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发展与深化_银行论文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作用的发展与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银行论文,贷款人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初始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不仅仅是数 量扩大,而且期限延长,商业银行仅以吸收存款来增加对企业信贷投入,远远不能满足 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商业银行出现“贷差”(贷款大于存款),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 况下,常常发生偿付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客观上要求适当集中各家银行的一部分准备 金,在某家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时予以必要的支持。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 银行职能之后,开始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为解决商业银行支付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中央银行贷款业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中央银行贷款是高能货币,是整个社 会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扩张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的资金运用方式,影响基础货币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从而调控经济。因此,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为 维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抑制通货膨胀,执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央银行贷款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依赖思想 ,迫使中央银行每年运用大量基础货币来弥补资金需求硬缺口,从而增加对基础货币控 制的难度。二是中央银行贷款运用的不平衡,不利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作用的发展:由中央银行多样化调控手段、市场化调控措施 所取代

通过对湖北省各商业银行短期再贷款投入趋势分析(见图1),从1999年至2004年呈明显 的下降趋势,短期再贷款年累放量2004年比1999年下降达12.5倍,2003年下半年至2004 年上半年在宏观调控措施下,短期再贷款的投放量也仅出现了小幅波动。

这些数据是否告诉我们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渐渐失去作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中 央银行贷款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所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作用渐渐由适应市场经济 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所代替,宏观调控措施趋于市场化。

一是存款准备金政策。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20年来经历 了8次调整,实现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存款准备金率、到实行差别存 款准备金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

二是再贴现政策。人民银行从1986年起开办再贴现业务,但规模十分狭小,其作用是 推动商业汇票的发展,解决企业拖欠,再贴现仅仅作为信贷政策手段而存在;1995年之 后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革了再贴现率的确定方式和生成机制,大幅下 调再贴现率。再贴现政策由原来仅仅作为信贷政策的手段而存在,发展为重要的货币政 策工具。同时,通过再贴现政策的运用,适度减弱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宏观调控的刚性 。

三是公开市场操作。早在1994年人民银行开始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外汇市场操作;1 996年又开办了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随后全国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投入运行。200 4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变化平稳的原则,公开市场操作更加频 繁。

三、在中央银行多样化调控手段、市场化调控措施作用下,商业银行由依赖中央银行 贷款向调整内部资产结构、增强自身流动性转变

由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作用由多样化调控手段和市场化调控措施所取代,我国四家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大银行)渐渐由依赖中央银行贷款 向调整内部资产结构、增强自身流动性转变。

(一)金融市场化对大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大银行不断调整资产 结构,增强流动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湖北省几家大银行资产结构近几年出现了明 显变化(见表1),从1999年到2004年,存款、备付金存款和现金、贴现等三项流动性较 强的资产合计年均增长率也达20.5%,高于存款的增长;存贷比由1999年的99.51%,压 缩到2004年的7.073%。

表1 湖北省国有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指标统计表

单位:亿元

项目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各项存款2331.94

2678.01

3154.75

3760.35

4461.14

5114.64

各项贷款2320.54

2209.44

2451.73

2903.03

3371.13

3617.54

贴现 18.42 34.03 64.36148.87235.9281.41

备付金存款

110.87116.65106.42107.35126.06

115.42

现金 39.45 29.36 23.66 26.78 28.8531.99

(二)大银行内部存贷款管理模式使其资金调剂更加灵活。大银行总行对其分支机构新 增存款要求全额上存,分支机构贷款按权限审批发放,存款与贷款规模配套。由于贷款 受审批权限的限制,以及信贷管理力度的加强,大银行分支机构上存其总行的存款准备 金较高,如果剔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级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5%左右。同时,大银行 分支机构庞大,且遍及全国,系统内调度资金非常方便。因此,高额的二级准备金和畅 通、快捷的结算渠道,大银行资金调剂更加灵活。

(三)票据市场的发展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从图2分析,1999年前票据发展较 缓慢,商业票据的贴现基本依赖于再贴现,2000年之后贴现与再贴现两条趋势线脱离, 说明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并没有影响贴现业务的发展,具有风险小 、流动性强、收益高的贴现业务已成为大银行增强流动性的首选。两条趋势线脱离形成 的空间越大,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越强,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为整个银行系统创造 流动性弹性功能的空间也越大。

四、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作用的深化

(一)促使大银行脱离中央银行贷款。2004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 再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办发[2004]261号),规定短期再贷款原则上不对商业银行 分支机构发放,人民银行已从政策上限制了再贷款对大银行的投入。作为人民银行分支 机构应贯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从操作上促使大银行脱离中央银行贷款,如人民银 行武汉分行最近制定了《大额支付系统高额罚息贷款管理办法》,在确保大额支付系统 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再贷款使用成本,促使商业银行向增强流动性、 资金使用市场化转变,渐渐脱离中央银行贷款。

(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作用适当向中小金融机构倾斜。

倾斜的原因一是经营资金规模小。其经营资金只相当于大银行上千个分支机构之一的 规模。二是结算渠道不畅。由于没有系统内联行清算系统,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清 算只能依靠人民银行或大银行的清算系统来进行。三是客户和自然人的歧视。随着人们 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中小金融机构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存贷款方面不同程度的受到 客户和自然人的歧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远远大于大银行, 一旦发生支付风险需要人民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四是中小金融机构对宏观调控政 策敏感度不高,资产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近期中央银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城 乡信用社暂不作调整,更加降低了其敏感度。从湖北省中小金融机构1999至2004年相关 指标分析(见表2),存贷比由1999年末的65.11%下降到2004年的60.01%。人民银行对中 小金融机构最后贷款人作用,应着力于其调整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转变经营理念、健全内控机制、治理信用环境等方面,促使其逐渐与大银行一样脱离 中央银行贷款,走向市场化的发展轨道。

表2湖北省中小金融机构相关指标统计表单位:亿元

项目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各项存款427.71478.93562.85674.64811.68967.12

各项贷款278.47307.16345.21392.8 484.26580.38

贴现 3.34 4.31 13.52 6.93 11.59 15.11

备付金存款 48.73 52.47 67.67 85.37 90.69 148.51

现金10.62 11.86 12.83 13.33 15.2 15.51

标签:;  ;  ;  ;  ;  ;  ;  ;  ;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发展与深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