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论文_徐长业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论文_徐长业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 山东蓬莱 265600

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事关全局的一个根本性重大判断,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过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及蕴含于其中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内涵深刻,意蕴深远,需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

从人民需求的角度讲,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需要,但不全是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础性、主体性的需要,但在较高发展阶段,仅有物质文化需要不一定完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更多层面的需要。

从供给的角度讲,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们既有先进的生产力,在很多领域已经居世界领先水平,也有一般的生产力,还有落后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依据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理论依据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种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从现实基础来说,它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呈现。一方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为党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前提。在我们党的历史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成功与否。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就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这样的科学判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及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们国家不断走向富强。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建党初心、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落实到各个方面和环节,就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什么。而关于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深刻揭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矛盾是时代前行的动力。有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我们才能精准确定和掌握中心任务和重大战略,才能促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方式;找准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补足“短板”。从原先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从追求外延的扩张转到追求内涵的扩张,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率。

论文作者:徐长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论文_徐长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