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_吴霞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接受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生存质量。结果:①观察组生理功能(77.5±12.1)分、心理健康(73.4±10.9)分、躯体疼痛(72.3±10.1)、情感角色(73.5±11.0)分、社会功能(72.8±10.1)分、生命力(72.4±9.8)分、总体健康(72.9±8.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68.7±4.0)分,对照组健康知识水平(54.9±5.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满意26例,较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92.5%;对照组满意10例,较满意19例,护理满意度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显著,值得肯定。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延续护理模式;生存质量

临床上,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血液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等,该病病程长、用药支持长,而且,病情容易反复、疗效较慢,这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健康知识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1]。为探究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2]。②患者首次接受治疗。③患者理解能力、沟通正常,无意识障碍。④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与此同时,排除其他血液疾病、认知障碍、严重心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在33-76岁之间,平均(52.3±4.2)岁;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18-79岁之间,平均(51.3±5.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主要包括填写资料调查表,加强用药、疾病、饮食等健康教育,定期电话随访,叮嘱患者定期复诊等[3]。

1.2.2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延续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成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延续护理小组。选择临床护理经验丰富、专业护理技能过硬的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担任延续护理小组组长。加强护理人员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健康知识以及延续护理模式的培训,促使其掌握全面、系统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知识,知识延续护理的重要性、护理方法及作用,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②延续护理小组成员收集关于患者性格、病情、自理情况、生活方式、家庭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健康手册 ,内容有:(1)药物指导,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告知药物名称、用药方式;(2)饮食指导,综合患者生活与饮食习惯给予个体化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这些富营养、清淡的饮食,积极鼓励患者多餐少食,全面提高抵抗力。(3)运动指导,鼓励患者多进行太极拳、慢跑运动,一天两次,促进患者身体康复。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倾向,设计主动练习与被动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练习。③定期随访、干预。(1)电话干预随访。每周与患者进行两次电话沟通,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疾病情况以及心理状况,加强患者健康饮食指导,叮嘱其按时、按量用药,不要自行停药。针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告知患者属于正常现象,不要担心和恐慌,指导患者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提高患者自护能力。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心理障碍进行干预,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与压力,告知患者良好心态与疾病预后的重要关系,提高患者健康认知[4]。(2)上门随访。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上门随访,真实掌握患者服药情况及生活状况,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全面的饮食、用药、生活等护理,并积极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治疗过程中来,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全面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微信平台互动管理。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微信群,每天在群里面发送健康知识,加强再生障碍性贫血健康知识宣教力度。鼓励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面交流沟通,护理人员还应耐心听取患者问题,及时解答,给予个性化指导。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生存质量 选择SF-36简明健康调查简表评估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共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角色等维度,得分高低与生活质量好坏呈正比[5]。

1.3.2统计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表现、并发症、用药、自我护理等方面,满分80分,分数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呈正比[6]。

1.3.3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 自行设计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分数与患者满意度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理功能(77.5±12.1)分、心理健康(73.4±10.9)分、躯体疼痛(72.3±10.1)、情感角色(73.5±11.0)分、社会功能(72.8±10.1)分、生命力(72.4±9.8)分、总体健康(72.9±8.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2.2两组健康知识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健康知识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68.7±4.0)分,对照组健康知识水平(54.9±5.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康知识水平比较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26例,较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92.5%;对照组满意10例,较满意19例,护理满意度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指的是由于物理、化学等因素导致的患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进而出现贫血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患者经济负担重且日常生活质量较低。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护能力非常重要,传统常规健康出院指导效果不佳。

延续性护理指的是患者出院后为其提供有序的、持续的专业以及非正式护理,通过电话干预、上门随访等方式,护理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全面的具体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帮助患者解决治疗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更好的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及时消除患者各种心理障碍,这对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7]。在本文研究中,延续性护理方案的实施,可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全过程护理,更好地指导护理人员全面、正确看待患者疾病及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成立延续护理小组,能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健康宣传手册的制定,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或微信平台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联系,护理人员可真实掌握患者的用药、生活情况,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这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水平有重要作用[8]。通过本文 研究证实,观察组生存质量、健康知识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这与仇海敏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9],提示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水平,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海芸,刘婷婷.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4):1216-1220.

[2]李静,贾国荣,刘学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1):165-168.

[3]李芳华,刘国杰,祁小红,等.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5,(19):14-16,34.

[4]陈龑,胡秀英.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4,(11):1307-1313.

[5]朱宇航,郭继志,罗盛,等.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在老年人群体中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卫生统计,2016,(4):660-664.

[6]吴慧兰,周淑英,许丽萍,等. 延续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5,(11):1303-1306.

[7]吴亮,董维,杨辉,等. 免疫疗法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10-11,12.

[8]闫蕾,付佳,赖小星,等. 1例肝炎相关性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偶发分枝杆菌感染致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32):61-62.

[9]仇海敏,乔根芳,缪从庆,等. 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7,(3):9-11.

论文作者:吴霞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_吴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