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的几点思考_郑和下西洋论文

关于历史课的几点思考_郑和下西洋论文

一堂历史课引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也是认识历史的主体。你的观点是对的,你拿出证据,但别人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对的,他也肯定有他的证据。在课程改革中,历史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固定的结论,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要求通过有个性的自主探究产生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教材不再是权威,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们只是学生探究历史的帮助者、引导者。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对某一段历史的认识,这就是现代意义的历史课堂。上海市向明中学蒋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历史课堂。

本节课的内容是“郑和下西洋及明朝对外关系的演变”,系高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原先“秧田”式的班级形式,由七、八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两台电脑。教学过程如下(因为内容较多,中间一部分“欧洲殖民者东来”省略)。

师:明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为之或即将为之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但这里有三位记者的提问值得我们深思。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内容。(显示材料:美国UP记者:为什么在1433年的时候,中国的郑和航海就停止了?巴西圣保罗页报记者:当年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另外,他七下西洋以后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近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验对中国今天的和平崛起有哪些启示?)

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一些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你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目的呢?

生(七嘴八舌):寻找建文帝;和平交往;炫耀国家的强大……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都有一定的道理。老师也找了一些观点,比如:寻找建文帝;宣扬明朝的强大和富有;招徕东南亚各国的朝贡;进行经济贸易;换取海外各国的奇珍异宝;缉拿海盗,肃清海路;结盟海外,牵制蒙古人……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学术界一般倾向于政治目的为主要目的。老师找了一些史料,同学们如果不同意政治目的为主要目的的话,可以在课后去寻找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显示材料:一、明成祖朱棣: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化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当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二、颁证朔,广加招徕……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贡……三、欲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宣德化而柔远人)

师(引导学生看郑和下西洋图后):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呢?先请同学们看书本上的观点是怎么样的?

生(看书后集体回答):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加强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往来。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评价够了吗?

生1:不够,书本上只讲它好的一面。

师:为什么只讲好的一面不够呢?

生2:这样不够辩证。

师:对,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去看待和考察历史事件,而不能迷信于某一种观点。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来进一步认识新航路的开辟。

(显示一坐标轴,坐标轴的中心为郑和下西洋)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可以与哪些事件进行比较?

生3:横向,可以与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比较;纵向,可以与中国古代其它时期的对外交往进行比较。

师:比较的角度找到了,接下来老师出示一些材料,请同学们到材料中去找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及中国其它时期对外交往的不同点。

(显示:材料1、南宋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也可以得到晋级的奖励。

——高三历史课本P169

材料2、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兴盛,……管理海外贸易。——高三历史课本P179

材料3、在伊比利亚人最初的航海事业中,社会各阶层都能找到自己最切实的动机,然而,最主要的动机,还是海上贸易可以带来的巨大的财富。

——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

材料4、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掠夺。

——高一历史课本P3-4

材料5、和经事三期,先后七奉使……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计算)。

——《明史·郑和传》

材料6、“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材料7、“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樟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

——(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序)

(学生讨论)

生4:从地域范围看,郑和下西洋地域有限,意义不大,而新航路开辟则涉及全球范围。

生5:目的也有所不同,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第一位的,开辟新航路则是经济目的第一位。

生6:宋元时期对外交往大部分集中在陆地上,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影响扩大了。

师:老师提示一下,郑和下西洋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重心有没有不同?

生7:哦,以前主要是对外贸易,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师:我个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广泛地传播了中华文明;又是古代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它开放的态度、和平友好的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同时它还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但它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因为它不计经济利益。所以缺乏持久的内在推动力,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实质性的推动,更不具备近代意义。当然,如果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课后商榷。

师:明朝除了郑和下西洋之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外交现象:东南沿海出现了倭寇骚扰,于是就有了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老师简单介绍了抗倭斗争的大致情况)

师:我个人觉得书本上讲得不够,我本人对书本上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认同。有一些问题,比如:倭寇到底是不是都是日本人?明朝政府的政策是不是对倭寇骚扰也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在课后查阅书籍探讨。

师:经过上述学习,我们现在对明朝的对外交往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或者讨论明朝对外关系与以前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学生讨论)

生8:我感觉明朝炫耀国威多一些,以前反对外来侵略多一些,比如反击匈奴。

师:老师要纠正一下,匈奴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说是“外来侵略”。

生9:我觉得以前的对外交往经济目的多一些。

师:这个问题看来对高一的同学要求太高了一些,不如现在换一种处理方式。老师给你们答案,并简单讲一下我的理由,请同学们课后去找这些观点的证据。(显示:一、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二、开始遭受侵略并开始反侵略)

师:最后我们谈谈对明清这段历史的感受。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但也出现过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康雍乾盛世。如果我们现在把这节课的标题作为一个副标题的话,请同学们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给本节内容拟一个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主标题,好吗?

生10:开放性和封闭性的辩证统一。开放性是指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封闭性是指历史趋势。

生11:凤翔万里,盛极而衰。前者是肯定郑和下西洋,后者是指发展趋势。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和我的观点相似。但明清走向衰落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也体现在外交方面。我们在600年后来看这段历史就有这样的感觉:郑和下西洋并没有能够成为中国追赶西方的起点,以后此消彼长我们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取“落日余晖”这样的标题比较合适。

师:今天我们学了这段历史有什么启示?可以从中继承些什么?

生12:摆正自身的位置,关注自身利益,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

师:的确是这样,在当今的世界,我们一定要实行主动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停止发展,世界文明才会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同学们如果还希望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老师可以向大家推荐一些参考资料。

(显示:教师推荐参考资料: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中西最初的交流与冲突》周宁著;《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等著;

《中西500年比较》郝侠君等著;《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说:“史学不仅要将自己的直接成果贡献给人们——人类社会的昨天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如何在各种纷繁的社会证据中得到‘实事’,怎样在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求是’。中学历史课程理应帮助学生形成这种思想方式和能力。社会的进步已使学生不满足于总是由我们告诉他们以往的事实和既定的解释、评价。……他们需要学会怎样知道过去的事实,为什么这样解释和评价。”纵观蒋老师这堂历史课,从始至终,从目标到效果都体现了“让学生自己探究历史,记学生成为历史的认识者”的理念。

正因为是如此定位历史教学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再不是讲解员、裁判员,而是学生认识、研究历史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这具体表现为:第一,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大量的补充材料,既有原始的史料,也有后人的观点,来拓展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对于历史事实的解释和评价的多样性,消除教材的神圣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无形中向学生传授历史的方法和理念:史从证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二,老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如她用了“我个人认为”“我个人的理由”“我的看法”等等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打破对教材上已有结论的迷信,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历史观: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在不断加深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认识历史的主人。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有的时候还可以搭一些台阶,比如提出一些分析问题的角度,或者把问题换一种方式处理等等,从而不至于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因遇到太大的困难而丧失信心。第四,帮助学生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对一些问题老师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到课外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当然这样做的过程中老师最好能够提供或推荐参考资料给学生。

从教学效果看,因为这堂课是借班上课,原本高三的内容放在高一年级来上。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高一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也就是学生在认知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场面,感受到了同学们的质疑精神,也欣喜地听到了他们说“我感觉”“我觉得”……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也许自己还没觉察到,但事实上他们已经成功地把自己摆在历史研究者的位置上,他们不再是消极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容器,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历史教育所追求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习由过去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历史观上,我们要认识到历史是发展的,不是永不改变的老皇历;在教学理念上,要由过去的教历史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历史;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由过去的单一的讲授法转变为呈现前人认识历史的过程,指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在师生关系上,由权威——盲从转化为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在教学评价上由关注结果转化为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等等。所有的这些转变对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来说都不饬是巨大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所幸的是,已有像蒋老师这样的无数的开拓者,我们何愁教育改革不成功?

标签:;  ;  ;  

关于历史课的几点思考_郑和下西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