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来西亚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新动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提出要发展成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在反思以往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主要方向与措施有:
一、采取开放的高等教育政策
近年来,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尊重教育上的平等权利,充分开放大专教育机会,使之成为基础教育;抑或是把大专教育仅视为提供职业训练的场所。根据马来西亚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政府采取的政策倾向前者,即为尽可能多的有求学愿望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在教育上重视传授知识文化的内容。采取这样一种开放的高等教育政策,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与档次,同时也可以确保职业市场所需求的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迈向现代化经济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政策倾向在马来西亚近年制定的一系列教育目标与措施中都有反映,如在1994年1月3日颁布的2000年主要教育目标中,提出要确保30%年龄介于19岁至24岁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大专教育。而且,在将设立的3所新大学中,包括在1996年或1997年设立的开放大学,让符合条件的在职人士,特别是介于30岁—40岁的人深造,以确保本地高等教育机构可容纳20—30万学生。
与此同时,对于高等学校的管理,也将实行更加开放的管理策略,如马来西亚的大学将从1996年起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率先在全国大学中实施企业化管理的是马来西亚大学。这一举措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对于一向壁垒森严的马亚西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犹如注入了一支清新剂,使之顿显活力与生气。至于目前社会上担忧大学企业化会导致私有化,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等问题,马来西亚教育部一再强调,企业化不等于私有化,所有大学企业化后仍受政府管辖,政府绝不会把大学交给私人机构管理。
二、着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失业问题
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马来西亚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失业人数持续增加。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几年都不能觅到正式工作,有些幸运者虽然在毕业后一年内找到工作,但薪金十分低微。这种打击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再多花时间和金钱去读荣誉学位。究其原因,马来西亚前教育部长仄安华认为,首先是马来西亚的教育与训练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鉴于此,教育部已着手对马来西亚各阶段教育系统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着眼点是谋生技能的通材化。在高等教育方面务求使大学生接受多种技能训练,以便在将来的职业市场上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如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以致用,还要多才多艺,有能力适应工商业需求而不被淘汰。同时,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不应局限于高等教育阶段,其他教育阶段也要配合和为其提供前期准备,如在中小学实施“生活技能”课程,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精神。
另一方面,1988年马来西亚政府设立全国大专生就业协调中心,推行大学生毕业服务计划,以协助减少国内大学生失业人数。从这一计划实施情况来看,虽然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与完全解决失业问题的目标仍相去甚远。至1990年,通过大专生就业协调中心而在公私界谋得工作者为2000多人,与数以万计的失业大学生总数相比,终归是杯水车薪。
此外,在失业大学生中文科生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新建大学及原有大学中,如何进一步调整大专院校的专业结构,缩小文科生的数量,提高理工科学生所占比重,仍然是目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与重点。
三、鼓励私立学院的发展
马来西亚私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经历了二个阶段。80年代中期,由于马来西亚经济不景气,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钱用来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对马来西亚人日益增长的求学愿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一改过去对私立大专院校设立的严格限制,而采取较为开放的私立高等教育政策,允许私立学院的设立,私立学院由此应运而生。起初,私立学院大多以开设大学预科课程为主,主要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和数理基础而开设,使学生能尽快适应赴国外留学的要求,此外它还承担校外专业文凭考试。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这一时期的私立学院还不能算是大专教育层次。
如果说私立学院产生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是相当缓慢的,那么近年来私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则得益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程发展模式。近年来,马来西亚的经济飞速发展,既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又需要大量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专门技术人才。同时也使人们越来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通过教育与训练,才能获得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马来西亚现有的大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因而每年约有4—5万名学生要远赴海外,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地求学深造。这样一来,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就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节省费用,缩短时间,尽快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自然成为当务之急。私立学院正是审时度势,及时推出一个全新的课程——“双联课程”。所谓“双联课程”,即通过与国外大学挂钩,国外大学接受有关学院的学分,让马来西亚的大学预科毕业生在本地先读1—2年大学课程,然后直接转到挂了钩的外国大学,继续完成学业,获得学位。这种“双联课程”的最大好处,一是节省开支,因为学生学完大学预备课程后,可在本地上部分大学课程,从而节省了生活开支和学费;二是可以让年龄尚轻的学生在国内多留一些时间,待心智成熟至适于到外国过独立生活,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三是期限较短,通常只需3年时间(头1年在本地,后2年在国外有关大学)就可攻读完学位课程;四是学生可在本地学院挑选外国有关大学的课程,并可以转移学分。正由于有以上优点,所以“双联课程”一推出,立即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报读学生趋之若骛,毗邻地区,甚至香港、台湾等地的学生也深受吸引,来马来西亚报读私立学院,从而使马来西亚私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总院设在吉隆坡附近的首邦市的英迪学院在全国许多地方设立分院,它每年约有600名学生前往英美大学继续深造。目前,在吉隆坡教育部注册的私立学院超过1000所,其中有114所私立学院开办“双联课程”,这些学院日显活力,成为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
在当地私立学院就读外国课程的大部分是马来西亚的华裔子弟,其中一些是民办华文独立中学毕业生,这主要是受“固打制”(The Quota System)的影响之故。也有一些学生因为私立学院选科较为自由,并有深造的机会,若经济条件较好宁愿选择私立学院而放弃原本考取的政府大学学额。
目前私立学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私立学院以企业方式办学,有的以“利”当先,部分私立学院设备和师资欠完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收费却极高。为此,1990年颁布的《马来西亚新教育法令纲要》中提出,应在鼓励成立私立学院的同时,教育部要加强师资和对私立学院的课程监督,使它们的水平得以保证。同时,凡与国外大学签定双联课程协议的私立学院,必须接受对方大学严格的办学质量的评估和数届入学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为了进一步确保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1995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又推出5项新的私立高校管理条例。其中特别强调加强私立高校课程管理,要求私立高校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国家需要。唯有如此,私立高校才能获得政府批准建立并获开课许可证。这就意味着私立高校将不得不转换它们课业设置重点,即从强调软课程如商业、法律、文秘转移到强调科技,特别是与工程相关的课程上来,因为马来西亚目前对科技人员的需求尤为迫切。此外,从1995年10月开始,马来西亚教育部设立私立教育司,以对私立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其质量。应当说,马来西亚在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中注重质量和适应性,是抓住了私立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从总体来说,私立学院正日益成为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由大企业开办的私立学院,如百乐镇学院、泰莱学院等,大量投资改善硬件设备。英迪学院计划走向国际化,目前由国内外学者组团监督,维持学术水平。以此情形,私立学院有向私立大学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而且,私立学院的课程更加多样化,除与外国大学联办“双联课程”外,从1995年起,一些私立学院也开始与本国大学合办“双联课程”。此外,根据1994年大专法令修正案,私人工商界开办开放大学受到鼓励与支持。
四、允许外国大学在马来西亚办分校
如果说允许并鼓励私立学院及其“双联课程”的设立和发展说明了马来西亚政府越来越奉行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政策,那么允许外国大学在马来西亚办分校又无疑是在此基础上迈了一大步。这是把马来西亚发展成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主要策略之一。1994年国会下议院通过有关大专法令修正案,其中包括允许外国大学到马来西亚开设分校,并以英文作为教育媒介语。这在十几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首先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的外国大学是著名的英国伦敦大学,先期开办工程、电脑科学、科学与文科课程。尔后诺丁汉大学等校也纷纷效仿,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日本教育机构也有意在马来西亚办学。
五、在大学教学用语上采取更加开明、灵活的政策
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的大学一直强调马来语为其教学用语,这在诸多方面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马来西亚提出要发展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的中心的计划,如不解决语言的局限,该计划就注定要落空。而且允许外国大学在马来西亚办分校,以及私立学院与国外大学开设“双联课程”,如果仍坚持过去的语言政策,显然是行不通的。为此,政府首先允许在大学里用英语教科学和技术,并正在考虑修改大学法令,允许所有政府承认的大学使用英语。至于私立学院的“双联课程”及外国大学在马来西亚办分校,其采用英语授课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此外,随着中文在马来西亚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懂中文的大学生失业率低。据调查只懂马来西亚国语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100%,懂国语和英语的失业率为86%,通晓国语、英语、中文3种语言的失业率仅为6.7%。由此也证明了过去马来西亚的一些领袖极力提倡“一种民族,一种语文”的政策不合时宜,因而迫使教育部逐渐放弃一种语文的政策,比如在玛拉工艺学院及寄宿学校推行第三种语文教学。而且在1995年颁布的新教育法令特别强调要在注重国语的同时,加强英语的学习与使用。根据新的教育法令,大专的一些科系(尤其是理工科和医科、电脑资讯等)可以在教育部部长的训令下用英语教学,使学生直接吸收新知识。
六、进行学制改革
为了让大学毕业生更快地投入人才市场,以协调马来西亚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马来西亚政府决定从1996年新学年开始,缩短大学学制,即将文理科4年的本科教程缩短至3年,而包括工科在内的5年教程则会缩短为4年;只是医学专业根据国际标准维持5年学制。
总之,目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发展成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满足马来西亚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外,还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让学生留在国内,防止人才外流,同时也可制止外汇损失;二是从教育市场的角度,通过成为高等教育中心,吸引邻边国家与地区的学生来马来西亚读书,从而为国家赚取外汇。据预计,大约有7.5万名大学生将来自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这对马来西亚的教育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