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切割对圆形建筑物拆除爆破的有效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尹仲[1](2021)在《钢筋混凝土杆件预埋孔绿色拆除爆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江满[2](2021)在《拐角型聚能射流设计准则与切割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到目前为止,环形聚能切割器已被诸多研究人员深入分析,然而却尚未全面应用于工程实际,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切割器在实际应用时缺乏对几种可能出现的拐角情况进行侵彻性能的分析,以及拐角曲率半径的不同对射流经过拐角的影响,从而出现装药量的设计、拐角曲率半径的设计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情况。本文基于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方法,从聚能效应的原理出发,结合聚能射流成型与侵彻理论,对共面型聚能装药结构的侵彻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于非共面型射流出现的射流偏移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尝试得到一些关于拐角型聚能装药结构切割性能以及相关参数设计准则的基础性理解。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ANSYS/LS-DYNA显示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共面型聚能装药结构(包括汇聚型、平直型和发散型聚能装药结构)进行数值分析,分别得到聚能射流侵彻金属靶板过程的相关数据,将三者进行对比以分析其侵彻能力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侵彻性能强弱依次是汇聚型、平直型和发散型。(2)同时对非共面型射流(射流整体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即90°圆角拐弯型聚能装药结构进行数值分析,并与平直型聚能装药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针对90°药型罩顶角的聚能杆式侵彻体,由于通过圆弧拐角时呈现的非对称性,当内壁半径满足r0≥6z0时,其中z0是药型罩的高度,可使爆轰波经过拐角后重新达到稳定状态,即轴向切割深度相差较小(小于1%),同时量化射流法向偏移量,为后续90°圆角拐弯型聚能装药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分析射流侵彻靶板过程中的力平衡过程,得到共面型射流动能消耗量与侵彻深度的关系,与数值计算结果相互印证。同时针对数值计算中出现的射流速度变化情况进行补充说明,以说明两者均是符合物理实际的。(4)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90°圆角拐弯型射流侵彻过程中射流运动情况进行简化分析,得到射流偏移角度的表达式,与数值计算相结合,得到其内壁半径设计准则。虽然在此设计准则下偏移角度仍有4°,然而由于射流侵彻过程中会发生绝热剪切,会很大程度上消耗射流动能,故射流法向分量产生的法向偏移量并不大,并且纵向侵彻深度经过拐角前后误差不大,因此此种设计准则一定程度上可满足设计需求。同时射流总体偏移量可由90°圆角拐弯型射流与平直型射流的法向速度图像计算出,为后续非共面型射流拐角结构设计可提供参考。
曲超月[3](2020)在《房屋安全管理方法及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完善房屋使用功能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为了改进既有房屋使用现状,提高居民住房体验,本文对既有房屋建筑物安全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个集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为一体的房屋安全评价模型,可以评价现有房屋的安全状态,降低房屋使用风险,为房屋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提供理论意见。公有住房作为国有资产,普遍存在建造年代久远、以租养房困难重重、修缮管理混乱等主要问题,为了保护国有资产,本文对直管公有住房的修缮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可以为我国公有住房的修缮管理提供理论意见。在进行房屋安全评价模型研究的过程中,火灾因素严重影响房屋安全。我国现存有大量的木结构建筑及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进程,推进当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更好的保护木结构建筑,本文对木构件及木屋架进行了抗火性能研究,通过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提高木结构的抗火性能,为现有的木结构的防火及保护提供理论建议。通过系统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基于粗集理论的模糊评价法对现有房屋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北京市东城区某住宅楼为例进行了房屋安全评价研究,评价结果与房屋的实际状态符合,证明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2)对公有住房的修缮管理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现存公有住房存在经营管理秩序混乱、以租养房困难重重、房屋安全管理体制严重老化三个主要问题,并以流程图的形式针对性的给出直管公有住房平房修缮管理过程中的维修流程、审批与验收依据以及大修的定案依据,并给出以不同屋面类型为分类依据的直管公有住房平房的修缮定额标准。(3)探讨了密度对木材炭化速度的影响,并依据英国规范确定了木材的炭化速度公式,推导出了木材燃烧1h后的炭化层厚度,确保ABAQUS模拟的准确性并及时修正。(4)选取了木结构建筑中最不利承载位置的木梁进行了抗火分析,为木结构的保护提供理论建议。并对比研究了矩形截面木构件和圆形截面木构件的耐火性能,得出了圆形截面木构件抗火性能优良的结论。(5)以北京市东城区某木结构房屋为实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中的木构件及木屋架进行了热-力耦合计算,模拟出了火灾条件下木结构的温度和变形情况,对于木结构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应做到早发现、早救援。
杨文涛[4](2020)在《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管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既能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又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对该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必要且紧迫的工作任务。为了促进钢管再生混凝土结构更好的利用和发展,本课题组从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率、提高钢管混凝土的施工速度以及保证结构的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这一结构形式。本文研究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在轴心受压下的力学性能,主要对该结构形式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研究、轴压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以及有限元的模拟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将废弃混凝土破碎成粒径为50~130mm的块体,作为“再生大骨料”,并与自密实混凝土混合浇筑到钢管中,设计制作9组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试件,进行轴心受压试验,试验以再生大骨料粒径、再生大骨料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和钢管壁厚为参数,研究这4种参数的变化对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轴压短柱的破坏现象和过程、荷载-应变曲线等进行研究。实验表明: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在轴心受压下的破坏过程和破坏现象与普通钢管混凝土的一致,均呈现剪切型破坏;钢管壁厚的增大主要体现在对试件延性的增强,试件极限承载力随着再生大骨料混入量的增多而减小,再生大骨料强度和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增大与试件极限承载力的提高成正相关。(2)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7种普通钢管混凝土结构在轴心受压下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计算和比较发现:本文列举的7种计算公式都可以用来判断上述四种参数的变化对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蔡绍怀公式、钟善桐公式、规范JCJ01-89以及欧洲公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修正后的韩林海公式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建议采用上述5种公式对本结构形式的试件进行极限承载力的计算。(3)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的有限元模拟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建模、计算,研究利用ABAQUS模拟计算本结构试件轴心受压性能的适用性,选取对结构模型的建立、本构关系的选取、参数的设置、接触面的相互作用以及网格划分等有限元模拟计算过程的合适方法。通过比较试验与模拟数据的差别发现:模拟试件的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荷载-应变曲线等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本文采取的有限元模拟方法正确,也表明了本结构形式的有限元模拟方式与普通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模拟相似。并利用有限元对本结构试件在钢管壁厚这一参数影响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扩充研究,将约束效应系数扩大到了0.2~1.29范围,通过对约束效应系数为0.2~1.29的五组试件进行模拟发现,约束效应系数的增大对试件的强度、延性都有增强作用。
邵先锋[5](2018)在《基于低附带损伤破拆防盗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防盗门是城市居民人身、财产的有效保护屏障,当发生人质劫持时却成了反恐人员的一道障碍。为及时破除障碍救出受困人员,本文提出了两种附带损伤较低的破门方案:一种是利用线性聚能玻璃射流切割防盗门,另一种是利用水压爆破工作原理破拆防盗门。其最大的优点是采用水体防护层,具有无烟、无焰、无尘、无味、微噪声,低附带损伤,破门效率高的特点。针对这两种方案,设计了其结构模型,并采用公式计算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破门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研究破门器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聚能装药的成型机理和水压爆破的工作原理;叙述了射流成型的判定条件和侵彻压力计算公式;根据爆轰波在水中一维传播的假设,推出了水中超压公式;列举了线性聚能切割技术和水压爆破技术的工程应用。(2)分析了选择玻璃射流切割的原因与优点;利用射流成型的判定条件,通过公式计算和数值模拟相对比的方法,对所设计的聚能玻璃射流的成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不同炸高对其切割性能的影响,确立了有效炸高的范围。(3)在研究聚能玻璃射流切割防盗门时,对线性和拐角射流进行了单独分析。分析了不同拐角类型对射流切割的影响;分析了圆角过渡射流的成型过程以及炸高对圆角射流的成型、侵彻深度和切口宽度的影响;利用水和泡沫作为低附带损伤防护层,采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其对聚能装药爆轰波和爆破噪声的防护性能。(4)介绍了水中爆炸基本理论,提出了低附带损伤水压爆破方法,计算了水压破门所需药量的大小,设计了防盗门结构形式,并采用单点爆破法和多点爆破法对防盗门的破拆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低附带损伤水压爆破技术破拆防盗门的可行性。
陈芙蓉[6](2017)在《整体式建模在青口互通立交桥非爆破拆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分先期建造的桥梁,因其不能适应当今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而被拆除再建,其中旧桥拆除过程难度大、风险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隐患,为保证桥梁拆除过程的安全性,有必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计算机辅助程序包括各种通用有限元计算软件,为拆除工程中的方案设计和施工监控保驾护航。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青口互通立交桥的B匝道第三联拆除施工为例,针对其结构体系、工程规模和周边环境等,利用方案比选寻找最佳拆除方式,确定了总体施工方案并完善了整个拆除工序。建立了可以较真实反映实际工程的整体式有限元模型,实现各个拆除过程的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对拆除各施工阶段结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支撑系统的稳定性进行验算,为智能预警监控系统提供了控制指标和技术保障,确保拆除过程在安全可控范围。本文的研究可以给以后类似工程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分析思路,将有限元模拟分析和现代施工工法相结合,可以切实掌握当前阶段结构受力状况、对后续工况进行预测、下达预警指令即时改进施工过程、保证工程质量,不仅能够使拆除过程安全进行,其更大的价值在于,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复杂桥型的拆除,丰富和创新旧桥的拆除方法。
和发波[7](2016)在《大型钢结构厂房聚能切割爆破拆除研究 ——以莱阳市某钢厂厂房爆破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类型都有着极大的飞跃,特别是钢结构建筑技术的成熟,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有着质的改变,在钢结构大量建设以来,我国相继建成了奥运场馆鸟巢、北京机场航站楼等大型基础设施,但随着钢结构建筑物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也将面临着大量钢结构因规划或使用寿命到期必须拆除的情况。过去大量应用于混凝土建筑中的爆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钢结构的要求,而且大型钢结构如果采用机械切割以及化学切割风险大,效率低,不是理想的建筑拆除方式,因此急需发展一种革新的建筑拆除方式,来解决大型钢结构拆除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多年,线性聚能爆破拆除技术这种新的爆破拆除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大量应用于大型钢结构拆除项目中,已经是一种发展成熟的爆破拆除技术。但是要安全顺利完成这类爆炸切割拆除任务,在技术安全性上任然要解决一些难题。本文首先从公式推导出发,对聚能切割的聚能焦点以及炸药有效利用率进行理论研究并得出合理结论,根据理论结论优化设计聚能切割器具,再进行计算验证,最终确定切割器结构参数优化的模式和具体方法;然后深入研究爆破拆除的影响因素,分析每个因素对大型钢结构影响类型,确定最佳装药形状、炸高等;研究爆破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计算确定安全范围。最后,结合某钢厂厂房爆炸切割拆除工程进行分析,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这一工程实例中,从而更直观的了解爆破设计,安全校核,安全防护的整个过程。
冯剑平[8](2016)在《桥梁结构的爆破拆除数值模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亟待拆除的危桥备受关注,虽然目前桥梁拆除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是爆破拆除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的实施缺少理论计算方面的指导。本文着眼于优化、总结和归纳出一套适用于常见桥墩和桥型的爆破拆除设计方案,将内力分析、几何构造分析、强度理论、数值计算、CAD绘图技术和计算机仿真分析应用到桥梁的爆破拆除设计中,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保证切口角度满足倒塌应力条件和弯矩条件以及切口高度满足最小爆破切口高度的前提下,利用桥墩定向倒塌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圆形截面桥墩和矩形截面桥墩爆破切口角度和高度的计算公式,将实体桥墩、空心薄壁高墩和柱式桥墩三者的定向倒塌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工程优化,并将其中的矩形实体桥墩、矩形薄壁高墩、圆形单柱式桥墩的爆破切口参数代入计算公式中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均成功实现了桥墩的定向倒塌。2、在对单跨拱式桥主拱圈自重作用下的剪力、弯矩、轴力和塌落弯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位置处爆破切口的形成顺序产生了不同的爆破设计方案,分别对钢筋混凝土拱桥、石拱桥在不同方案中的爆破拆除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工程优化,并提取倒塌过程中部分阶段形态和落地破碎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爆破切口设置在单跨拱桥的主拱拱顶和拱脚处就可以实现将其爆破塌落,主拱圈1/4跨部位、腹拱拱顶、拱上立柱三个位置的爆破切口可以作为备选。3、根据四跨连续梁桥在自重作用下主梁的弯矩和剪力分析结果、爆破切口的设计位置和形成顺序,系统地将连续梁桥的爆破拆除分为了10种方案,并对各方案中不同切口形成时的主梁塌落弯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桥梁的不同爆破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工程优化并将其爆破倒塌和落地破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爆破切口从桥梁一侧向另一侧微差形成时的倒塌落地形态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爆破切口从桥梁跨中向两侧微差形成时的倒塌落地形态近似呈对称“W”形;切口从桥梁跨中向两侧微差形成所用时间比切口从桥梁一端到另一端微差形成所用的时间少;主梁跨中设置爆破切口可以改善破碎效果。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爆破拆除效果进行了对比,两者较为接近,数值分析可以指导和优化工程实践。4、借助三跨刚构桥剪力、弯矩和轴力分析的结论,按照切口的设计位置和形成顺序系统地将刚构桥的爆破拆除分为了12种设计方案,并对每种方案中不同爆破切口形成时的主梁和桥墩塌落弯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刚构桥的各爆破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工程优化并对各自的塌落过程和落地破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爆破切口从桥梁跨中向两侧微差形成的塌落形态依次呈现出对称的“W”形和“倒梯形”;爆破切口从桥梁一侧向另一侧微差形成的塌落形态呈现出折叠形的“阶梯状”或者连续落地的“斜形”;爆破切口从桥梁跨中向两侧对称微差形成的落地时间小于从桥梁一侧向另一侧微差形成的落地时间;墩梁结合部位与桥墩底部的爆破切口同时形成可以节省落地时间。
任光[9](2016)在《爆炸载荷下建构筑物连续倒塌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数值模拟作为建构筑物在爆炸载荷下连续倒塌过程重要的分析和再现手段,一直采用静态方法形成理想的爆破切口,并且只关注爆破切口形成之后结构的倒塌过程,这是真实情况的简化。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尝试对爆炸载荷下爆破切口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再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建构筑物在切口形成后的连续倒塌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ABAQUS中进行共节点分离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模,并与ANSYS/LSDYNA中的建模方式进行比较,确定了共节点分离式模型的适用性。2,使用CONWEP方式加载爆炸载荷,并与JWL加载爆炸载荷方式进行比较,确定了在近似接触爆炸条件下,使用CONWEP加载爆炸载荷来有效使用乳化炸药加载的当量计算公式。3,提出将爆破拆除数值模拟关注点提前至炸药爆炸形成切口这一过程,再现了爆炸应力波在框架结构中的传播和衰减过程。并分别采用标准装药,增加装药,减少装药三种工况,进行了爆破切口形态的对比。4,对比了上下分段装药和底部装药两种形式下钢筋混凝土立柱的损伤分布,认为上下分段装药可以充分破坏支撑结构,有效削弱结构刚度,利于建筑结构连续倒塌。5,对支撑结构底部装药工况下,建构筑物连续倒塌过程分析,发现了“爆破切口闭合”现象,并认为这一闭合现象可能导致爆破拆除中倾而不倒的事故发生。
瞿刚修[10](2012)在《青石山水电站增容改建工程切割爆破拆除设计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一、工程概况青石山水电站位于甘南藏族自治洲临潭县新堡乡境内的洮河干流上。已建电站是利用长约8km的河曲截弯取直,引水发电,利用水头约26.0m,设计引水流量57.9m3/s,装机12MW。主要建筑物有溢流坝、泄冲闸、进水闸、动力渠道、引水隧洞、前池、厂房
二、浅析切割对圆形建筑物拆除爆破的有效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切割对圆形建筑物拆除爆破的有效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拐角型聚能射流设计准则与切割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聚能射流综述 |
1.2.1 聚能射流的研究进展 |
1.2.2 拐弯型金属射流的发展应用及总结 |
1.2.3 射流偏移研究现状及影响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线型聚能射流形成与侵彻理论 |
2.1 定常和准定常不可压缩流定常理论 |
2.2 压垮速度的确定 |
2.3 线型聚能射流头部的形成 |
2.4 线型聚能射流的侵彻 |
2.5 小结 |
第3章 拐角型聚能装药数值分析 |
3.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
3.2 单元算法的选择及网格的划分 |
3.3 材料参数及状态方程的确定 |
3.4 共面型聚能射流数值结果的对比分析 |
3.5 非共面型聚能射流数值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拐角型聚能装药理论分析 |
4.1 共面型聚能装药结构数理模型的建立 |
4.1.1 汇聚型聚能装药结构数理模型的建立 |
4.1.2 发散型聚能装药结构数理模型的建立 |
4.1.3 平直型聚能装药结构数理模型的建立 |
4.1.4 共面型聚能射流侵彻性能的对比分析 |
4.2 共面型射流综合分析 |
4.3 非共面型射流理论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房屋安全管理方法及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房屋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现状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房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
2.1 房屋安全平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2.2 房屋安全状态评价模型 |
2.2.1 房屋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
2.2.2 房屋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2.2.3 房屋安全评价评价等级的划分及处理措施 |
2.2.4 房屋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2.2.5 房屋安全模糊评价过程 |
2.3 房屋安全评价实例 |
2.3.1 实际工程概况介绍 |
2.3.2 房屋安全模糊评价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房屋修缮管理研究 |
3.1 公有住房的概念及历史变革 |
3.1.1 公有住房的概念 |
3.1.2 公有住房的历史变革 |
3.2 公有住房与普通商品房和租赁房的比较 |
3.2.1 公有住房与普通商品房的比较 |
3.2.2 公有住房与普通租赁房的比较 |
3.3 公有住房的修缮管理研究 |
3.3.1 公有住房的维修管理 |
3.3.2 承租人的管理 |
3.3.3 房屋安全管理机构的管理 |
3.4 公有住房修缮管理问题研究 |
3.4.1 公有住房经营管理秩序混乱 |
3.4.2 房屋修缮资金“入不敷出” |
3.4.3 房屋安全管理体制“老化” |
3.5 直管公房平房修缮管理研究 |
3.5.1 直管公房平房修缮工作流程研究 |
3.5.2 直管公房平房大修工作内容研究 |
3.6 直管公房平房修缮定额标准研究 |
3.6.1 大修费用标准研究 |
3.6.2 中修及小修费用标准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构件抗火性能研究 |
4.1 项目简介 |
4.2 ABAQUS简介 |
4.3 参数设置 |
4.3.1 热工参数取值 |
4.3.2 力学参数取值 |
4.4 木材炭化的考虑 |
4.4.1 理论炭化深度的定义 |
4.4.2 理论炭化速度的定义 |
4.4.3 密度对木材炭化速度的影响 |
4.4.4 炭化速度的取值 |
4.5 典型木构件抗火性能研究 |
4.5.1 木构件的选取及截面尺寸的确定 |
4.5.2 荷载设置 |
4.5.3 温度场分析 |
4.5.4 热-力耦合分析 |
4.5.5 小结 |
4.6 截面形状对木构件的抗火性能的影响 |
4.6.1 木构件的选取及截面尺寸的确定 |
4.6.2 荷载设置 |
4.6.3 温度场分析 |
4.6.4 热-力耦合分析 |
4.6.5 小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木屋架抗火性能研究 |
5.1 项目简介 |
5.2 材料参数 |
5.2.1 热工参数选取 |
5.2.2 力学参数选取 |
5.3 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 |
5.3.1 木材炭化层的考虑 |
5.3.2 构件截面尺寸 |
5.3.3 升温曲线的选取 |
5.3.4 设置柔性支座 |
5.3.5 屋面荷载的取值 |
5.3.6 建立ABAQUS有限元计算模型 |
5.4 模拟结果 |
5.4.1 檩条计算结果 |
5.4.2 木屋架计算结果 |
5.5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2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3 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4 堆石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5 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6 钢管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7 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8 钢管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9 钢管再生混合柱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轴心受压试验概况 |
2.2.1 试件的组成材料及属性 |
2.2.2 试件形式及试验分组 |
2.2.3 试件浇筑 |
2.2.4 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测试 |
2.2.5 试验加载及测量 |
2.3 轴压试验结果分析 |
2.3.1 轴压试验现象 |
2.3.2 轴压试件破坏现象 |
2.3.3 荷载-竖向应变曲线 |
2.3.4 荷载-横向应变曲线 |
2.3.5 参数变化对荷载-竖向应变曲线的影响 |
2.3.6 参数变化对荷载-横向应变曲线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研究 |
3.1 引言 |
3.2 轴压承载力公式分析 |
3.2.1 国内外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
3.3 各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的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本构模型 |
4.2.1 钢材本构 |
4.2.2 核心混合混凝土本构 |
4.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3.1 单元类型 |
4.3.2 网格划分 |
4.3.3 界面接触及边界条件 |
4.4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4.5 模拟结果的参数分析 |
4.6 约束效应系数的影响 |
4.6.1 模拟试件分组 |
4.6.2 约束效应系数对荷载-竖向应变曲线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5.1.1 轴心受压试验研究结论 |
5.1.2 承载力计算研究结论 |
5.1.3 有限元模拟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低附带损伤破拆防盗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聚能装药的研究现状 |
1.3.1 聚能装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聚能装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3 聚能装药的工程应用 |
1.4 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聚能装药和水压爆破基本理论 |
2.1 聚能装药的基本理论 |
2.1.1 射流速度 |
2.1.2 射流质量 |
2.1.3 射流切割靶板过程 |
2.1.4 射流的切割压力计算 |
2.1.5 射流成型的判定条件 |
2.2 聚能装药爆轰波传播及压力计算 |
2.2.1 爆轰波传播 |
2.2.2 空中冲击波超压公式 |
2.3 水压爆破理论和水中压力计算 |
2.3.1 水压爆破原理 |
2.3.2 水中压力计算 |
2.4 低密度聚能玻璃射流切割的优点 |
2.5 本章小结 |
3 玻璃射流结构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
3.1 聚能切割器的结构设计 |
3.1.1 药型罩材料的选择 |
3.1.2 结构设计 |
3.1.3 药型罩锥角的确定 |
3.1.4 药型罩厚度的确定 |
3.2 二维聚能射流的数值模拟 |
3.2.1 玻璃射流成型的验证 |
3.3 聚能装药有效炸高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玻璃射流对防盗门切割的仿真计算 |
4.1 防盗门的蒙皮结构 |
4.2 软件的选择及仿真模型的确定 |
4.2.1 材料模型 |
4.3 模型的计算分析 |
4.3.1 线性聚能射流对防盗门的切割 |
4.3.2 拐角处聚能装药对防盗门的切割 |
4.4 圆角射流切割时有利炸高的确定 |
4.4.1 不同炸高条件下射流触靶的形态分析 |
4.4.2 环形聚能切割侵彻靶板过程分析 |
4.4.3 聚能射流切割防盗门分析 |
4.5 聚能装药爆轰时对冲击波的防护 |
4.5.1 爆炸冲击波的特性分析 |
4.5.2 水的消波机理 |
4.5.3 聚氨酯泡沫消波机理 |
4.5.4 线性装药爆轰波的防护计算 |
4.6 爆破噪声计算 |
4.7 本章总结 |
5 水压破门技术研究 |
5.1 水中爆炸 |
5.2 水中爆炸的破坏效应 |
5.3 水箱中爆炸理论 |
5.4 防盗门的设计计算 |
5.4.1 防盗门结构及尺寸 |
5.4.2 水压爆破药量的选择 |
5.5 防盗门的爆破仿真分析 |
5.5.1 材料模型及计算方法 |
5.5.2 防盗门的爆破仿真模拟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整体式建模在青口互通立交桥非爆破拆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桥梁拆除现状 |
1.1.1 拆除案例分析 |
1.1.2 旧桥拆除存在的问题 |
1.2 常用拆除方法 |
1.3 桥梁施工监控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青口互通立交桥拆除方案研究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2 拆除方案比选 |
2.3 拆除总体施工方案 |
2.4 主要施工工艺 |
2.4.1 支架布置方案 |
2.4.2 支架架设 |
2.4.3 桥面系及翼缘板拆除 |
2.4.4 箱梁主体切割 |
2.4.5 吊装及运输 |
2.4.6 盖梁及墩柱的拆除 |
2.5 待拆桥梁当前状态检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口互通立交桥拆除整体式有限元建模仿真分析 |
3.1 整体式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整体式建模特点 |
3.1.2 上部结构的建立 |
3.1.3 支撑系统的建立 |
3.1.4 上部结构与支撑系统连接 |
3.1.5 考虑的荷载作用 |
3.2 拆除过程数值模拟 |
3.2.1 中跨切断模拟 |
3.2.2 施工阶段模拟 |
3.2.3 残留预应力处理 |
3.3 拆除前成桥状态分析 |
3.4 施工阶段数值分析 |
3.4.1 静力分析结果 |
3.4.2 支架稳定性分析 |
3.4.3 钢管立柱稳定性验算 |
3.5 拆除优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口互通立交桥拆除施工监控技术 |
4.1 拆除施工监控的方法和内容 |
4.1.1 拆除施工监控方法 |
4.1.2 拆除施工监控内容 |
4.2 拆除施工监控的智能预警化 |
4.2.1 施工管理子系统 |
4.2.2 施工控制子系统 |
4.3 监测点布置及预警控制指标 |
4.3.1 上部结构 |
4.3.2 贝雷梁 |
4.3.3 钢管立柱及桥墩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实践 |
(7)大型钢结构厂房聚能切割爆破拆除研究 ——以莱阳市某钢厂厂房爆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线性聚能切割理论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地震波的研究 |
1.2.3 冲击波削波技术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线性聚能切割器原理 |
2.1 聚能切割器切割机理 |
2.2 线性聚能装药金属射流形成机制 |
2.3 聚能切割器的优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线性聚能装药侵彻能力因素分析 |
3.1 炸药性能 |
3.2 装药形状 |
3.3 药型罩 |
3.4 炸高 |
3.5 壳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结构爆炸切割拆除危害及防护措施研究 |
4.1 爆破地震波 |
4.1.1 天然地震波与爆破地震波的区别 |
4.1.2 爆源地震波 |
4.1.3 塌落触地振动 |
4.1.4 控制爆破振动效应的方法 |
4.2 爆破飞石 |
4.3 爆破冲击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集团棒材厂车间聚能爆破拆除方案设计 |
5.1 工程概述 |
5.2 爆破拆除方案设计 |
5.2.1 倾倒方向选择 |
5.2.2 框架式立柱斜梁的预处理 |
5.2.3 爆破切口位置确定 |
5.2.4 聚能切割器选择 |
5.2.5 切割器位置布置与车间爆破爆破时序 |
5.3 爆破安全校核 |
5.3.1 爆破振动计算 |
5.3.2 触地振动速度 |
5.3.3 爆破空气冲击波的安全距离校验 |
5.3.4 爆破飞石的安全距离校核 |
5.4 安全防护措施 |
5.5 爆破安全技术管理 |
5.5.1 施工进度计划 |
5.5.2 组织指挥系统 |
5.5.3 施工安全管理 |
5.5.4 警戒范围和方法 |
5.5.5 爆炸物品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8)桥梁结构的爆破拆除数值模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爆破拆除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桥梁爆破拆除理论基础与设计 |
2.1 概述 |
2.2 桥梁爆破拆除的力学基本原理 |
2.2.1 失稳倾覆力学机理 |
2.2.2 连续倒塌力学机理 |
2.2.3 碰撞破碎力学机理 |
2.3 有限元模拟技术在桥梁爆破拆除中的应用 |
2.3.1 有限元软件的计算方法 |
2.3.2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 不同类型桥墩爆破拆除设计 |
2.5 不同类型桥梁爆破拆除设计 |
2.6 桥梁爆破拆除切口设计 |
2.6.1 爆破切口的形状和位置 |
2.6.2 爆破切口的尺寸 |
2.7 桥梁爆破拆除方案设计 |
2.7.1 整体桥梁结构爆破拆除 |
2.7.2 只爆破拆除桥梁上部结构 |
2.7.3 只爆破拆除桥梁下部结构 |
2.8 桥梁实际工程的爆破拆除设计 |
2.8.1 爆破拆除技术设计 |
2.8.2 爆破拆除参数设计 |
2.8.3 爆破拆除网路设计 |
2.8.4 爆破拆除安全防护设计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墩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3.1 各类桥墩爆破拆除方案模拟优化 |
3.1.1 实体桥墩 |
3.1.2 空心薄壁高墩 |
3.1.3 柱式桥墩 |
3.1.4 结论 |
3.2 不同爆破方案桥墩的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3.2.1 爆破拆除倒塌效果和分析 |
3.2.2 结论 |
3.3 相同配筋率桥墩的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3.3.1 爆破拆除倒塌效果和分析 |
3.3.2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拱桥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4.1 模拟优化分析 |
4.2 钢筋混凝土拱桥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4.2.1 模拟优化过程 |
4.2.2 模拟优化过程对比分析 |
4.3 石拱桥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4.3.1 模拟优化过程 |
4.3.2 模拟优化过程对比分析 |
4.3.3 实际爆破工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梁桥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5.1 模拟优化分析 |
5.2 模拟优化对象 |
5.3 爆破方案及模拟优化过程 |
5.3.1 主梁跨中、主梁支点、桥墩底端设置爆破切口 |
5.3.2 主梁支点、桥墩底端设置爆破切口 |
5.3.3 桥台处主梁支点、桥墩底端设置爆破切口 |
5.4 各爆破设计方案模拟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 |
5.5 实际爆破工程 |
5.5.1 爆破参数设计 |
5.5.2 爆破网路设计 |
5.5.3 爆破安全防护 |
5.5.4 实际爆破效果与模拟优化过程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刚构桥爆破拆除模拟优化 |
6.1 模拟优化分析 |
6.2 模拟优化对象 |
6.3 爆破方案及模拟优化过程 |
6.3.1 主梁端部、主梁跨中、墩梁结合处、桥墩底端设置爆破切口 |
6.3.2 主梁端部、中间跨主梁跨中、墩梁结合处、桥墩底端设置爆破切口 |
6.3.3 主梁端部、墩梁结合处、桥墩底端设置爆破切口 |
6.4 各爆破方案的模拟优化过程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主要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爆炸载荷下建构筑物连续倒塌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 |
1.2.1 钢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
1.2.2 缩比实验 |
1.2.3 切口形成 |
1.2.4 钢筋混凝土模型 |
1.2.5 其他模拟工具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二章 使用CONWEP加载爆炸载荷 |
2.1 ABAQUS介绍 |
2.2 CONWEP加载原理 |
2.3 JWL状态方程加载 |
2.4 CONWEP加载爆炸载荷验证 |
2.4.1 实验介绍 |
2.4.2 数值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材料模型 |
3.1 ABAQUS中混凝土材料模型 |
3.1.1 弥散开裂模型 |
3.1.2 脆性开裂模型 |
3.2 塑性损伤模型 |
3.2.1 弹塑性行为 |
3.2.2 拉伸和压缩行为 |
3.2.3 拉伸和压缩损伤 |
3.3 钢筋混凝土耦合 |
3.3.1 Rebar模型 |
3.3.2 Embed接触嵌入模型 |
3.3.3 分离式模型 |
3.4 CONWEP加载下钢筋混凝土靶板损伤 |
3.4.1 钢筋混凝土板在爆炸载荷下的损伤 |
3.4.2 对乳化炸药的当量进行标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爆炸载荷下梁柱结构损伤 |
4.1 药量与切口形态分析 |
4.1.1 体积法计算药量 |
4.1.2 标准药量下切口形态 |
4.1.3 增大装药量下切口形态 |
4.1.4 减小装药量下切口形态 |
4.2 标准药量下交叉结构损分布 |
4.2.1 T字结构应力波传播规律和损伤分布 |
4.2.2 交叉结构应力波传播规律和损伤分布 |
4.3 分段装药下交叉结构损伤分布 |
4.3.1 交叉结构应力波传播规律 |
4.3.2 交叉结构损伤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炸载荷下建构筑物连续倒塌 |
5.1 静态载荷下建筑结构连续倒塌 |
5.2 动态载荷下建筑结构连续倒塌 |
5.2.1 动态载荷下形成爆破切口 |
5.2.2 底部装药形成切口 |
5.2.3 分段装药形成切口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青石山水电站增容改建工程切割爆破拆除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工程建设内容 |
三、爆破方案的选择 |
四、切割爆破参数设计 |
㈠垂直炮孔切割 |
㈡墙体松动爆破拆除 |
五、切割爆破方案实施 |
㈠施工步骤 |
㈡炮孔装药方式 |
㈢爆破时段 |
六、切割爆破拆除效果 |
四、浅析切割对圆形建筑物拆除爆破的有效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筋混凝土杆件预埋孔绿色拆除爆破技术研究[D]. 尹仲.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拐角型聚能射流设计准则与切割行为研究[D]. 江满. 南昌大学, 2021
- [3]房屋安全管理方法及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D]. 曲超月.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钢管再生大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研究[D]. 杨文涛.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基于低附带损伤破拆防盗门技术研究[D]. 邵先锋. 中北大学, 2018(08)
- [6]整体式建模在青口互通立交桥非爆破拆除中的应用研究[D]. 陈芙蓉.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7]大型钢结构厂房聚能切割爆破拆除研究 ——以莱阳市某钢厂厂房爆破为例[D]. 和发波.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8]桥梁结构的爆破拆除数值模拟优化研究[D]. 冯剑平. 长安大学, 2016(02)
- [9]爆炸载荷下建构筑物连续倒塌数值模拟[D]. 任光.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
- [10]青石山水电站增容改建工程切割爆破拆除设计方案[J]. 瞿刚修. 甘肃农业,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