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红[1]2000年在《论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叙述了国内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过程,并深入分析了人物类电视纪录片从内容到形式的各种特点和内在的文化涵义。通过论述本文旨在促进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并试图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国内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出见解。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概况,国内纪录片的发展过程和现阶段纪录片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人文关怀在人物类电视纪录片中的体现;第三部分论述了人物类电视纪录片面临的困惑和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繁荣国内电视纪录片的方法。
沈桐[2]2010年在《论当代语境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国际化,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行进,中国进入一个有大众传媒主导的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社会,大众文化的种种特征也使得中国纪录片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世界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还有文化、传统的“软实力”的竞争。人文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全新的理解和诠释。生存环境的危机、经济衰退的影响无不威胁着人的存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自身意义。纪录片创作者与媒体也越来越多的将注意力由英雄传奇、领袖人物英雄典型的转向小人物、平民百姓生存困境的故事的关注。从宣传政治、教化大众转向服务大众、娱乐大众。在经济发展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也逐渐的体现出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价值理念也发生了异化和变形。人们不在相信人心向善。城市中的钢筋水泥建筑起铜墙铁臂不仅仅保护我们的隐私,也隔绝了我们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昔日夜不闭户的乡村也显示出她的疲惫与荒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下岗再就业、经济危机、就业率下降、农产品价格上调都使得城市低收入家庭人群无以为继。环境恶化、生存空间变小、竞争性危机等等,都使得人们在市场和经济的大潮中,丢失了对“人性”最起码的关怀。为了生存而忙碌的人们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人性关怀遗忘。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应该通过一个什么样的途径被展现和提高,就变得及为迫切和至关重要。现今社会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文关怀。现今媒体文化对人文的影响日益加大、而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应保持电视纪录片的反思和批判的本质。但当电视媒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毫不犹豫的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时候,当他们以大众口味作为方向标,当收视率成为了他们的生存命脉得时候,当他们看着大众的“脸色”求生存的时候,一旦这“脸色”指向庸俗、消极和肤浅。那么娱乐必然取代教化,以大众口味为导向的纪录片,为了生存,就会将提高纪录片的趣味性和娱乐元素,而电视纪录片也必将娱乐至上,游戏到底。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了。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审视,纪录片的思考本质,无不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所在。如何留住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如何结合新时期电视纪录片未来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反思都是势在必行的关键。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电视纪录片与人文精神的概况,纪录片认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涵。第二部分论述当代语境下中国电视记录片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这样的问题存在的根源。第三部分析电视纪录片人文精神的实现途径。
李锐[3]2018年在《毕业作品《一个艺校生的逐梦之路》的创作阐释》文中指出专业硕士的毕业设计《一个艺校生的逐梦之路》是一部人物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当下热门的“艺术生”,用“直接电影”的手法、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连云港艺校女生孟甜试图借助舞蹈摆脱贫困、改变家庭状况、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本创作阐释对毕业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实的阐述。创作阐释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及文献综述进行了叙述;第二章是前期准备,从前期调研、确定人物、确定拍摄重点以及制定拍摄计划四个方面对前期准备工作进行阐释;第三章是现场拍摄,主要从全程记录拍摄和个体访问拍摄两个方面对毕业设计的画面拍摄、同期声的拾取等进行阐释;第四章是后期制作,分别阐释了素材的分类与整理、主题的找寻与确定、结构和风格的确立、纪录片的编辑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五章是收获与反思,对创作的收获及不足进行了总结,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王硕[4]2014年在《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特色研究》文中指出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是将艺术内容与纪录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横跨了艺术与技术两个范畴。它并不是文化、艺术与纪录片的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它更要求创作者既掌握艺术的发展规律,用艺术的思维去思考如何进行纪录片的摄制,或从拍摄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更好的表现艺术作品或艺术人物,挖掘作品背后、艺术家背后潜藏的价值。作为文化艺术领域传播的重要介质和平台,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发展立足于艺术的历史进程,承载着传递文化、艺术的重要任务,许多导演都将镜头对准了艺术——这一易于表现丰富氛围和情怀的主题,向观众传达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所饱有的创作理念和浓郁情感。从艺术角度来看,它不仅传播艺术发展的进程,对达到突出艺术造诣的艺术名家进行艺术的阐释和梳理,还对后世的艺术研究和艺术发展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论文是以国内外优秀的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为主要研究样本,结合具体影像镜头,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观摩拉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来分析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艺术特色,较为全面的分析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艺术特色表现。本论文的创新和特色是通过对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视听特色、叙事特色和价值探析的把握,并与外国同类型纪录片进行比较研究,总结探索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感受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魅力的真正所在。这也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使我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坐标系中,更广泛、有选择地表达优秀成分,保持其多样化发展之态势。总结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发展的优势和局限,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再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与采取的策略。以下是本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一章是引论,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创新点和局限。第二章是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特色界定及发展,包括理解纪录片的共性特征、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及艺术特色概念界定、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产生与发展背景的探讨和研究。第三章是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视听特色,通过对画面语言、镜头语言和听觉语言三部分,分析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影像表现。第四章是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叙事特色,探讨其“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与技巧,以及如何处理“实”与“虚”之间的关系。第五章是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价值探究,包括历史与文献价值、文化与传承价值、经济与市场价值。第六章是比较研究中外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特色。找出差异,并寻求各自的优势。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未来探索、对论文研究的展望。
黄书丹[5]2017年在《人物纪录片《缅甸新娘》的编导阐述》文中指出《缅甸新娘》是一部个人视角的人物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颇具争议性的群体——嫁入中国的缅甸新娘,讲述了三个生活在云南边境的缅甸新娘的人生故事。全片以笔者“我”的视角切入,分三个独立的章节讲述了缅甸新娘玛阿珍、玛用和朗喊爱的故事。女性在婚姻中面临的困境、跨境婚姻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跨民族婚姻文化差异、跨国界的身份认同危机等是本片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对三位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女性的婚姻与家庭故事的讲述,勾勒出缅甸新娘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群像,缅甸女性身上具有的善良、淳朴、坚韧、无私、乐观、博爱等特质正是本片要表达的价值观,通过本片让人们重新认识毋宁说真正认识缅甸新娘这个群体,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展现真、善、美等人类的普世价值,这是本片的一个创新点所在,也是本片的拍摄初衷。本文深度分析了纪录片《缅甸新娘》的选题与立意,说明了本片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剪辑的全部过程。
参考文献:
[1]. 论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D]. 徐思红. 暨南大学. 2000
[2]. 论当代语境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D]. 沈桐.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 毕业作品《一个艺校生的逐梦之路》的创作阐释[D]. 李锐. 扬州大学. 2018
[4]. 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特色研究[D]. 王硕.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 人物纪录片《缅甸新娘》的编导阐述[D]. 黄书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17
标签: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 艺术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纪录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