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论文,区域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提出的一个合作发展的战略构想。其倡导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理念,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强区域间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一带一路”这一新兴贸易之路的建设,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融资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现。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推进人民币区域化,不但可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且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一带一路”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双向促进作用。 一、人民币在中亚、东盟地区的流通现状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不断增长的贸易额使双方都在积极寻求更为便捷的贸易结算方式。东盟与我国的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古已有之,近现代以来双边贸易也是繁荣不衰。2010年我国与东盟正式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建立增进了我国与东盟各缔约方间的经贸和服贸交流、投融资合作,对人民币的区域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人民币在中亚使用较少,在东盟地区广泛流通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我国与中亚的双边贸易目前以可自由兑换的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较少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因为目前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有限,主要通过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外代理行来开立非居民账户,[1]对中亚国家来说,人民币结算不如美元方便。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与我国领土相邻、商业和人员往来异常密切的东盟诸国成为人民币流通最集中的区域。越南近年与我国的边境贸易额十分可观,在边贸结算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很大,人民币在越南边境的使用已经合法化。在老挝,人民币几乎可以在全境进行消费、结算和计价等。在柬埔寨,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受到政府支持。人民币在缅甸被当做“小美元”,一直被作为硬通货使用,甚至在缅甸某些区域出现人民币取代缅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现象。[2]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接受和使用人民币,在许多商店人民币可直接兑换和购买商品。 (二)我国与中亚和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不断加深 在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方面,2005年,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际银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银行结算协议》;2010年6月,人民币与坚戈跨境结算业务正式挂牌;2010年,新疆伊犁成功开办首笔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实现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报关并跨境回笼;2014年中哈续签双边货币互换协议。[3]2011年,我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吉尔吉斯斯坦在中国农业银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 在与东盟十国的金融合作方面,2000年,中日韩三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旨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清迈协议》,这是与东亚货币合作的里程碑。2009年起,我国又先后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我国与东盟共同参与建设了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同时成立了货币金融稳定委员会。2010年,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正式启动。同时,我国与东盟互设金融机构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东盟国家银行发起设立了“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 二、人民币在中亚、东盟地区区域化的现有基础 (一)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繁荣发展 一国货币具备国际性支付职能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而国际支付最重要的体现就在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上。[4]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目标倡导下,中亚和东盟地区作为中国的近邻,近年来彼此经贸交流与投资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快,相互间关系日趋密切。如表1所示,2009~2013年间,我国对中亚和东盟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均实现快速平稳增长,《2014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四季度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超4800亿美元。而在对外投资方面,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078.44亿美元,其中对东盟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48.3亿美元;截至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6604.78亿美元,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存量为107.8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对外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促使人民币国际支付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6.55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1.05万亿元,为人民币在东盟和中亚地区的区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货币双边互换协议大规模签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开始向全世界范围扩展,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开始以多种货币计价,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能使与这些货币相关的汇率风险最小化,避免金融不稳定可能带来的损失。自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签订了26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以来,截至2015年1月,我国已与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26个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从表2可看出,中亚、东盟国家与我国都在积极促成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这不但可为双边进出口贸易往来提供流动性支持,缓解贸易融资的难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稳定区域经济发展,从长远看对人民币在中亚和东盟地区的区域化也有重大意义。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逐步建立 人民币清算银行的成立将一部分由我国国内银行处理的人民币交易直接移交到清算行当地银行,大大简化了人民币清算程序。此举将有助于降低人民币进行海外支付的风险,促使更多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2003年,中银香港成为香港首家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开始为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香港持牌银行提供一系列有关人民币的清算服务。200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为在澳门办理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业务的有关银行提供清算安排。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银香港为台湾人民币现钞业务清算行。2012年,中银香港成为马来西亚唯一人民币清算行。2013年,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成为人民币清算银行。2014年,我国相继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首尔、卢森堡、多哈、多伦多、悉尼建立人民币清算行。多家人民币结算银行的成立推动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促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投资等领域的跨境使用。而人民币清算银行在别国的成立和发展可供中亚、东盟各国参考和借鉴,为以后人民币清算银行全面覆盖中亚、东盟地区提供经验,对人民币在两地区的区域化和将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有积极影响。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提升 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中国银行向全球推出的“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CRI)”,其用来反映人民币境外交易中使用的活跃程度,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指示性指数。尽管面对美元贬值的阶段性表现和压力,人民币跨境使用并未偃旗息鼓,活跃度依旧不减。中国CRI指数大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不断深化改革。从与国际主要货币的比较看,2014年12月份,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跨境使用活跃度指数分别为1476、949、625、421,分别较6月份变动0.4%、-2.7%、-5.5%、2.5%;同期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从11月份的246上升至256,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与主要国际货币的跨境使用活跃度之间的差距继续缩小。同时,人民币继续保持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全球第五大支付结算货币的地位。 (五)外汇储备快速增加 近年来,我国因进出口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2002年起,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官方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大关,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从2005年的17.41%上升到2014年的33.33%。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使我国有能力在外汇市场上实现人民币币值稳定,有效抵御外部逐利资本对人民币的投机性冲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屏障。我国拥有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相对较低的外债,这就使我国拥有非常好的偿债能力,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在中亚、东盟地区乃至全球的流通奠定坚实基础。 (六)国家层面推动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意味着内地投资者可直接用人民币投资香港股市,境外投资者也能直接用人民币投资内地股市,促进了两地资本的双向开放,将使人民币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接受和使用。2014年7月,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成立。2014年10月24日,中国、新加坡在内的22个国家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3月17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同意加入亚投行,至此,亚投行扩围至31个国家。这些在中国主导或深度参与下建立的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虽然并不是直接服务于人民币区域化,但对加强成员国间的经贸等合作具有重要作用,[5]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人民币在中亚、东盟地区区域化的制约因素 (一)主要国际货币依然在国际市场占据较大份额 目前,国际上的主要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6]从跨境货币指数看,虽然近年来跨境人民币指数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跨境指数差距逐渐缩小,但比起美元跨境指数的1476点,人民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美国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美元的霸权地位,各主要货币国家都会尽力维护既得利益和现有格局。2015年1月人民币全球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为2.06%,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但四大主要国际货币在全球支付货币市场上总占有率却高达80%,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舞台上的后来者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同时,在中亚和东盟大部分地区,使用美元结算已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不会轻易改变,这在国际货币使用的选择上同样适用。 (二)人民币汇率、利率的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 2005年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虽然汇率变得更有弹性,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民币汇率还没有实现自由浮动。 虽然我国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先后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2015年3月12日,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今年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可能性非常大。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但由于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会使银行市场上竞争加剧,导致资本市场不稳定以及由于利差原因导致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从而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央行肯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即使今年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仍然要提防其流于形式。[7]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完全自由兑换尚未实现 目前,人民币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实现可兑换,资本项目未完全自由兑换。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不足,汇率、利率市场化也尚未完成,服务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尚不完善和成熟,也未建立审慎的金融监管机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尽管人民币在越南、老挝、缅甸等边境地区已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在新加坡、泰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货币,人民币要想真正“走出去”成为区域性货币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而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完全自由兑换也会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必须稳妥推进。 (四)完善的金融合作、管理、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深化金融合作、加强金融管理和监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深化了与中亚国家和东盟国家的区域金融合作,如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参加了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金融合作机制等区域合作机制。但由于中国与中亚、东盟各国间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开发程度的差异,中国与东亚、东盟目前并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合作、管理和监督机制。中亚五国中的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金融发展程度不高,缺乏与我国金融机构合作的宏观体系框架。东盟各国除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外,越南、缅甸、柬埔寨等相对落后的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国际化水平低。如,柬埔寨2011年才成立证券交易所,缅甸至今没有正式的股票交易场所。不同的市场化发展程度和融入国际经济深度的差异,会给各国的货币合作造成一定障碍。 (五)文化差异具有制约性 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国家间合作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必备条件。中亚五国人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主要有两种文化:一种是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文化,受宗教影响较大,主要存在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另一种是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宗教影响较小,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代表。中亚五国现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文化区域,在文化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东盟地区的文化受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的影响,文化来源具有多样性。东盟地区有较强烈的地区民族主义,宗教信仰多样,所以东盟各成员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8]文化的差异给人民币在中亚和东盟地区实现区域化也造成一定影响。 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区域化的建议 (一)稳步推进,坚持文化先行 人民币区域化的结果是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而这些职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各国自愿的前提下,如果我国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只注重自身利益,忽略在经贸与投资交流中出现问题,急于求成,必然会造成人民币是“霸权货币”的不良印象。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几十个国家,中亚、东盟地区总人口有6亿多,人口众多、政治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一、价值观念各异。一旦让别国认为人民币区域化是严重损害自身利益的,人民币的区域化就会处于主要国际货币打击、中亚东盟抵制的双重夹击困境,这将大大延缓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因此,人民币区域化要稳步推进,树立人民币的良好形象,使各国认识到实现人民币区域化是互惠互利的,对双方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推动作用。树立人民币的良好形象可从文化交流合作开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夯实我国和中亚、东盟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同时可传播我国与周边国家共荣的决心,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 (二)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区域货币或国际货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货币背后的经济实力。我国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扩大与中亚、东盟国家的经贸交流,促进边贸繁荣。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兼顾贸易结构的优化。中国与中亚、东盟各国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交易商品仍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相对较低,我国出口结构中仍以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在中亚、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只有不断优化我国与中亚、东盟国家的贸易结构,提高我国产品在中亚、东盟地区的竞争力,人民币才有可能成为双边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货币。 (三)拓宽人民币回流路径 近年来,在我国与部分中亚和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人民币以进口支付的方式流出去。由于人民币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持有人民币的境外国家就会要求一个合理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暂时解决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带来的问题,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可为境外人民币提供有效的投资和交易场所,满足中亚、东盟地区对人民币的投融资要求,并促进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指标体系的形成。目前,我国已建立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开辟了投资渠道,提供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有效拓展了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我国还应进一步推动上海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同时,我国应争取与更多的中亚、东盟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或建立人民币清算银行,使人民币在两地的使用更加方便,也节约交易成本。通过以上手段,逐步推动人民币在两地实现计价结算职能和借贷投资职能,人民币就会成为中亚和东盟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也将促使人民币成为中亚和东盟国家的主要储备货币之一,这有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 (四)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就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利率市场化将会割裂各金融市场间的资金价格,导致人民币跨国流动的规模缩小,降低人民币在中亚、东盟地区的接受和认可度。二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汇率是调节跨境资金流动的重要杠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使人民币对外价格更具合理性,我国货币政策也因此能保持更高独立性,因此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对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三要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使境外人民币持有人使用人民币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这就使人民币无法成为各种金融产品计价和交易手段,更不要说投资和储备货币。四要逐步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规范发展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构建多层次的信贷市场,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五)改革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的金融监管体制 协调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于资本项目的顺利开放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有效发挥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带有行政色彩的分业监管模式,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要想实现人民币在中亚和东盟地区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金融调控部门保持调控手段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加强市场约束力作用。二要构建人民币区域化下金融监管动态协同监测系统。我国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政府监管、金融机构自律和交易所自我管理的协同监管模式,实现对各项人民币交易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动态监管。三要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是人民币区域化健康有序进行的保证,也是控制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出现各种风险的制度性保障。四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国际间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相互间协调性差是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的一个大的拦路石。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争取建立我国与中亚、东盟各国的信息共享机制,不但可提高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的监管水平,还可提高人民币地位,为人民币在中亚、东盟的区域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人民币在中亚与东盟地区越来越多发挥贸易定价和结算作用已是大势所趋,而“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人民币在两地流通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战略机遇。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扩大与中亚、东盟地区的贸易规模,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适时推进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这样,人民币就有可能在中亚、东盟地区真正扩展到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和投资货币,进而成为储备货币,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跨境人民币业务论文; 跨境贸易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自由兑换论文; 人民币跨境结算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银行清算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跨境支付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