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张瑞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答论文,张瑞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8月11日,龙城太原,在改革明星吕日周的介绍下,我有幸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中国管理教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相识,与张瑞敏的一切交流由此出发。他没有谈到政治体制改革,但他为政改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政治体制的问题。
他说话的语速虽不快,但很有力,逻辑严谨有哲理,给人与众不同的新视角和启发。
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是最大挑战
记者:您被尊称为“中国管理教父”,作为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请您谈谈如何才算一个成功的企业?
张瑞敏:首先,我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很难看到这样的企业。一般来讲,很多企业都会昙花一现。所以我说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如果这个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所以说,这个企业应该是追求做时代的企业,也就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其实我们也会看到,现在时代发展的非常快,哪怕你是全世界顶级的企业,你在一瞬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可能会万劫不复。
记者:对于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瑞敏: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现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包括海尔在内,最大的挑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做的一个是数字化革命,其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纺织工业,把小作坊变成了工厂,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是福特的汽车流水线,大规模制造。这次的工业革命中国还在战乱。两次工业革命中国都没有机会。
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世界所有制造业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当然也是非常大的机遇,所以中国能不能赶上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大的挑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原来这个产品一个型号可以生产一百万台,但是现在不行,因为互联网来了,每个人有自己的需求,我要的东西谁能满足我,谁可以满足我,我就要谁的。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这个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中国企业必须创新,否则没有出路
记者:您认为我们的企业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赢得未来?
张瑞敏: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几次的连续文章,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中发表的一个数据非常惊人,也就是说,中国终于赶上了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但是中国的制造业所用的能源是美国的十倍,也就是说同样的产值,美国的制造业所用的工人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
这一切逼迫我们必须发动大的变革,否则如果我们还利用改革开放以后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这样肯定不行。我前年在美国旧金山,被称为战略竞争之父的哈佛大学的学者,全世界非常有名的波特教授,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中国的企业必须要创新,否则是没有出路的,为什么?他对全世界的经济战略定了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富裕导向阶段的四个战略阶段,是非常准确的。第一个是生产要素导向,所谓生产要素导向就是完全靠价格低廉,劳动力低廉。所以,我们必须大胆改革,改掉依靠价格低廉、劳动力低廉的发展方式,做好改革创新,才能赢得企业的未来。
大企业病的本质就是阶层固化
记者:就企业的改革创新,请您结合28年来海尔的发展变革,谈谈海尔的改革创新之路。
张瑞敏:我们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探索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因为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的管理工具。我们所用的都是学的西方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学的是日本的全面现场管理,后来学美国的六西格玛,再后来用了欧洲的评分记分卡。所有的这些管理工具都是用的国外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思想基于了科学管理,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这个科学管理带来了两个东西,一个是生产上的流水线,第二个是管理上的科层管理,就是一层一层的。
我曾经在美国旧金山跟美国的一个管理学家哈默尔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你这个办法很好,倒转180度,把这个金字塔倒过来了,变成一个倒三角,基层员工以前在最下面,现在在最上面,管理者在中间,最高管理者在下面,这些管理者要扁平化,管理者的职责从原来的指挥和监督员工,变成了为员工提供资源。或者换句话说,原来是员工听领导的,现在是员工听用户的,领导听员工的。这个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员工和市场连在一起,他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他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现在你可以马上做决策,领导提供资源,如果领导提供不上,领导就要负这个责任。
在企业里面信息化十分的重要,能接触到用户信息的首先是基层员工,所以必须给员工赋予这个权利。我们从800人到了8万人,现在又倒过来,把8万人变成两千多个小公司,我们叫做自主经营团队,就是给你权利,你可以自主对用户的需求作出反应。这个自主经营团队把整个原来说的官僚制的结构打破了,在我们里面是八个字,叫做“竞争上岗、官兵互选”。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职位不是任命的,现在很多公司,国际上所说的大企业病都是一层层的任命,我们不是任命的,是你自己来竞争,你有这个能力,你就来竞争。
其实我认为,大企业病的本质就是阶层固化,这个是高层的,这个是中层的,这个是低层的,不同的领导任命以后就放那儿了,他在这个位置上觉得就是我的位置了,别人不能向我挑战,因此还造成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其实不应该这样,不应该是固化的,应该是动态的。这个位置你如果觉得可以,你就可以竞聘,你竞争上去以后,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薪酬。实际上这就是机会公平,现在如果改革的话,我认为机会公平是第一位的,如果不能做到机会公平,其他的一切都很难解决。
所以说,员工如果觉得你不行,就会决定换你。这个就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如果是一个倒三角的话,所有的人都要动起来,其实你想想,如果这个组织机构是正三角,像金字塔一样,他的特点是非常稳定,不会倒掉,但是可能缺乏活力。如果是一个倒三角,就像一个陀螺一样,这个陀螺一定会倒掉,如果想不倒,就是让他转,只有转起来才会不倒。所以所有的人都要转,围绕什么转,就是围绕这个用户来转,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转。
所有的组织都是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
记者:海尔现在独特的倒立金字塔组织管理体系,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您对此怎么看?
张瑞敏: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的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网络,所有的组织都是网络,都是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就是说,我们原来这个组织像机器一样,非常机械,外部有什么反应,我不管,要根据我这个流程走,用户要什么看我流程走到什么地方,我多少天提供给你,不是马上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如果变成一个网络的话就不一样,这个网络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就像一个网一样,这两个网合到一起去,融合到一起,用户有什么变动我们也要有什么变动,对应起来。这个像什么呢,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马赛克墙一样,上面各种颜色都有,但是我和你相应了,也跟着你变化,你要红色,我也变成相应的红色。但是呢,他的难处是什么呢?就是应该是动态的。所以我们整个的模式就叫做“人单合一,双盈模式”,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内部的员工,单是什么呢,不是说狭义上的订单,而是用户资源。每个人和自己的用户融合到一起去,双赢就是你的收入不是根据你这个职位,而是根据你给用户创造的资源有多大。
最后我想说一点,我们应该做什么。对于做什么呢,实际上是对中国企业的挑战,我认为我们现在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生产线上必须变成模块化制造,有人说西方的管理界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乐高世纪,乐高就是积木,用积木可以变换出很多的东西,这样可以使我们的企业也适应世界的市场和潮流。
中国政体必须改革否则就会有危险
记者:您是吕日周先生的好朋友,您怎么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张瑞敏:吕日周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改革是基础,创新是灵魂,要真改革,真研究,真创新。不改革就会有危险,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政治体制的问题。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被称为“中国管理教父”。他带领着海尔8万员工,经过28年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世界少有的“倒立金字塔”的管理机制,使海尔集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获得了出口稳增、效益稳增、品质稳增的中国品牌的世界奇迹。
海尔集团获得2012年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之一: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