及蒙医药基本理论,从而发现蒙古族人民应用蒙药的历史颇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对蒙药的合理应用也十分重视,因此论文从蒙医药经典文献中进一步挖掘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是可行的;论文对现代蒙药毒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蒙药安全用药研究多集中于蒙药毒性评价的实验研究方面,毒及毒性相关文献研究较少,虽有蒙成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但是对蒙药临床安全用药的总结也较少,因此论文基于文献对蒙药安全用药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是必要的。2.基于经典文献的蒙医药“毒”相关文献研究。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经典典籍《蒙医甘露四部》中“毒”相关记载,挖掘整理了蒙药的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发现经典典籍中“毒”的概念包涵很广,涉及病因、病症及药物三个方面,其中对药物毒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也有详尽的记载,证明蒙医药古代经典典籍中已形成蒙药毒性理论的雏形,古今语言模式存在不同,现今“安全用药”的思想存在于蒙药的这种毒性理论雏形之中;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及当代经典典籍《蒙药正典》、《中华本草·蒙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汇集整理了毒性蒙药的记载,从三部典籍中汇集出毒性药物78种,结果发现,蒙医药当代经典典籍相较于古代而言,毒性药物的记载数量增多,表明当代对药物毒性及用药安全重视度提升,而古代典籍中一些未记录于当代典籍中的毒性药物,部分已被现代实验证明具有一定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及当代经典典籍《蒙医甘露四部》、《中华本草·蒙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汇集整理了毒性蒙药的明确或可能的减毒方法记载,结果发现,存在着减毒目的明确的炮制方法的蒙药共48种,论文通过对蒙药方剂所用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20组含毒性蒙药的药对,分析认为部分蒙药存在着与毒性蒙药配伍减毒的可能性,论文从典籍中归纳出4类用于服用蒙药的药引,分析认为应用部分药引服用蒙药也存在着降低蒙药毒性的可能。3.基于现代文献的蒙成药不良反应整理研究。论文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选取蒙成药,以蒙成药名为主题词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检索近三十五年的不良反应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从药物、机体及用药三大方面分析蒙成药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结果发现发生不良反应的蒙成药共计13种,不良反应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也涉及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药物毒性成分、药物作用增强、患者民族差异、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病理状态、合用西药、服药不当等因素有关。论文以蒙药用药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蒙医药文献入手,挖掘整理研究了经典文献中的蒙药毒性理论及现代蒙成药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蒙药用药安全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
韦云霞[3](2014)在《清肝降逆、泻热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肝降逆、泻热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于江苏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GERD患者为对象,共搜集病例60例,均符合肝胃郁热型的GERD中西医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兰索拉唑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版)、《中国胃食管返流病共识意见》(2009,深圳)及《胃食管返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苏州)的有关内容,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症状,胃脘灼痛、胸胁胀满、口干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嗳气为次要症状,制定主次要症状的临床研究观察表,按无、轻、中、重分级将主症分别记以0,2,4,6分,次症分别记以0,1,2,3;然后进行量化评分、累计诸症总分、建立数据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清肝降逆、泻热和胃法治疗GERD的愈显率为40%,总有效率为93.3%,西药对照组的愈显率为30%,总有效率为90%,经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对主要症状(烧心、反酸)及部分次要症状(胃脘灼痛、嗳气)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相当(P>0.05);对部分次要症状(胸胁胀满、大便秘结),两组均有疗效(P<0.05),但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部分次要症状(口干苦、心烦易怒),治疗组有显着疗效(P<0.05),而对照组疗效不显(P>0.05)。说明,两组对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均有良好疗效,中药组在改善患者次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肝降逆、泻热和胃法对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王禹霁[4](2013)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调查及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alkaline reflux gastritis, ARG),是由于含有胆汁、胰液、肠液的碱性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使胃粘膜遭受损害而引起病变,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本研究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学理论指导下,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从中医证候学调查入手,结合内镜表现,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中医证型的研究,以明确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并通过对临床常见证型(胆热犯胃型)的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的临床疗效。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中医药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概况”。主要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药、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针灸疗法等方面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本病的研究现状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第二篇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主要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论述。临床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对门诊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问卷式调查采集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胃镜检查直视下的胃镜像表现,通过中医辨证,归纳总结患者的症状与证候特点,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宏观辨证与患者一般状况的相关性。运用统计因子分析法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得出以下结论:本病的发病率以女性为高,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中在1-5年内的比例最高。BRG的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经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得出2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胆热犯胃,气郁痰阻、肝胃郁热共七个证候因子,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第二部分为“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对门诊6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采集临床资料,主要研究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经临床试验得出结论: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有较好疗效,而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靖雯[5](2012)在《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伤寒论》作为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经方长久以来都是中医的闪光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具有无穷的魅力,不断掀起研究经方的热潮。柴胡类方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方剂,近年来对该方的研究文献数量也相当可观,对该类方进行整理及临床运用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导师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大量运用柴胡类方加减,根据病机灵活化裁,发挥经方特色,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均获良效。建立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以此作为导师使用柴胡类方经验的整理工具,从而整理导师学术思想,具有一定价值。本数据库以患者个人信息、基本病证(包含视频内容)、诊断信息、使用方剂、方药等为检索要点,一方面将门诊病人情况作为电子档案而便于管理和查询,更重要的是,以此达到分析诊断病证与使用方药的规律,从客观角度整理导师学术思想。成果:(1)选择C#程序语言,它是一种精确、简单、类型安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可以把需要记录的内容完整的保存下来,在以后查询相关数据的时候大大提高了效率。(2)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使用柴胡类方经验分析发现,使用柴胡类方一是针对脏腑气机不和;二是针对外感荣卫不和、血弱气尽之病机。外感类:病邪兼夹较多,重心以实为主,但多有素体受邪的背景;内伤杂病类:以肝胆不和为主,邪气兼夹较少,多见于肝胆气郁较甚,而脾胃偏虚,复因外感风寒湿引发,而致气滞不畅,木郁侮土,气郁生热,血因气滞,致使病发杂状。结论: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临床病案,使文字上晦涩的条文成为鲜活的医案,也使学生增加临床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门诊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引入导师在临床上使用柴胡类方的临床病案,成为案例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从而增加学生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为理论与临床统整出更有系统性的医学研究,提升学生对此有更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陈仪琳[6](2010)在《NLS应用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腧穴特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生物能量信息医学诊断仪(Nonlinear Analysis System, NLS)探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并藉此观察针刺后不同时段对全身各器官能量变化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具有慢性消化道症状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足三里组、上巨虚组、下巨虚组、对照组各30例,在针刺前、起针后10分钟、1小时和24小时分别进行NLS探测,而对照组不予针刺,在同样的时间段一样要完成四次探测。结果:通过NLS探测发现,针刺后对诸多器官的能量变化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①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后均可引起胃和小肠的能量升高,其中足三里和下巨虚对小肠的影响只局限在起针后的某一时间段,而上巨虚在两个时间段均对小肠有影响,且上巨虚对大肠、直肠的作用亦较其它二穴明显。②除了胃、大肠、小肠之外,此三穴影响的范围亦涉及消化道其它器官以及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神经等各大系统的器官组织,其中足三里和上巨虚影响的器官较下巨虚广泛,起效时间也较早、持续时间较长。③针刺此三穴后,大多数器官的能量于起针后10分钟开始出现变化,1小时达到变化高峰,其中足三里组和上巨虚组在起针后24小时仍能维持在原基准线以上,但下巨虚组影响的器官能量变化则大多在24小时以前就已回落至原基准线,而对照组的器官能量则大多低于原基准线或是在原基准线附近小幅度波动。结论:①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对胃和小肠的能量有影响,而上巨虚除了对大肠、直肠有较强的作用外,其对小肠的影响亦优于下巨虚,此结果与古代论述的下合穴理论不完全吻合。②通过NLS的观察,不但为古代经典对此三穴主治病症的论述提供现代有力的依据,更提示了此三穴的主治范围均较古代经典论述广泛,可用以指导现代临床。③通过NLS还初步发现了针刺后24小时内不同器官的能量变化大致规律,其针刺的效应多在起针后1小时达到起效的高峰。
姬爱冬[7](2007)在《健中愈疡片对胃溃疡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胃溃疡是针对胃粘膜的侵袭因素超过防御因素和修复能力的结果。胃溃疡的粘膜修复,是指胃粘膜对有害因素如对食物、幽门螺杆菌感染、乙醇、酸、胆盐、非固醇类抗炎药、应激及温度(过冷、过热)等造成粘膜损伤的修复能力。导师刘友章教授通过多年对胃溃疡病的潜心研究,研制出了健脾益气中成药健中愈疡片,临床实践证明其对顽固难愈的胃溃疡具有极佳的疗效,中医药治疗胃溃疡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与优势,而健脾益气则是中医药治疗胃粘膜损伤的主要治则。中药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往往是多环节、多途径的。近年来关于线粒体DNA修复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胃粘膜线粒体DNA的完整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对胃溃疡的康复十分重要。这方面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胃溃疡胃粘膜损伤和自我修复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不再单单从外部因素来研究胃溃疡的修复,而是从外部损伤和自身修复是否平衡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中药和线粒体DNA修复酶之间是否有关系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作用的,还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的课题通过实验来揭示健脾益气中药对线粒体DNA修复酶的干预、调控作用,来进一步明确中药治疗胃溃疡的机制并找到中药新的作用靶点。二、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用健脾益气为治则的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并与粘膜保护剂胃舒平以及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对胃粘膜线粒体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等DNA修复酶的调控作用和对胃痛和脾虚两方面的治疗效果以及溃疡愈合质量等进行对比,在临床方面测定胃痛等级的评分和脾虚等级的评分以及综合疗效,在动物实验方面测定大鼠体重、单位时间扭动次数、悬吊时间、胃溃疡指数、胃粘膜微循环状况的B/(R+G+B)比值等,从分子水平探讨复方健脾益气中药在胃粘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对线粒体修复酶的调控机制及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结果:(一)临床观察结果:1.在线粒体DNA修复酶方面:正常组胃粘膜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最低,而胃溃疡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很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胃舒平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与胃溃疡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法莫替丁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较胃溃疡组极显着降低(P<0.01),但仍极显着地高于正常组(P<0.01);健中愈疡片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最高,与其它四组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2.胃痛评分:治疗前正常组与其它四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其它四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后健中愈疡片组与法莫替丁组胃痛评分最低,二者相比没有差异(P>0.05);而胃舒平组胃痛评分较低,与胃溃疡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健中愈疡片及法莫替丁组相比也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治疗前后胃痛评分差值的比较上,健中愈疡片组与法莫替丁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而胃舒平组与健中愈疡片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与法莫替丁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3.脾虚症状:治疗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的脾虚等级比例处于均衡状态,而经过治疗后,健中愈疡片脾虚症状的改变最为明显,与其它四组相比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法莫替丁组与胃舒平组与胃溃疡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法莫替丁组与胃舒平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4.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综合了胃痛与脾虚的治疗结果,对药物的功效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显示:健中愈疡片、法莫替丁和胃舒平组与胃溃疡组比较,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胃舒平组与健中愈疡片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健中愈疡片组与法莫替丁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二)动物实验结果:1.在改善胃痛方面的结果:扭动次数主要用来衡量胃痛的程度。模型组扭动次数最多,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而经过治疗后,各组的扭动次数均有所下降。健中愈疡片组、法莫替丁组和胃舒平组三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健中愈疡片组、法莫替丁组和胃舒平组比较,扭动次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健中愈疡片组和法莫替丁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2.在改善脾虚证候方面的结果:体重变化和悬吊时间主要用来说明对脾虚证候的改善情况。模型组体重和悬吊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具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而经过治疗后,法莫替丁组、胃舒平组和模型组三个组之间比较,体重和悬吊时间均没有差异(P>0.05),而健中愈疡片组和正常组相比,体重和悬吊时间均没有差异(P>0.05),和模型组相比,体重和悬吊时间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3.溃疡愈合质量:3.1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评分是胃溃疡愈合质量的直接指标。从实验结果看出,模型组溃疡指数最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经用药后,各组的溃疡指数均有所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仍然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健中愈疡片、法莫替丁组和胃舒平组比较,溃疡指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组比较,溃疡指数没有差异(P>0.05)。3.2胃粘膜微循环状态的B/(R+G+B)值是胃溃疡愈合质量的间接指标。从实验结果看出,模型组较正常组极显着降低(P<0.01),而用药后,各组的B/(R+G+B)值均有升高,其中胃舒平组和法莫替丁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二者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健中愈疡片组和正常组相比B/(R+G+B)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与胃舒平与法莫替丁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在线粒体DNA修复酶方面:正常组胃粘膜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最低,而胃溃疡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很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胃舒平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与胃溃疡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法莫替丁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较胃溃疡组极显着降低(P<0.01),但仍极显着地高于正常组(P<0.01);健中愈疡片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最高,与其它四组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四、结论:(一)在胃痛治疗方面:健中愈疡片、法莫替丁、胃舒平对于改善胃痛症状均具有明显效果。但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对胃痛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对改善胃痛的疗效都极为显着,均优于胃舒平。(二)在脾虚证治疗方面:法莫替丁、胃舒平对脾虚证候的治疗效果差,基本不具备健脾益气的作用,而健中愈疡片改善脾虚症状的效果是最好的。(三)在溃疡愈合质量方面: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对胃溃疡愈合的疗效基本相同,二者对胃溃疡的治疗康复作用优于胃舒平,并且健中愈疡片对胃粘膜微循环的改善是最显着的,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效果远远优于胃舒平与法莫替丁。(四)在临床疗效方面:三种药物对胃溃疡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的综合疗效基本相同。但健中愈疡片的疗效优于胃舒平。(五)在作用机制上:正常胃粘膜因为没有受到损害,所以胃粘膜没有进行线粒体DNA的自我修复;而胃溃疡在胃粘膜受到损害后,线粒体DNA修复酶对受损DNA进行了修复;胃舒平对胃粘膜主要是物理性保护作用,与线粒体DNA修复酶的自我修复作用关系不大;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减少了有害因素,所以线粒体DNA修复酶的含量反馈性地降低,但仍然进行着自我修复;而健中愈疡片极大地提高了线粒体DNA修复酶对受损胃粘膜的自我修复机制,促进了溃疡的自我愈合。(六)总体评价: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具有极好的止痛和改善脾虚证候的效果,在止痛作用上与法莫替丁基本相同,但在改善脾虚证候和改善胃粘膜微循环上,具备了优于西药的效果。在作用机理上健中愈疡片极大地提高了线粒体DNA修复酶对受损胃粘膜的自我修复机制,促进了溃疡的自我愈合,这是和西药作用机制不同的方面,西药治疗侧重于对有害因素的消除和抵御,而健中愈疡片侧重于自身的修复,即符合中医理论中“扶正驱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所以我们的课题提供了中药优越疗效的客观事实及显示了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我们知道,中药的作用机理是多途径、多方面的,我们的课题仅仅证明了对线粒体DNA修复酶的调控和影响是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之一,希望今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用更多的实验来寻找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本质和机制,为中医药这一瑰宝的研究、发展、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东强[8](2005)在《四逆散的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经方四逆散对肝损害的预防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方法: 采用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肝组织bax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经方四逆散能降低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小鼠血清ALT、AST、MDA升高的水平,能升高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小鼠血清SOD、GSH降低的水平;石胆酸灌胃能增强小鼠肝组织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四逆散能降低灌胃石胆酸小鼠肝组织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 结论: 经方四逆散能使肝损害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明显减轻,并且四逆散药粉+米汤降AST、MDA明显,四逆散煎剂降ALT明显。四逆散能降低bax蛋白的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凋亡,保护肝组织。
肖小敏[9](2002)在《孕产妇用药 第四讲 消化系统常用药物在妊娠期的应用》文中提出
孔庆先[10](2000)在《应用雷尼替丁治疗习惯性便秘69例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二、应用雷尼替丁治疗习惯性便秘69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雷尼替丁治疗习惯性便秘69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中医对GERD的研究进展 |
1.1 对GERD的中医病名研究 |
1.1.1 古代GERD中医病名研究 |
1.1.2 现代GERD中医病名研究进展 |
1.2 GERD的病因病机认识探讨 |
1.2.1. 病变部位的认识 |
1.2.2 病因的认识 |
1.2.2.1 古代医家对GERD病因的认识 |
1.2.2.2 现代医家对GERD病因的认识 |
1.2.3 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 |
1.2.3.1 古代医家对GERD病机的认识 |
1.2.3.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
1.3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1.3.1 GERD辨证思路 |
1.3.2 GERD中医分型研究 |
1.3.3 最新辨证分型进展 |
1.3.4 GERD中医诊治流程 |
1.4 中医治疗GERD的研究 |
1.4.1 治疗思路 |
1.4.2 治疗方式 |
1.4.2.1 辨证用方 |
1.4.2.2 专病专方 |
1.4.3 最新治疗研究进展 |
1.4.3.1 临床治疗目标 |
1.4.3.2 治疗原则 |
1.4.3.3 辨证论治 |
1.4.3.4 中成药 |
1.4.3.5 GERD难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
2. 现代医学对GERD的研究进展 |
2.1 GERD的定义 |
2.2 GERD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3 GERD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
2.3.1 GERD内镜检查分类 |
2.3.2 GERD的临床症状表现分类 |
2.4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
2.4.1、防御机制的减弱 |
2.4.1.1 食管下括约肌 |
2.4.1.2 上食管括约肌 |
2.4.1.2 食管清除 |
2.4.1.3. 食管组织抵抗力 |
2.4.1.4. 胃因素 |
2.4.2 反流物的攻击增强 |
2.4.3 遗传因素 |
2.4.4 幽门螺旋杆菌因素 |
2.4.5 神经因素 |
2.4.6 其他 |
2.4.6.1 心理社会因素 |
2.4.6.2 炎症介质 |
2.5 现代医学的诊疗概况 |
2.5.1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
2.5.1.1 诊断 |
2.5.1.2 鉴别诊断 |
2.5.1.3 诊断流程 |
2.5.2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脱落病例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主要方法 |
2.1.2 加减规则 |
2.2 服药方法 |
2.3 疗程 |
2.4 注意事项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检查项目 |
2.5.2 疗效性观察表 |
2.5.3 安全性观察 |
2.5.4 疗效性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6.1 主要单项症状的记录与评价标准 |
2.6.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2.6.3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
2.6.4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6.5 复发评定 |
2.7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与年龄分布关系 |
3.1.2 病程分布 |
3.1.3 不良嗜好分布 |
3.1.4 诱发因素分布 |
3.2. 治疗结果 |
3.2.1 RDQ量表积分比较(泛酸、烧心、胸骨后灼热不适、嗳气或反胃) |
3.2.1.1 泛酸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3.2.1.2 烧心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3.2.1.3 胸骨后灼热、不适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3.2.1.4 嗳气或反胃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3.2.2 四个主要症状观察点变化 |
3.2.3 次要症状疗效积分比较 |
3.2.4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5 中医总体疗效评价 |
3.2.5.1 程度分级治疗前后比较 |
3.2.5.2 有效情况治疗前后比较 |
3.2.6 安全性评定 |
3.2.7 远期疗效与复发率 |
4. 讨论 |
4.1 性别年龄与病程 |
4.2 不良嗜好与诱发因素 |
4.3 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胆热脾寒型GERD的疗效分析及作用机理 |
4.3.1 治疗结果分析 |
4.3.2 形成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基础 |
4.3.2.1 土壅木郁、胃失和降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基础 |
4.3.2.2 肝胃郁热、痰瘀内阻是胃食管反流病进展的关键 |
4.3.2.3 脾胃虚弱、正气亏虚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根本 |
4.3.3 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立法依据 |
4.3.4 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在马来西亚的证候特点 |
4.3.4.1 气候方面影响特点 |
4.3.4.2 饮食习惯方面特点 |
4.3.5 运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的治疗思路 |
4.3.5.1 调肝理脾论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 |
4.3.5.1 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为治疗的基本法则 |
4.3.5.2 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是主要方法 |
4.3.5.3 健脾益气、标本兼治是治病求本的重要措施 |
4.3.6 临床用药思路 |
4.3.6.1 选方依据 |
4.3.6.2 方药解析 |
4.3.6.3 加减药物简述 |
4.4 周春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
4.5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探讨 |
4.5.1 降低复发率 |
4.5.2 改善生活的质量 |
4.5.3 缩短治疗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
4.6 GERD的危险影响因素 |
4.6.1 不良生活习惯 |
4.6.2 饮食因素 |
4.6.3 用膳时间与饮食量因素 |
4.6.4 肥胖的体型因素 |
4.6.5 服药因素 |
4.6.6 精神心理因素 |
4.6.7 种族因素 |
4.7 马来西亚中医药现状与影响 |
4.7.1 医疗保险问题 |
4.7.2 中药剂型与药价问题 |
4.7.3 病患依从性问题 |
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反流性疾病问卷 |
附录3 次要症状轻重分级积分表 |
附录4 西医诊断标准GerdQ参考表 |
附录5 病例纳入报告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蒙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蒙医药简介 |
1 简述蒙药学及其发展过程 |
1.1 蒙药知识的积累阶段 |
1.2 蒙药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
1.3 蒙药学的成熟阶段 |
1.4 建国后蒙药的发展和成就 |
2 简述蒙医学基础理论 |
2.1 蒙医学基础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
2.2 蒙医生理基础理论 |
2.3 蒙医病理基础理论 |
第二节 蒙药毒性相关内容现代研究进展 |
1 蒙药毒性成分定性及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1.1 蒙药毒性成分定性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1.2 蒙药毒性成分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2 蒙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2.1 单味蒙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2.2 蒙药成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3 蒙药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3.1 蒙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3.2 蒙药配伍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经典文献的蒙医药毒性理论相关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蒙医药“毒”概念的相关文献整理研究 |
1 蒙医药对“毒”的总体认识 |
1.1 对中毒的认识 |
1.1.1 中毒是“十五会分”之一 |
1.1.2 中毒是疾病发作的“外缘”之一 |
1.1.3 中毒可治愈 |
1.1.4 中毒与其他疾病关系 |
1.2 中毒诊断 |
1.2.1 通过脉象诊断中毒 |
1.2.2 通过尿色诊断中毒 |
1.3 治疗中毒的药物 |
1.4 治疗中毒的其他方法 |
2 蒙医药对“毒”的具体分类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 |
2.1 蒙医药“毒”分类方法 |
2.2 病因“毒” |
2.2.1 食物中毒 |
2.2.2 流动实毒 |
2.2.3 地气毒 |
2.3 病症“毒” |
2.3.1 丹毒 |
2.3.2 疔毒 |
2.3.3 肝攻毒 |
2.4 药物“毒” |
2.4.1 配制毒药 |
2.4.2 天然毒药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毒性蒙药汇集及其减毒文献整理研究 |
1 蒙医药典籍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1 《蒙药正典》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2 《中华本草·蒙药卷》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3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4 以上三部典籍中共有的毒性药物汇集整理 |
2 蒙医药典籍中对毒性药物的减毒文献整理 |
2.1 蒙医药典籍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1.1 《蒙医甘露四部》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1.2 《中华本草·蒙药卷》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2 蒙医药典籍中药物配伍减毒文献整理 |
2.2.1 蒙药配伍减毒文献整理方法 |
2.2.2 结果 |
2.3 蒙医药典籍中对毒性蒙药减毒“药引”的文献整理 |
2.3.1 食物类药引 |
2.3.2 代谢物类药引 |
2.3.3 药物类药引 |
2.3.4 其它药引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古籍典籍记载毒性蒙药的对比 |
4.2 毒性蒙药减毒方法探讨 |
4.2.1 炮制减毒 |
4.2.2 配伍减毒 |
4.2.3 服药药引减毒 |
4.3 蒙药毒性理论与安全用药思想雏形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现代文献的蒙成药不良反应整理研究 |
第一节 蒙成药独立用药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整理 |
2.1 来源于蒙成药不良反应报道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2.1.1 巴特日七味丸 |
2.1.2 六味安消胶囊 |
2.1.3 那如三味丸 |
2.1.4 扎冲十三味丸 |
2.2 来源于蒙成药临床观察报道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2.2.1 六味安消散 |
2.2.2 六味木香胶囊 |
2.2.3 五味沙棘含片 |
2.2.4 阿拉坦五味丸 |
2.2.5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
2.2.6 肉蔻五味丸 |
2.2.7 外用溃疡散 |
2.2.8 消肿橡胶膏 |
2.2.9 协日嘎四味汤胶囊 |
2.2.10 扎冲十三味丸 |
2.3 小结 |
第二节 蒙成药联合其它药物用药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整理 |
2.1 六味安消胶囊 |
2.2 六味木香胶囊 |
2.3 阿拉坦五味丸 |
2.4 巴特日七味丸 |
2.5 嘎日迪五味丸 |
2.6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
2.7 如意珍宝丸 |
2.8 外用溃疡散 |
2.9 协日嘎四味汤胶囊 |
2.10 扎冲十三味丸 |
3 小结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清肝降逆、泻热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胃食管返流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的研究 |
2. 胃食管返流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2.1 概念及临床表现 |
2.2 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GERD的诊断 |
2.4 GERD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方法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主次要症状疗效评定 |
4.2 次要症状积分变化评价 |
4.3 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评价 |
4.4 综合疗效评定 |
4.5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肝胃郁热型GERD的立法依据 |
2. 方药及方解 |
3. 现代药理研究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调查及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药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
2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
2.1 肝胆脾胃的生理功能 |
2.2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理性质 |
3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方面的认识 |
3.1 辩证论治 |
3.2 中医证型分布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 |
3.3 专方治疗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5 针灸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胆汁返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生理病理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方法 |
5 治疗 |
6 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柴胡类方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献研究 |
一、既往研究思路、技术汇报和成果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技术汇报 |
(三) 成果 |
二、柴胡类方方解 |
(一) 类方的概念及柴胡类方条文考证 |
(二) 柴胡类方的作用机制 |
(三) 类方衍化规律 |
三、柴胡类方中的代表方分析及现代治验 |
(一) 小柴胡汤 |
(二) 大柴胡汤 |
(三) 柴胡桂枝汤 |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
(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六) 四逆散 |
(七) 消遥散 |
四、多媒体数据库 |
(一) 多媒体数据库的起源与发展 |
(二) 多媒体数据库在国内的应用 |
第二部分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 |
一、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创建思路 |
(一)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的概念以及目的与意义 |
(二)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
二、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整理要点 |
(一) 门诊病例的采集 |
(二) 系统使用要点 |
(三) 系统操作程序 |
第三部分 李赛美教授柴胡类方的临床研究 |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
(一) 小柴胡汤运用概要 |
(二) 小柴胡汤案例举偶 |
二、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
(一) 大柴胡汤运用概要 |
(二) 大柴胡汤运用特点 |
(三) 大柴胡汤案例举偶 |
三、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
(一) 柴胡桂枝汤运用概要 |
(二) 柴胡桂枝汤运用特点 |
(三) 柴胡桂枝汤案例举偶 |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运用 |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概要 |
(二)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特点 |
(三) 柴胡桂枝干姜汤案例举偶 |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
(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概要 |
(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特点 |
(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例举偶 |
六、逍遥散的临床运用 |
(一) 逍遥散运用概要 |
(二) 逍遥散案例举偶 |
七、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
(一) 四逆散运用概要 |
(二) 四逆散运用特点 |
(三) 四逆散案例举偶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参编着作情况 |
致谢 |
(6)NLS应用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腧穴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腧穴特异性临床研究 |
1 腧穴病理反应的特异性研究 |
2 腧穴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研究 |
3 腧穴时间特性的特异性研究 |
4 腧穴特异性研究遇到的问题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古今相关研究 |
1 足阳明的循行和联系的脏腑器官 |
2 足阳明经脉的主治作用和病症 |
3 足三里的古今相关研究 |
4 上巨虚的古今相关研究 |
5 下巨虚的古今相关研究 |
6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腧穴特异性研究和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 |
7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个下合穴的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传统医学与生物能量信息医学 |
1 气与能量 |
2 生物能量信息医学的相关研究 |
3 从生物能量信息观点分析古代之经络和腧穴 |
4 经络腧穴病理信息诊断带给生物能量信息医学的启示 |
5 生物能量信息医学诊断仪—NLS简介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
方法与数据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测试前各组相关数据比较 |
2 各器官组织于起针后不同时间段的能量变化 |
3 同一器官不同时间段的能量变化情况 |
4 针刺穴位前后各组脊椎不同椎体能量图示改变比较 |
第三部份讨论 |
1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腧穴相对特异性比较 |
2 利用NLS观察腧穴特异性研究的优势——整体观 |
3 本次研究中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
4 展望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NLS探测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针刺前后器官能量变化观察表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健中愈疡片对胃溃疡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古代文献对胃脘痛的阐释 |
第二节 传统中医对胃溃疡的理论概括 |
一、胃溃疡的病因病机 |
二、胃溃疡的治疗原则 |
第三节 胃粘膜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近况 |
1. 病因病机 |
2. 西医治疗 |
3. 中医药治疗 |
4. 其它疗法 |
5. 实验研究 |
第四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立题依据 |
1、健脾益气是中医药治疗胃粘膜损伤的主要治则 |
2、影响胃溃疡修复质量的因素 |
3、线粒体与脾的相关性 |
4、线粒体DNA修复系统相关酶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观察部分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实验结果 |
3. 结果分析 |
3.1 在线粒体DNA修复酶方面的分析 |
3.2 在胃痛评分方面的分析 |
3.3 在脾虚症状方面的分析 |
3.4 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分析 |
第二节 动物实验部分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果分析 |
3.1 在改善胃痛方面的分析 |
3.2 在改善脾虚证候方面的分析 |
3.3 在溃疡愈合质量方面的分析 |
3.4 在作用机制方面的分析 |
第三章 结语 |
第一节 理论探讨 |
一、古代医家对胃溃疡的理论认识 |
二、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和修复因素 |
三、中药治疗溃疡病的机理研究 |
1、中药对胃液pH值、胃液总酸度、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
2、中药对溃疡病人胃粘膜Hp感染的影响 |
3、中药对粘膜PGE_2、PGI_2、TXA_2的影响 |
4、中药对免疫球蛋白、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 |
5、中药对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
四、目前“脾虚”本质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 |
五、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相关性的再探析 |
1、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的相关性 |
2、脾与线粒体相关的现代研究 |
六、创立健中愈疡片的理论依据 |
1、方义 |
2、单药研究 |
七、指标选择依据 |
1、线粒体DNA修复系统相关酶 |
2、大鼠体重、悬吊时间测定及扭动次数测定 |
3、胃溃疡愈合质量——大鼠胃溃疡指数及胃粘膜微循环测定 |
4、胃痛分级评分、脾虚症状分级及疗效判定 |
5、对照组药物的设立及意义 |
第二节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四逆散的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词汇缩写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1 石胆酸造成肝损害模型的认识 |
2 历代医家对四逆散的认识 |
3 四逆散组方分析 |
4 四逆散现代药理研究 |
5 四逆散对肝损害小鼠血清酶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
6 四逆散对肝损害小鼠促凋亡基因bax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应用雷尼替丁治疗习惯性便秘69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应用雷尼替丁治疗习惯性便秘69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林悦鸿(Lim Juat Hong).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2]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D]. 王嘉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清肝降逆、泻热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韦云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4]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调查及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的临床研究[D]. 王禹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D]. 陈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NLS应用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腧穴特异性研究[D]. 陈仪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健中愈疡片对胃溃疡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姬爱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四逆散的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东强. 天津中医学院, 2005(07)
- [9]孕产妇用药 第四讲 消化系统常用药物在妊娠期的应用[J]. 肖小敏. 新医学, 2002(08)
- [10]应用雷尼替丁治疗习惯性便秘69例观察[J]. 孔庆先.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