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审计系列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贸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审计厅:
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2009年2月初,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亲自定题并牵头、余效明副审计长负责具体组织浙江等6省审计厅和审计署南京等7特派办对浙江省等7省2市开展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状况专项审计调查。浙江省审计厅迅速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和以分管厅长为副组长的专项审计调查组,省厅经贸审计处负责具体实施,省厅、11市和51县市共63个审计机关共同参加。
一、把摸清危机后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总体现状作为调查总目标,发挥审计建设性的辅助决策作用
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2008年末全省中小企业89.33万户,其从业人数1846.41万人、增加值10207亿元、产品出口额8081.6亿元、上缴税金1724.69亿元、利润总额1707.46亿元,分别占全省企业总量的99.98%、96.11%、47.50%、81.97%、91.16%、87.00%。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是我省中小企业的主力军,200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有5.25万户,占全省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9.64%,其从业人员、增加值、出口额、上缴税金、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中小企业总量的38.04%、65.74%、100%、63.07%、73.20%。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发展、劳动就业、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事关就业、税收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此,我们在制订工作方案时,首先将摸清危机后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总体现状作为调查总目标,密切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经济困难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我省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密切关注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稳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政策效果,密切关注中小企业自身应对危机转型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摸清我省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情况,揭示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困难;了解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情况,揭示各级政府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效果和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分析中小企业受危机影响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为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我们把揭示总体情况作为审计调查的首要目标,将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开工情况作为反映总体目标的具体指标。通过挨家挨户的调查,达到了把握总体的前期效果,大大提升了调查结果的公信力。
全面摸清我省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情况,审计认为事关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否正常开工?为此,工作方案要求各调查组对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精细作业。调查采用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直接电话采访等多种方式,在当地发改委、经贸委、统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乡镇(街道)、开发区的积极配合下,共调查了46710户(占应调查数即2008年末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统计数52582户的88.83%)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工情况,覆盖1152个乡镇(街道)(占2008年末全省乡镇街道总数1511个的76.24%)。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9年2月底,42640家(占比91.29%)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在危机中正常生产,4070家(占比8.71%)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危机中遇到困难,其中3106家(占比6.65%)企业处于部分开工状态,964家(占比2.06%)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为此,以《审计信息专报》形式向省政府报告: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工率91.29%。审计用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真实全面反映中小企业最新现状,受到分管副省长的高度重视表扬。吕祖善省长、陈敏尔常务副省长分别作出批示,要求财政厅、中小企业局阅。
为了尽可能全面调查揭示金融危机下浙江中小企业受影响的程度,我省将审计署方案要求重点调查200家中小企业扩大到62个市县,调查组每组至少实地调查30家,这样实际调查2106户,是上级要求的10.5倍。同时,要求全面调查已开工的所有小额贷款公司、所有纳入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备案管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调所有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受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在提高调查覆盖面的同时增加调查的内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为调查报告提供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成效:在我省目前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中小企业局从原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副厅级行政机构改为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合署办公的正厅级行政机构。
成效:据初步统计,已有9市县促使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修改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15个,其中常山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当前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常山县建筑业发展政策的意见》3个文件,审计充分发挥了辅助决策作用。
二、把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发挥审计建设性的帮促作用
(一)紧扣形势,瞄准宏观调控政策,关注财政、税收、金融、就业四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生产经营形势仍十分严峻。为此,在全省工作方案中将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调查重点,除对贯彻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外,还对中央和地方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自身的问题,如政策条款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无法落实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50%左右的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政府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效果一般,对企业减困减负提高信心一般,部分宏观调控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成效:针对本次调查发现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设置过多过散、绩效不佳等问题,提出清理归并的审计建议。2009年6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清理整合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82号),提出按照优化结构确保重点、规范管理强化约束、量力而行、注重绩效的原则,清理、整合、归并现有专项资金,逐步形成“立项科学、管理规范、注重绩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二)紧扣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瞄准中小企业反映强烈问题,关注融资难、担保难、公共服务体系滞后问题。审前调查发现,金融危机态势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是融资难、担保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工作方案中对融资难问题专门设计“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表”和“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情况调查表”,希望通过一系列数据指标反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行情况,由专人进行专题调查。
成效:厅本级调查组以向省政府报送了3个《审计信息专报》,其中《我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初见成效但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审计调查发现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不够规范》被省政府《专报信息》采用。吕祖善省长、陈敏尔常务副省长分别对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不够规范问题作出批示,要求省财政厅和中小企业局研究规范意见。目前,省财政厅和中小企业局已着手修改《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成效:2009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9]71号),基本解决了审计信息专报中提出放贷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税负偏重、单户贷款限额不尽合理等政策瓶颈问题。
三、把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作为经贸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支撑,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
(一)创建了“数据式”审计模式。传统的账套审计无法满足本次专项审计调查,必须创建与之匹配的审计方法。本次专项审计调查创建了数据式审计模式,“数据式”审计模式,是指将审计目标表格化、要素化、层次化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调查表格等方式取得被调查单位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统一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得出调查结果的一种审计调查方式。根据审计调查目标、调查重点和内容共设计以下6张表格:1.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地调查表;2.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问卷调查表;3.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开工情况调查表;4.中央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表;5.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专项审计调查表;6.浙江省政府扶持金融及担保机构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调查表。要求各市县调查小组将第一手的审计调查表格直接上报省厅调查组,由省厅调查组统一汇总分析。
如何快速地分析处理这些海量数据信息,是省厅调查组首先面临的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厅调查组创建“数据式”审计技术方法,通过开发工具进行数据采集,通过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汇总统计,通过编写专用模块进行数据多维趋势和对比分析,通过钻取底层特定信息进行个案剖析。“数据式”审计技术方法的创建,确保在1个星期之内完成全省14490张表格数据的采集、验证、汇总、分析任务,为专项审计调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创新了大项目管理方式。在22个有限工作日内,如果按传统全省同步调查项目的综合报告采取市级审计机关先行汇总再进行全省汇总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为此,工作方案明确规定62个市县调查组只负责数据的收集、录入和上传,省厅统一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这种由省厅统一制定工作方案、市县调查组统一采集数据和收集资料、省厅统一汇总分析报告的“总分总”大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项目质量。
(三)锻炼了经贸审计队伍。
20天左右完成一个全省同步项目,对参与全省同步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人员是一个考验。调查人员充分认识到搞好这个项目是审计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是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具体实践,是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主题活动的根本体现,也是转变审计思维、加快审计转型的实践和尝试。审计调查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主动实行“5+2”、“白+黑”工作日,自觉加班加点、分秒必争,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按时保质地完成了调查任务。磨炼了经贸审计人员的工作意志,增强了经贸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锻炼了经贸审计人员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了经贸审计人员今后做好经贸审计的信心。
江苏省审计厅:
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调查报告
根据审计署的统一部署,2009年2月中旬至3月10日,我厅组织无锡、徐州、常州、南通、盐城、扬州等6个省辖市及12个县(市、区)审计局对当地300户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状况及中央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在我省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这次调查采取了给企业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发放问卷等多种方式,同时走访了财税、经贸、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调查了解相关扶持政策的制订、配套及实施情况。现将审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省中小企业概况及抽查企业情况
截至2008年末,我省共有中小企业101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9%,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5万户,从业人数682.7万人,利税总额3589亿元、占全省企业的70.5%。根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小企业为江苏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就业岗位。
此次抽查的300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中有工业企业248户、批发和零售等企业52户,分别占抽查户数的83%和17%。按内外贸划分,内贸企业257户,外贸企业43户。有中高新技术企业达60户,占抽查户数20%。截至2008年末,300户企业总资产680亿元,负债44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亿元。
调查发现,自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需求萎缩,盈利能力下降。
从调查的300户企业看,订单(合同)金额尤其是外贸订单(合同)金额下降明显。2008年第四季度及2009年1-2月,外贸合同单小、期短、量少,金额分别为35亿元、18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了41%、42%。主营业务收入降幅不大。2008年第四季度及2009年1-2月分别为178亿元、86亿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9%、18%。企业盈利则大幅度下降,利润总额2008年第四季度及2009年1-2月分别为6亿元、1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了49%、67%。
(二)企业成本负担过重,运营难度加大。
1.原辅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产品成本难以控制。2008年上半年,国内的煤炭、原油、矿石等燃料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过猛,而大部分企业的产品价格同期涨幅不大;当年10月以后原辅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时,企业产品价格却由于市场需求改变等因素影响相应下跌,而同期部分企业生产必须的能源、动力等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企业控制生产成本的难度加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直接影响了其盈利水平。调查常州、盐城、扬州市企业发现,2008年新法实施后增加的人工成本分别为25%、15%、17.94%。因新法对就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约束,为减少人员流动性过大给企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部分企业还需额外的人员储备,相应增加了企业的人工及培训成本。
(三)关停歇业企业有所增加,下岗失业人员日渐增多。
根据6个市的调查情况,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市关停、开工不足企业有所增加,下岗失业人员渐增。总体上看,苏北地区停业企业较多,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等行业形势严峻。徐州市共有1500多家中小企业停产,1600多家中小企业半停产。
审计调查300户中小企业发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劳动用工人数由15.8万人上升至16.7万人;2008年10至2009年2月由16.7万人下降到16.2万人。 虽然用工人数没有明显变化,但一些企业由于订单不足,“开三停四”,存在着“隐性失业”的问题。
(四)部分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解决
虽然央行近期加大了信贷资金的投放量,并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扶持,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仍普遍感到资金运转困难,融资难度较大,资金成本过高。从此次调查的300户企业数据看,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融资余额基本维持在174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贷款增量下降,由21亿元降至8亿元。由于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控制较严,审批手续和程序复杂,不少银行实行贷款终身追究制,使得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承担较大风险,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为解决资金困难,一些企业不得已向民间高息贷款。
二、我省落实中央政策情况及成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全面落实中央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内需、保增长、促就业、保稳定。
(一)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2008年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外贸出口;安排10亿元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安排2.6亿元担保机构补助资金、安排3700万元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多措并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安排省级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6.88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新品研发、产业集聚等方面。另外,还开展了大规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减免工作,共清理收费项目123项,减轻企业负担近40亿元。
(二)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税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支持我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调整结构。一方面,用好用足国家各项税收政策;另一方面,创新税收管理方式,优化税收服务举措,加快出口退税审核流程,缓解了出口企业资金压力。据统计,2008年江苏省出口企业总数共计为31000多户,出口退税总额为672.65亿元左右。
(三)全面推进金融政策,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我省加大了对金融运行的分析监测力度,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6项指导意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有效增加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鼓励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社会就业扶持,服务经济保障民生。
我省对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及时进行了转发,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陆续下发了《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意见》等4个文件,同时注重法规政策宣传,加强监测预警,促进全省就业形势的总体平稳。2008年末,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税政策方面。
1.财政资金扶持规模偏小,资金投向分散。2008年,中央补助我省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4264万元,共扶持413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34万元;省级支持外贸企业的补贴资金涉及企业9164户,平均每户5.45万元。另外,部分企业对国家、省、市出台的专项资金补助政策了解不及时、不全面;也有一些符合政策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认为申请资金手续烦琐、程序复杂、金额太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申请补助的积极性。
2.减税政策执行效果未完全显现。目前中小企业的税负主要为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税。2008年,抽查的300户中小企业共上缴营业税26368万元、增值税151252万元和所得税61429万元,营业税和增值税占总体税负的77.29%。目前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小型微利工业企业(减按20%征收所得税)和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从审计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虽处于微利状态,但能够同时满足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等3个减征条件的企业数量很少;即使符合优惠政策的,其享受优惠的金额也有限。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效果还不明显。
3.针对性政策出台较少。目前,除了《企业所得税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低档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为3%外,其他均为普惠性政策,没有将中小企业作为专门主体制定差异性税收政策。虽然《政府采购法》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国家有关部门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意见出台,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和操作。审计调查中发现,政府采购部门无法提供从中小企业完成的政府采购金额。
4.部分税收政策不尽合理。增值税转型后,允许对用于生产经营的机器设备等的增值税作为进项税予以抵扣。这一规定使众多企业得到了实惠,激发了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但对于纯出口型企业来说,因为是零税率企业,无税可扣,实际没能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
(二)金融政策方面。
1.金融政策指引性的多、可操作性的少,效果不明显。当前,尽管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出台了许多政策,但这些政策仍以指导性的内容居多。调查的6个市出台的12项金融政策中,大都还是引导性的条款,导致大多金融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比如银监会明确提出对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两项措施,但由于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存在较高风险而难以推行。
2.部分信用担保机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截至2008年12月底,调查的6个市共有担保机构372家,注册资本总额93亿元,担保贷款总额253亿元。调查发现,无锡、常州、徐州三市150户企业融资余额中没有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取得贷款大部分担保公司资本金偏小,运作不够规范;个别担保机构偏离了服务的宗旨,主要从事对个人房地产贷款的担保;有的担保公司用于投资的资金大大超过了用于担保业务的资金。
(三)就业政策方面。
调查发现,目前国家出台的部分扶持政策优惠幅度较小,优惠期限较短,对企业扶持力度不大;企业申请优惠扶持政策的程序也较复杂。所调查300户企业仅少数能享受到优惠政策。其中: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的有15户;享受降低“四险”费率的有8户;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的有13户;享受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的只有1户。
四、审计建议
(一)划出专门财力,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基金。
建议中央制定相关税收分配政策,从中小企业上缴的流转税和所得税中按1-2%比例提取,全额留给地方政府,建立地方中小企业专项扶持基金,重点用于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竞争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中小企业,以促进中小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档次低的落后企业,帮助企业平稳渡过危机。改变目前由中央部门审批市县具体项目的现状,实现由中央政府负责出台政策、地方政府安排资金引导的管理模式,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完善税收政策,公平税收负担。
建议减轻棉纺行业的税收负担,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对出口型企业购建固定资产的增值税直接退税,公平企业税负;对中小企业的出口退税应当采取措施实现及时足额退税,缓解其资金周转困难:对现有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适当调整明显不符合当前经济环境的税收政策。
(三)改进和完善现行审贷考核机制。
建议人民银行改进和完善现行审贷考核机制,适度提高与当前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金融风险容忍度,允许银行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控制率提高1至3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中小授信尽职免责操作办法。
(四)加快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建议国家注入资金创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减少审批程序,同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便捷通道;大力发展政策性和民营的担保公司,规范其经营运作,加强担保公司与银行的联动,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财政杠杆撬动金融资金、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贷款。
(五)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或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对劳动合同法的各项具体要求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实行低标准进门,广覆盖推进,给予困难企业、微利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创新型企业适当的过渡期或缓冲期,以防止企业大量裁员;适度增加企业对劳动用工的自主调节权,增加对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的限制。
(六)加强人才扶持力度,尽快细化扶持措施。
建议中央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人才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并细化中小企业引进、使用人才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对引进人才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费减免、在岗培训补贴或财政专项补助等;对到中小企业工作的大学生采取就业补贴、学费代偿等优惠政策。
吉林省审计厅: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服务企业改革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审计厅按照审计署二十字工作方针和“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质量、责任、绩效”为核心,以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把握、突出重点、重在整改、提高效益”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扎实有效开展企业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审计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比如2007年,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批示要求,对吉林省信托投资公司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54亿元,收缴违法所得2067万元,移送涉嫌贪污、行贿、挪用公款等各类违法犯罪问题21个、金额18353万元,移送案件线索13条、涉案金额人民币23426万元、美元726万元、港币1520万元,审计揭露挪用、私存私放资金、侵占财政资金等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9大类100多个、金额54亿元。
一、回顾过去,我省企业审计工作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规定,我省的国有企业也经历了如放权让利、利改税、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等。我省审计机关成立以后,率先开展工作,打开审计工作局面的就是企业审计。审计机关密切关注、积极配合企业改革进程,不断深化企业审计,改进企业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为不同时期的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1985至1991年,以查处违法违纪问题为目标,以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开展了对一些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审计,确立了对重点企业的经常性审计制度;探索开展了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审计,针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度缺陷和弊端,我们及时提出了完善企业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促进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稳步发展,同时为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1991年,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了“两个延伸”的探索,既要审计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维护财经法纪,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以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探索了企业效益审计的路子。自1992年开始到1994年末,对吉林松原啤酒有限公司和15个技改贷款项目开展了效益审计,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提出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化审计监督,实行面上收缩,点上深入,改进审计方法,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经济运行中的难点以及宏观调控中的重点问题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使审计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服务,为吉林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服务上来。四是1995年至2004年,《审计法》颁布实施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加快,相继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成为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1996年进行了全省粮食审计,提出了对粮食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等多条建议。时任副省长王国发批示:“473户粮食企业的问题基本查清了,这次工作很艰苦,也很艰巨,审计干部克服了大量的困难,挡住了说情风,圆满完成了任务”。1997年,我们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对全省50户国有工业企业1996年度经济效益下滑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在反映情况、同企业一同分析经济效益下滑主要原因的同时,还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及营销策略等多方面提出了扭亏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和切实可行的方案。1999年至2003年,我们根据省政府安排和审计署的授权,先后开展了对全省有影响的大公司和全省电力企业的审计,都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省政府和审计署的肯定。
二、认清形势,树立科学的企业审计思路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深化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监管、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等重大举措。截至2007年末,867户省属国有企业全部进行改制并相继完成,这些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或者完全退出,或者以参股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更多的国有资本退出后再次投入到涉及国计民生、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或领域。从资产总量上看,属省企业资产总额逐步增大,但其中的国有出资额部分正逐步缩小;从资产结构上看,省属全资企业所占比例逐渐缩小,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所占比例较大,参股企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改制后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的势头较好,随着吉林国企改制的完成,企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企业资本构成主体。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一些企业负债率偏高、短期偿债能力偏弱、或有风险较大、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部分国有企业获利能力偏弱、利润主要来源是非经营性收益、成本费用增长过快、效益持续增长基础不稳固;有的企业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不顺、职能界定不清、管理方式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等;有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薄弱,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资产不实、损益不实、重大决策失误或经营不善造成损失浪费、潜在损失,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
针对改制后企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了企业审计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中心开展企业审计工作,以“质量、责任、绩效”为核心,确立“全面把握、突出重点、重在整改、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将企业审计与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增强企业领导人遵纪守法意识,维护企业安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企业资产质量,从总体上把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等方面的情况,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重点关注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内部控制、企业管理等状况,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二是关注企业遵纪守法的情况,将企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省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将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省厅年初审计工作计划中,与企业审计相结合,这样能够在摸清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同时,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领导人(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打击经济犯罪,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三是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重点关注企业在重大经济决策方面是否依法决策,在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是否严格执行了国家相关规定,在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失职渎职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通过企业审计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增强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四是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不仅仅发现、揭露问题,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发挥审计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如我们在审计调查中发现,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省国华公司都是国企改革期间的产物,即国企改制中筹措资本的融资平台,其任务相近、职能雷同,建议将两公司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一个具有投资、融资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审计建议引起了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韩长赋省长批示要求按照审计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并落实整改。
三、开拓创新,探索开展企业审计新的领域
2007年9月,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和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于“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了其编制职责、管理方式和使用用途等相关规定。吉林省是全国率先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省份之一,早在2004年11月,省政府下发《吉林省省直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试行意见》起,已经连续四年在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以国有资本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加快我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我们安排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在我省是有益的探索,在全国也是首例。我们在制订计划初期,就决定以此次审计调查为契机,探索以企业审计服务企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调查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找根源,力争超越规范财务信息、维护财经法纪的常规圈子,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控制方法和手段上总结和查找深层次、具有普遍性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和问题。审计调查报告肯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破茧而出、迎难而上,在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筹措资金的特殊作用,为省国资委监管的44户企业筹措支付改制成本达9.4亿元。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预算编制不完整、决算不实、预算年度滞后、出资企业欠缴国有资本收益、国有企业转让收入收缴不到位、挪用国企改制专项资金等违反法律法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建议应当克服困难,规范管理、健全制度,为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财政公共预算,接受人大监督创造条件。审计调查报告报送省政府后,得到了韩长赋省长的重要批示。国资委对审计调查报告高度重视,按照审计建议积极进行整改,制定出台了《吉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规范》,从今年起执行。
黑龙江省审计厅:积极创新经贸审计工作
黑龙江省审计厅现有经贸企业审计人员190人,分布在全省13个地市125个县市区,其中省厅经贸处11人。近年来,黑龙江经贸审计认真贯彻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坚定信念、不断探索,坚持为龙江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一、不断调整审计工作思路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深入,企业审计工作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数量在减少,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国有资本在上升,省以下中小型企业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全省省管大型企业目前不到20户,130个市、县、区的国有企业全部卖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和我省经贸企业的影响,使企业审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为了尽快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不断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安排审计工作,做到“跳出审计看审计”,重新明确经贸审计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思路。国家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经贸企业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国有企业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经贸企业审计要围绕“质量、责任、绩效”的主线进行审计,具体遵循资源利用效果、环境保护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安全等内容调整审计思路。主要做法:
一是在项目确立上,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关注企业的整体质量,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效益,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工薪收入,养老保险等方面,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二是针对企业监督格局面临的变化,将企业审计定位在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上,围绕企业法人重大经营决策、企业效益真实合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执行财经法纪、个人廉政建设等方面开展审计和评价。三是在专项审计上“跟进”到政府投资活动中。打开视野和思路,改变经贸审计只局限于国有企业的观念,不断拓展经贸审计的发展空间。经贸审计只要涉及到财政资金,无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是经贸审计工作新的重点。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改变原有的事后审计、事后监督模式,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支出和经济事项主动介入、全程跟踪,通过警示、整改、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发挥出财政资金最大使用效益。树立起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的理念,从全局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围绕“保发展、保民生、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政策的落实,自觉地将经贸企业审计跟踪问效财政资金的工作,融入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四是在审计内容上,将企业质量、绩效、节能减排、环境污染、落实国家经济决策等内容体现在审计重点中,将经营管理中的损失浪费,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影响经济效益问题作为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五是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调整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写作思路,注意从经济运行中,在宏观全局的角度揭露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提高审计成果应用水平,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二、不断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
(一)创新审计方式。根据企业审计情况的变化,为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近两年结合具体审计项目,我们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的经贸审计方式和方法。
在审计方式上,一是采取全省经贸审计资源整合方式。整合审计资源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必要手段,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切实需要。近几年围绕黑龙江经济工作的中心和审计署安排的一些中直企业审计,在审计资源使用上,我们采取了纵横统筹的方式,即对审计工作量相对不大或情况较熟悉的审计项目,注重对审计力量的横向统筹,根据资源状况组织厅内经贸审计力量,一次安排几个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同时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优势;对审计项目较大、业务数据海量,情况比较复杂的项目,注重对审计力量的纵向统筹,集中整合全省经贸审计力量实施现场审计。二是采取送达审计和就地审计方式。为节约审计成本,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对能送到审计机关审计的项目全部送达审计,对不能全部送达审计的项目采取送达审计和就地审计结合。三是对大型审计项目,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全省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经费、统一编组、异地审计等方法,保证审计揭示问题的质量,这几年,我们先后组织了粮食审计、石油公司审计、烟草审计、铁路集团审计等十几个大型审计项目,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四是采取计算机审计、审理复核、组织管理方式。对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单位,全部实行计算机审计,审计中我们第一是制定计算机审计方案。第二是编制软件使用规范,如在审计署授权的烟草项目中,我们共编制了《AO软件烟草行业审计程序》《烟草行业管理流程》《专卖许可证业务数据审计软件》等10几个规范性文件,写出了125页15万字的烟草审计数据分析处理报告,提出了13个方面20多个重点问题,编制了7个方面通用计算机审计模型,有力的指导了各个审计组的工作。第三是完善计算机审计程序,首先确定审计调查阶段数据分析程序,然后确定审计实施阶段现场操作程序,最后确定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日记、证据、底稿、报表、报告、决定等材料打包报送程序。第四是确定了综合指导、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审计督察、后勤保障工作组与实施审计组的工作传递程序。在审理复核方面,全部采用了计算机网上审理复核。同时,创新了计算机审计工作管理。第一是计算机网上计划管理,我们将各审计组成员的工作任务计划、职责和分工等纳入计算机统一管理。第二是数据资料管理。将被审单位的经营计划,费用收缴标准、自查整改问题,各种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和法规政策等能够上网的资料,全部上网管理,供各审计组全面了解情况,保证实施审计少走弯路。第三是计算机组织管理。将审计的组织领导、方案报表、审计文书格式、审计处理标准、共性问题应用的计算机案例,各种业务指导材料,审计纪律,全部上网。第四是综合利用各种信息网络。首先,为了让每个审计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审计的最新动态、审计重点、会议通知和领导要求,计算机审计充分利用了局域网FTP服务器、电子信箱、电子政务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传输通道,及时指导现场审计。第五是开发汇总报表软件。结合报表质量开发了项目审计报表电子摸板、汇总摸板、审核摸板,极大地节约了审计的汇总时间,使项目审计规范有序,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提高。
(二)创新审计方法。在项目类型审计方法上,以审计项目类型结合为手段,做到多种审计项目类型的有机结合,形成综合审计模式。一是企业法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结合。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坚持从财务收支审计入手,向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在实施财务收支审计时,坚持为经济责任审计打好基础。财务收支审计和法人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开展,依据共同的审计查证资料,履行各自的审计程序,资料共享、一审多果。通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资产管理质量和经济责任审计中法人经济决策事项的结合,客观评价企业法人的管理责任和直接责任,提高法人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把效益审计与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项目结合。效益审计是新时期深化经贸企业审计、与国际企业审计接轨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提高的同时,探讨效益审计的目标确定、分类组织方式、评价标准选择、审计方法运用等与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结合点,在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既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又分析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深层次原因,促进企业资金管理水呼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充分利用财务指标综合分析、趋势分析、杜邦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重大隐患,揭露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毁损流失等情况,促进企业的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三是把审计与审计调查项目相结合。在立足微观“解剖麻雀”的基础上,对具有普遍性、倾向性,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涉及重大决策的经济事项开展行业审计调查,即同一个单位涉及两个方面审计项目时,根据被审单位实际情况,首先确定对涉及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损益的内容进行审计,对涉及专项资金的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其次对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项目,采取对本级和下属单位核算及管理问题进行审计,对关联方和其他类型的企业进行延伸调查;最后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采取对省本级资金进行审计,市县级配套资金进行审计调查,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对股份制和民营企业进行审计调查的方法。集中分析研究深层次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具体业务审计方法上,实现了六个结合。第一是审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把审计思路及审计经验及时转化为计算机审计模型。第二是财务数据审计与业务数据审计结合,通过数据分析,揭示被审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是电子数据审查与非电子数据审查结合,发挥数据互补优势,推动问题线索查深审透。第四是局域网络与单台计算机应用结合,增强数据处理能力。第五是将企业的资金流与物资流、信息流审计相结合。掌握经贸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揭示存在的较深层次问题。以全新的审计思路统领整个审计过程。第六是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监督资源,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全程跟踪审计的新方法、新路子。
三、坚持审计为经济发展服务
几年来,黑龙江经贸审计坚持把审计成果转化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努力做到审计业务与审计成果转化并重。一是更新审计成果写作观念,坚持两个不变,两个善于。即突出揭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宗旨不变;把微观审计作为宏观调控的“检测点”的思路不变。善于用逻辑的方法辨证地、历史地、多角度地归纳问题;善于换位思考从执行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二是调整写作方法,坚持信息写作三段式、四转变。即第一段反映存在的问题,第二段分析问题的成因,第三段提出审计建议。四转变是指审计成果编发的类型由编辑型向采集型转变,增强审计成果采用的主动性;由单纯反映工作动态型向反映审计结果型转变,增强审计成果的成效性;由单纯报忧型向喜忧兼报型转变,增强审计成果的权威性;由单纯反映问题型向提出改进措施型转变,增强审计成果的建设性。三是保证质量,提炼精品,把好四关。即把好审计立项关、审计实施关、审计报告关和审计意见落实关。几年来省厅经贸处向省委、省政府、审计署提供报告、要情、简报等各类审计成果169篇,被审计署、省委、省政府等上级部门采用122篇次,审计成果采用率72.2%,被省级领导批示37篇,领导批示率22%,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辽宁省审计厅:
关于经贸审计发展趋势及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经贸审计的特点及其目标
(一)经贸企业审计的特点。经贸企业审计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企业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托,以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经济监督活动。为此,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时效性。就企业的经济运行规律来说,它的每一项资金走向或每一项业务发生都是在一定时间的框架内进行的。为此,对企业一定期间内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审计相对地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二是系统性。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进而决定了审计思路的宽泛性和审计实施的系统性。三是选择性。审计实践的探索及总结,使审计思路、方法及技术不断提高,在确立全面审计思路的基础上,理性地确立审计重点,选择审计层面,是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经贸企业审计的目标。一是真实性,即通过经贸审计确认企业会计信息的诚信度和可信性。二是合法性,即通过审计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三是效益性,经贸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在促进企业加强科学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贡献。
二、经贸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一)经贸审计内容。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结构的变化,经贸审计确立的主要审计内容是: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重点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检查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摸清家底,促进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经济发展服务。
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公司总部会计报表为总揽,以资本运行轨迹为主线,重点审查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重大经营决策的得失和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揭露企业资产质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落实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加大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的查处力度。全面客观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为管理部门评价和考核企业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二)经贸审计重点。一是要检查国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对潜在的损失,如各种不良资产、账外资产、挂账应摊未摊资产、有账无物资产、经济纠纷案件占用资产等予以披露。二是要检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长期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问题。三是要检查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存在严重失真的问题,企业在会计核算、资金使用方面是否存在其他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四是要审查企业亏损状况和亏损程度。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潜亏问题,认定企业的盈亏额,同时了解企业在扭亏增盈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
此外,还应根据审计的结果,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予以披露,计算汇总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差错率;揭示会计报表的失真度,计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检查有无资不抵债或长期占用银行信贷资金无力偿还等问题;测算闲置、未使用、不需用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和不良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以及应收账款回收率。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要深入追查,并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三、经贸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贸审计对象发生重大裂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省经贸审计的数量运行轨迹经历了“波浪式上升和螺旋式下降”的态势,以2000年为临界点,省厅经贸审计机构所辖审计对象就有800多家(其中不含大学校办工厂)。此后,我省国有企业呈现出“弃小船上大船”的态势,即诸多中小国有企业通过破产、重组和整合,向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归集,这些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均由中央、省、市政府分级监管,而一些弱势中小型国有企业,则选择了多种形式退出国有经济,进而被民营企业所收购并改制。比如今政府审计的审计对象日益减少,一般小的城市和县域经济基本上已无国有企业存在。
(二)审计管辖出现“真空”地带。因我省一些国有企业加入中央或省域外的企业集团、控股全资公司和控股子公司,而对这些企业则出现了审计管辖的“真空”地带。出现了这些企业的所在地审计机关“不能审或审不了”的现象。况且,现在国家所得税税制已经改革,按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的依据也面临空前的挑战。由于企业间参资入股,国有资本一般只在母公司体现,子公司只有法人资本,如何按国有资产监管关系确定审计管辖存在一定困难。
(三)国有企业审计出现不同程度的功利色彩。由于在国有企业审计中,企业资产“水分”不能挤出,损益虚假现象多年不能纠正,加之一些地方审计机关经费紧张,审计上缴款可与财政比例分成问题的存在。因而“查违纪”和“收小钱”的情况仍较为普遍。因收缴违纪资金的背后存在功利色彩,促使审计监督行为蒙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面纱。即使审计中发现了违纪问题,审与被审之间也是以讨价还价为基点,最后以协商或妥协了事。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把审计摆在了为财政收小费,或为税务“拾遗补缺”的位置上,其结果是审计监督的法制化、制度化和独立性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和发挥,审计的地位出现了不应有的错位和下滑。
(四)审计执法主体资格存在争议。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是较高层次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但在现有的情况下,财政、税务、物价、人民银行、工商、质监等部门,均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有权对企业进行处理处罚。审计查处企业违纪问题,均涉及运用其他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进行处罚的过程,如企业提出主体方面的异议,审计执法就容易出现争议和诉讼风险。如此类似问题,一直是审计人员面临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困惑。
(五)依法独立行使审计权不能全面落实。《宪法》和《审计法》均已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干涉。审计是较高层次的监督应该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在审计实践中,审计的独立性却遇到严重挑战。如先有财务大检查与审计的“重复检查”,后又有财政监督与审计“重复监督”,再加上企业的外派监事会与审计“重复查账”,好像审计就是和其他部门作重复的工作。现在已有一些企业以“重复查账”为由,主动上门劝说审计机关不要进行重复监督。
(六)改进现有审计领导体制迫在眉睫。审计法明确规定,我们国家的审计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负有业务指导的职责。但是在审计实践中,上级审计机关自动“弃权”现象,即对下级审计机关“放弃领导”、“领导不了”和“领导不好”局面已存续多年。地方审计机关各自为战,全国经贸审计不能形成一盘棋和大格局,这就是目前经贸审计领导体制的现状。此外,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实际就等同于是同级政府中的“大内审”。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审计发现一些重大问题,则是层层把关,层层截留,从而造成了审计信息不畅,审计成果不能共享,上下级审计机关互不信任,进而也隐含很大的审计风险。
(七)开展对非国有经济的审计监督存在法律障碍。据了解,我省个别市、县(区)级审计机关在经贸审计对象日益减少情况下,以查税、收税为由,把审计的触角延伸到非国有经济领域。此举虽未引起双方法律诉讼,但显然已有悖于法律规定的审计范畴。
(八)审计机关专司机构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经贸审计面临着“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多变、企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攀升、财务电子数据浩如烟海”的三大难题。而审计机关的专司机构及其人员,也因客观审计管辖对象的变化而出现了“审计专业力量不足,审计手段落后和审计理论滞后”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假设一个省级经贸审计机构,如今要面临一个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管理层次及投资结构多元化,且是跨地区和跨省域的审计项目,可能就要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困境和难题。这里不仅是有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方面的挑战,也有如何统一组织审计力量,并保证审计质量等诸多方面的考验。
四、经贸审计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一)要为经贸审计定位。建议审计署应尽快代国务院拟定国有企业审计规定,严格界定政府审计与财政监督、外派监事会、税务监督、物价监督和工商监督等部门的职责。真正体现审计是专业监督的再监督,是具有较高层次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以促进经贸审计在法制化的平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要进一步明确经贸审计管辖权。建议审计署在区划财政管辖为审计管辖范围的基础上,有探索性地将税收征管体制纳入审计管辖范畴。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中央企业部分属地化审计管辖。对全国性、全省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审计署应有计划定期组织各级地方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三)要对重点国有企业定期审计,并与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实践中,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人事任免权均由中央、省委、市委管理,不委托就不能进行审计,委托集中了审计机关人少又忙不过来,只好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去审计,而责任要审计机关承担。显然,其中的审计风险在所难免。如果将那些重点国有企业纳入政府审计的计划中,就不会出现类似难点、热点问题。
(四)要改革现行审计领导体制,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领导。理论界一直在坚持呼吁,政府审计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改革现行审计领导体制,实行审计署对省审计机关的业务垂直领导,省审计厅对各市审计局按照工商、技监和食品药品的管理体制实行行政和业务垂直领导。
(五)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手段,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服务。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经常运用的一种审计方式。事实证明,采用审计调查的手段去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或对某一审计客体进行审计调查,更能实现这一审计方式的灵活性、实效性和专业性。如对非国有经济企业存在的偷漏税问题,对延伸审计中发现的经济案件线索,及对领导关注的普遍性问题,以审计调查的方式去开展工作,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要加强对社会审计的质量监督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现在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年度报表注册会计师审签制度,上市公司中报、年报还要公开披露,但这决不能替代政府审计。因为只有通过政府审计对社会审计的质量监督,才会更好地促使社会审计组织以信为本、操守为重,防止美国安然、通信等企业会计欺诈事件在我国的发生。同时也要认真落实政府审计指导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职能,探索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同时,要加快计算机审计步伐,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经贸审计上新台阶。
标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金融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