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教学中,教师更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善思善辩,学会创造性的学习,就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又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小学数学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现代教育时期,教师更应该注重小学数学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62-02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要学好数学,除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基础,智力水平因素之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水平,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会学习为重点,多角度思考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一、让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1、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多数数学学习也要求学生亲手去做一做,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并牢固的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直观起步,引导学生实际动手去做,动手、动脑、动眼、动嘴结合为一体,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有所观、有所想,使他们逐步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克”、“千克”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三个曲别针和一个一千克重的物体,先让每个学生把三个曲别针放在手里,感受曲别针的重量,感受完后,让孩子知道一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感受一千克物体的重量,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千克的重量,这样,让学生亲自用手操作,实际感受体会,懂得了“克”“千克”都是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并且通过直观实物形象了解了一克只有三个曲别针那么重,而一千克却只有一个物体那么重,这样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充分感知材料,达到动中求知的目的。又如,学习了厘米、米,让学生实际测量铅笔,黑板,教室的长度,明白了厘米、米都是长度单位,以及它们的实际用法。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如公式。法则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之内动手去做一做,感知不同的学习方式,也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新的想法。因此,在数学课上,也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进行抽象、概括之外,组织实践性的操作活动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操作前先要引导在动手做知识之前,要运用到哪些尝试,要怎样去运用,避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出现无目的,无方法的过程和方法,能在做知识的最后得出有效的结论,并在最后能在反思中获得过程中的成就感。
2、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提高思维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就知识的体系中,根据新的学习内容,发现新的知识,并能组织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在教师教学的过程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准备好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迁移这种学习情况的实现,还有依赖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判断,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来揭示新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很有益的,也是将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入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中。
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以把计算题分成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感受,再同时拉回到一道应用题中,让孩子自然地导入新知,学生非常感兴趣,愿意探究新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愿意学,学起来也比较容易,讲授中引导学生再一步比较两步应用题和一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两步运算,首先就要孩子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的安排是胖胖买4个面包和1个蛋糕应付多少元(属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这里数量关系就是他们的解决点,从意义上看,就是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首先就会提出要先算一算4个面包多少元?紧接着,学生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的价格加在一起。引导学生理清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这样即让学生能够熟悉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让学生清晰的看明白混合元算之间的运算顺序,也能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里压力过大,信心不足时,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何在数学上凸显学生的有效学习,则成了每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帮助老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发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尽量利用学生本身看来不可思议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欲望。能够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源泉。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进行思维整合的基础特征。教学的来源不止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会知识的整合。所以在数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设置有趣的数学游戏。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应当在数学学习中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郑丽信息的的过程中发现具体的数学问题,再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习5的乘法口诀时,情境中给出了两只小松鼠采松果,每五个放一堆,两只小松鼠正数着,这时候让学生看一看图中都有哪些信息,发现小松鼠数着5+5+5+5,5+5+5+5+5+5,学生算起来不好算,于是我就把这些算式写成试题卡,5个5,7个5等。这时我又出示了许多这样的试题卡,我和学生来抢答,当学生看到我计算得又快又对时,我就问你学生你们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计算得这样快?当学生感到纳闷时,我说:这是老师对这些题使用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你们想不想学习这种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并且,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使思维达到进一步发展。
一堂课的开始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学生会不会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所以,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就要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本节课的开始感到有兴趣。根据知识创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如:比较轻重,就可以让孩子用体重来进行比较;学习重量,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去掂一掂物体。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一定的数学信息。继而也就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堂游戏,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例如:在蚂蚁做操这节课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竖式。竖式算起来枯燥无味,本节课就根据孩子的特点,把小蚂蚁变成点子图,让学生把乘法的竖式计算先变成简单的乘法口诀的计算,再把点子图分解成竖式的形式,12×4分成10×4和2×4。学生也能清楚的了解乘法竖式的意义。这样,即让学生对乘法竖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能在学生动手的能力上有所增加,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简单的画图上有所提高。又如: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皮皮家的橡皮是3.25元,尺子是1元5角,问买两样一共多少元。由于此类问题有元、角、分的单位换算,又有计算。学生计算时差错率很高,为了加深对此题的分步理解与熟练运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买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想他买的东西应付多少钱,如果付出多后营业员应找多少钱,这样就把学过的知识融合到数学游戏活动中,即学习了学生对元、角、分的单位换算,而且使学生触类旁通,遇到此类两步应用题时,能够得心应手,在游戏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了乐趣,也让学生懂得了学习数学的欢乐,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搞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算法,以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紧要重知识的传授更应重教学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操作,从多方面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种种引导,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应该贯穿思维能力的提高方式。要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而不是死板硬套的给同学讲解做题过程,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做题的过程,通过讲一个实例,给出相识的类题,是他们能够通过一种方法自己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很多课堂教学理论大于实践,作为一名即将担任教学工作的老师的我们,需要努力让自己能够在实践中让理论变成现实,使祖国的花朵能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思维能力提高,但这件事情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在实际课堂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小组合作关系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合作的数学课堂中探索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课堂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可以体现学习方式多样化,允许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收获,促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跟生活也密切相关。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教学中通过实际物体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直角”时组织小组合作用两个相同的三角板拼出直角,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直角,再在点子图上画出直角,在这让学生通过拼、折、画中去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戴汝潜.张芃.《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1999年9月.
[2]鲁宏飞.《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3]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
[5]黄育傲.《培养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湖北教育,1999.
[6]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论文作者:张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论文; 过程中论文; 乘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