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变量问题的“度”_反比例函数论文

准确把握变式问题的“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环节中,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常常会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变式练习.但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往往不能准确把握问题变式的“度”,导致教学思路模糊,学生重复练习、负担加重.

某次,听了一堂初三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后,出示了一道例题.

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P(5,5),Q(2,1),M是x轴上的一动点,当M的坐标是多少时,PM+QM最小?

学生讨论、解答,得出结论:本题转化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答案是:M(,0).接着,教师相继出示了此题的4个变式问题.

变式1 如图1,等边△ABC的边长为6,P是AC边上的一点,且AP=2,AD是BC边上的高.在AD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PM+MC最短?最短为多少?(存在,结果如图2)

变式2 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8,AD上有一点P,AP=2.请探索:在对角线BD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AM+PM最短?(存在,结果如图4)

变式3 如图5,在⊙O中,∠CAB=30°,D为弧BC中点,AB为直径.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CM+DM最短?(存在,结果如图6)

变式4 如图7,圆锥的底面半径r=10cm,母线长为40cm,一甲虫从A出发,沿着圆锥侧面绕行到母线SA的中点B,它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结果如图8)

应该说,教师的课前准备还是充分的,力图通过问题及其变式帮助学生巩固、加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认识,但是五个题目一气呵成,分不清主次,特别是4个问题变式之间没有层次递进,只是同类题目的汇总,方法单一.笔者在复习该节内容时,对例题只呈现了一个变式,以后在同类知识再现时学生便能应用自如.变式练习并不是多多益善,同一思维水平上的问题变式反复出现,只能让学生陷入茫茫题海中.那么,问题变式的“度”在哪里呢?

第一,注意知识点的迁移和拓展.

变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为了吃透重点、化解难点.因此,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教学效果,而不是摆花架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合理整合知识点.例如,在复习“四边形”一节内容时,我选用了这样一道例题:“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请同学们探索对角线在不同情况下(相等、垂直、平分等)四边形的形状.”由此,引申至特殊四边形的性质,这样以点带面,可以牢牢把握住相关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学生只要弄通了此中的变式,不仅深刻理解了知识点,而且加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纵横交错地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网络.

第二,既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又应适当挖掘、加工.

在变式练习中,问题再现偏多和偏难,都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教学效果适得其反.问题变式不能超过学上的接受能力,要有一定的梯度,才能有助于学上的数学学习.例如,有这样一道中考压轴题:

正方形ABCD与CEFG的位置如图9~11所示,点G在线段CD或CD的延长线上.分别连接BD、BF、FD,得到△BFD.

(1)在图9~11中,若正方形CEFG的边长分别为1、3、4,且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请通过计算填写下表:

(2)若正方形CEFG的边长为a,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b,猜想△BFD的面积的大小,并结合图9~11证明你的猜想.

显然,这道题本身就是一个变式组合,对训练学上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会运用转化思想有很好的帮助.通过探究,学上得出△BFD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但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教师应尽量挖掘试题的深度与广度,扩大试题的辐射面,以满足学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下面的变式引导学上继续探究:

变式 如图12,正方形ABCD、DEFG和HFIJ的边长分别为a、b、c,则△BEJ的面积为多少?

只要连接EG,就能得出图12其实是图9和图11两个图形的组合,很快就能求解.

第三,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提炼.

变式练习的内容要充实,内涵要丰富,对原题的变化要自然流畅,并与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相一致,不能为变而变,搞“拉郎配”;变式问题要能引导学上进一步探索,最大限度地唤起学上的求知欲,升华学上的思维.例如,在复习反比例函数一节时,可出示问题:

如图13,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B两点.

(1)利用图像中的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图像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x的取值范围.

显然,我们可引导学上把A、B两点坐标代入两个解析式,即可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又因为图像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与函数值是相对应的,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反映在图像上,自变量取相同的值时,一次函数图像上点的纵坐标大于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纵坐标.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图多变”或“一题多变”等方法引导学上去探究“反比例函数与面积”,如可过A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求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大小;当点A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运动时,面积有无变化;连接OA和OB,求三角形ABC的面积等变式练习.也可引导学上去探究“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如可把直线换成抛物线,再让学上去重新组构题目,探索相应的结论.还可引导学上去探究“反比例函数与几何图形”,如可将特殊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植入”图13,再根据图形的本质让学上自己设计一些开放题和探索题.这样,既注意了知识的引申和迁移,又能向学上系统地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帮助学上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克服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总之,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永远要坚持的原则,恰当合理的问题变式是为了引申,是为了拓宽学上的视野,促使学上触类旁通、升华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精编的变式练习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标签:;  ;  ;  

准确把握变量问题的“度”_反比例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