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科学资讯服务业(注:国家哲学及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_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

香港社会科学资讯服务业(注:国家哲学及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_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

香港的社科信息服务业(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服务业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香港社科信息服务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贸中心地位的日益加强,香港信息业方兴未艾,无论是服务设施的完善,还是资源开发、科技应用的程度,都令人感到振奋。目前的香港在亚太地区乃至在国际信息网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局面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其一,新闻媒介兴旺发达。

近年香港报刊业的发展令人惊叹。仅1992年在新闻处登记注册的报纸就有69家,杂志近600种。有100多家国际新闻机构在香港设立总部或亚太地区发行部,著名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远东经济评论》等国际性报刊,就是以香港为基地向全世界传播亚太地区的经济信息。香港的《明报》、《东方日报》、《文汇报》、《天天日报》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每天出32版,更有《星岛日报》每天出至150多版。

其二,咨询服务周到便捷。

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过去曾有人将香港戏称为“文化沙漠”,现在却已披上了“嫩绿”新衣。这里的图书馆事业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公共图书馆系统,二是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可分为市政局所属和区域市政局所属两个体系。截止1996年,市政局公共图书馆已达31所,总藏书量280多万册,视听资料18万多件,报刊1640多种。这些图书馆各有特色,分工明确。例如大会堂图书馆以收藏人文和社科类图书为主,九龙中央图书馆以收藏科学技术类图书为主,沙田中央图书馆以收藏参考书为主,中山图书馆则以收藏线装书籍为特色。区域市政局图书馆共有25所,总藏书量达200万册,视听资料10多万件。以上两个体系的公共图书馆都已实现了电脑化。香港的高等院校也都建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如香港大学图书馆藏书超过90万册,所属的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也都自设专科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已形成完整体系,藏书量达到100万册。此外,在理工学院、浸会学院等高校,图书馆规模及服务手段也都很有称道之处。

香港的信息服务机构各式各样。既有完全由政府统管的官方机构,如政府统计处、香港贸易署、金融管理局、工业署等部门;也有组织上独立、不受政府干预的半官方机构,如生产力促进局、贸易发展局、旅游协会、消费者委员会等部门;还有主要负责市场、商务以及投资咨询的民间信息机构,例如大银行、大公司自设的信息部门。

香港的国际联机检索相当普及。有以公共电话通过大东电报局分组交换网对某一数据库进行检索的单库联机形式,可以检索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数据库;还有多个数据库同时置于同一通讯网络上的多库联机形式,凡是通过这一网络的终端,均可咨询本网络中的所有数据库。

香港的电话和邮政也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6年底,香港拥有450万部电话,340万条电话线和31万条图文传真线路,可以同23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100个内地市县直拨电话,是世界上电话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本市传呼机的使用率居世界第一,人均移动电话世界第二,人均图文传真机仅次于日本。这里的邮政业也闻名遐迩。每日处理邮件320万件,每年处理特快专递邮件430万件,涉及80个国家和地区,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日两国)。

其三,研究机构遍及全港。

香港有为数众多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其中行业协会旨在搜集、了解和分析本行业产品的生产、流通及销售信息。商会组织则不仅规模大、覆盖面广,而且因为得到了政府的认同而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商会组织,在工商界都具有协调的特殊功能,特别是商会组织的活动,对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

香港还有很多更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主要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负责本港工农业生产和经贸问题的各研究机构;二是设于各高等院校的研究所和研究室;三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驻港机构(例如设在香港的商务机构等)。以上这些研究机构,不仅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且都设有自己的图书室,专门搜集、存贮和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有关信息。

2 香港社科研究概述

尽管香港的信息服务业获得很大成就,但由于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这一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一向比较薄弱,仅从70年代以后开始有较大发展,至近年渐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1 现状

香港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主要归属于三大系统:高等院校、工商界、政府机构。

(1)大专院校研究概况。

大专院校不但人才济济,而且非常重视社会科学研究。目前,几乎所有院校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这两座大学实际是香港地区社会科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基地。

香港大学设有亚洲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以中国大陆、香港、东亚、东南亚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接待内地及外国学者的短期访问研究。社会科学院设有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统计学、心理学、管理学等7系及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该院除招收学生外,也一直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

中文大学设有社会科学院、大学服务中心等机构。社会科学院所属的香港亚太研究所,主要研究香港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亚太地区对香港的影响。大学服务中心收藏着有关中国问题的各种工具书及中英文报刊,既是亚太研究所的资料库,也为有关学术活动服务。

此外,香港的浸会学院、岭南学院、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树仁学院和科技大学等院校,也经常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活动。

(2)工商界研究概况。

基于事业发展和壮大的根本目的,香港的许多工商机构也相继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专门研究机构。例如汇丰银行的《经济报告》、恒生银行的《恒生经济月报》,以及《香港市场》、《香港经济季报》、《每日经济》等刊物,它们虽然主要是为本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但也经常发表一此有价值的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在香港回归前夕,工商界甚至出于爱国爱港的情怀,成立了一些相应的研究机构。例如1991年成立了“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其主要宗旨是研究香港后过渡期以及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和运作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3)官方研究概况。

出于官方决策和管理的实际需要,香港政府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社科研究机构,系统搜集本港各方面的重要资料。例如已有47年历史的《香港》年报,就经常发布包括历年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资料,为评估香港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又如1989年成立的“中央政策研究组”在1990年的研究课题中,大部分属于社会科学领域。

2.2 特点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自由港,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历史,使这一地区的社科研究反映出非常鲜明的特点。

以市场需求为转移是这一地区社科研究的一大特点。在香港,社会科学研究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市场需求的左右。一个鲜明的对比是,7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发展迟缓,人才、资金短缺,资料匮乏,致使社科研究举步维艰。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迅猛发展,诸如劳工、货币、金融、城市规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无论是港英政府,还是工商界,都迫切需要以更为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于是,社科研究也就空前地活跃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香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几乎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能逃避市场需求,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获得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就社科研究而言,由于工商界和政府当局始终是其成果的最大主顾,所以,要想获得社科研究所必需的经费、人才等资源,首先必须得到工商界和政府当局认可,从一定意义上可说是市场需求的认同。即便是高等院校的社科研究拨款,如果没有纳入这一轨道,最终也难以落实。

强调实用是这一地区社科研究的又一个特点。由于市场需求具有杠杆的作用,所有社科研究“重实用”的特点就显得特别突出。所谓“重实用”,是指香港的社科研究非常注意当前的社会需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强调应用研究,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答案;同时也强调发展研究,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未来事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方案。例如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后过渡期内,香港经济研究公司于1989年资助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研究香港经济问题,最终提出令香港工商界和社会科学界为之震动的《共建繁荣——香港通向未来的五个经济策略》的报告。从目前情况看,属于应用学科范畴的研究大都进展甚快,例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学科无不如此,已经问题世的一大批以这些领域内容为主题的学术著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毕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二是抽象思维研究落后。最典型的事例是,香港的信息服务业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然而信息科学方面的综合研究却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

3 香港信息服务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香港作为重要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和地区性传媒基地,拥有丰富的社会科学信息,社会公众通过检索利用可以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在信息服务中获得必要的决策信息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以香港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例,香港地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经济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

(1)贸易信息:在香港可以获得现货买卖的各类信息。如商品品种、规格、数量、价格、运输方式等,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也可获得本地和外地期货买卖的信息。

(2)投资信息:包括外汇汇率和利率、黄金价格、证券行情价格、房地产的供需情况和价格、工业交通和通讯事业的投资机会等等,此外还可获得海外投资机会和投资环境的大量信息。

(3)技术转让信息:包括世界各地的技术资料、转让技术和转让二手设备等的内容、价格和条件等信息。

(4)宏观经济信息:包括世界经济现状和动向、产品产量、市场状况等等,这些信息是经济决策者、企业上层人士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这些信息覆盖面广,内容详尽,使香港迅速准确地捕捉到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动向和行情,从而有效地调整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作出决策。香港作为国际信息中心,港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领域的信息,加速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概括地说,它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1)香港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加强了香港内部的信息流通和香港在国际的信息联络。香港信息业大量传播和提供新闻及有关教育、健康、娱乐和休闲等多方面的信息,使港人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到世界经济动向和行情,凭借国际信息中心的地位,香港和世界各地保持着紧密的信息联系,这些无疑加强了香港作为国际性自由港的地位和作用。

(2)发达的信息服务业使香港的各项经营管理日益现代化。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结合电脑技术改变了各行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港商通过国际电讯、电话服务,迅速掌握海外市场商品、价格等情况,作为组织业务的根据。香港经济转型迅速,主要是工商界善于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

(3)信息业促进香港教育、学术和文化艺术繁荣。香港拥有发达的公共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服务系统,高等院校图书馆更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的知识信息服务,这些都使得港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学术研究也极为便利。在文化艺术方面,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明确地提出推广文学艺术活动的目标、原则和规划,一系列推展文化艺术的活动使香港社会逐步走向文化艺术繁荣的高素质文明社会。

4 香港社科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香港社科信息业的发展无论从信息事业机构、信息传播与服务系统和信息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香港主要是一个商业城市,它的信息业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应用为主,自己的社科信息研究比较落后,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独立发展的社科信息服务体系。具体说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工作基础薄弱,重应用,轻研究。很多大学基本上还处于移植知识为主的阶段,缺乏独立研究机构,研究经费不足,无法开展创造性的研究。

(2)培训社科信息及技术人才的力量不足,重引进、少创新。据1990年初科学与技术委员会统计,香港资讯科技学生每年毕业人数仅1750名,每10万人口中只有30.7名,比率较台湾、新加坡为低,至于社科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由于缺少专业教育和研究规划则更为缺乏。在信息服务单位中,高级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外籍专家为主,有的单位要培养技术人员,必须选送到国外深造。

(3)与内地的社科信息资源共享有待加强。由于体制、标准等因素的制约,香港与内地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合作的日益发展,加强资源共享和交流日趋迫切,亟待合理规划并实施。

造成香港社科信息服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较多,如香港是一个工商业城市,政府对信息科技和研究缺乏长期整体规划。当然,这些薄弱环节,是由它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不能要求它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完整、先进的信息科技研究和工业系统,但是制定出切合香港社科信息服务实际需要的策略规划还是有必要的。

5 香港社科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

香港社科信息服务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趋于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由传统的馆舍收藏印刷品向电子虚拟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体系过渡。此外,香港回归祖国后,作为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如何迎接下一世纪信息经济社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同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是关系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们试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一下香港社科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

(1)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五年发展规划。香港的图书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在社科信息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为促进香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香港市政局图书馆委员会及市政局于1997年初提交了一份重要的咨询文件——公共图书馆五年发展规划。这份规划旨在订立一套市政局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综合政策,使市政局图书馆改善服务,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具体的目标是:

提供充足的公共图书馆设施,使社会人士易于到达及方便使用;进一步改善设施,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图书馆馆藏,以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进一步在图书馆服务上应用资讯科技,加强参考及资讯服务,以配合社会上愈来愈大的资讯需求,与有关机构有效地分享资源,藉此加强资讯服务;更有效地推广图书馆服务,推广文学艺术,加强图书馆作为社区及自修中心的角色等等。

香港图书馆扩展计划也引人注目,计划在铜锣湾兴建的香港中央图书馆将是香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占地约33800平方米,能容纳200万项资料,计划于1999年中竣工。这座图书馆将成为一座智慧型建筑物,可通过联网查询海外的资料及其它市政局服务的资讯信息。它的建成和使用,将会对香港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提供充分完善的保障。

(2)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增加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

香港地区信息产品的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缺乏符合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企业,信息软件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少而显得薄弱。为此,香港政府应注意到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充分利用信息装备率高的优势,学习新加坡、韩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香港的信息装备率在世界居于第15位,然而1993年香港信息技术市场构成中的支持服务只占3700万美元,而专业化服务也只有7600万美元。这些数据比信息装备率较低的台湾地区小,更比新加坡、韩国此两项指标差中甚大,前者已达到15600万美元和20600万美元,而后者也达到13200万美元和22600万美元。

因此,香港必须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的社会化。加强政府对信息服务业的扶持和引导,培育信息市场,改善信息服务环境并建立与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3)加强同内地的交流、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

香港本土市场太小可能是制约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大陆庞大的信息市场可作为今后香港信息服务业的支柱。

香港回归之后,与中国内地和亚洲各国的联系加强了,很有可能形成一个“华南信息圈”。香港与内地可以本着“精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合流,从而为香港的社科信息服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标签:;  ;  ;  ;  ;  ;  ;  

香港社会科学资讯服务业(注:国家哲学及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_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