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方法:就国内外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论述。结果:就本次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上,其发生率、性质特点、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结论:尽管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国内外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统一、系统的评价方法以及研究治疗,对患者康复治疗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研究进展;治疗方式
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1],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的病程中容易出现抑郁等症状,并且在日后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这一观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关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除此之外,在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还发现在首发精神分裂患者中,更有着不同的意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在首发患者中,不仅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自杀几率,为临床的治疗增加不少负担。基于此,为了更好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相关机制以及治疗方式,同时也为了提高临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相关依据,本文主要就国内外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主要的阐述与讨论,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发生率
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前驱症状(早期症状),所谓前驱症状(早期症状)即指的是患者在分裂症症状充分发生前所出现的抑郁症状;②急性期伴发抑郁,所谓急性期伴发抑郁即指的是患者在分裂症状充分发生后所出现的抑郁症状。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抑郁症状多为少数情况。造成该误解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精神病患者在病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较多,因此掩盖了其抑郁症状,进而认为抑郁症状多为患者精神病症通过治疗有所缓解后才有所显示。但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研究[2]中提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抑郁症状。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往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的报道中,数据不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多数为20%-80%)。在进行深入化的研究后发现,数据的差异大多数是由研究所选择的病例情况、诊断标准、研究方式等不同导致。
2.性质及特点
笔者在本次的而研究过程中,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性质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下列为笔者发现的主要性质及特点:首先,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抑郁特征多与阴性症状相似,比如:患者在患病期间对任何事物兴趣降低、日常生活中活力不足以及精神运动性迟缓以及注意力下降等。就长久以来相关学者对两者之间进行的研究结果中发现,大多数人对其中存在的关系看法不同,并且在低抑郁症状是否为精神分裂症中的独立症候群之一也具有非常大的争议。就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1981年国外学者Knights[3]提出,在精神疾病发作的急性期,抑郁症状在此时期内最为常见,因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抑郁症状同样是该疾病组成部分之一,Knights的观点发布后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并认可。随后,1998年,又有学者[4]提出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与阳性/阴性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抑郁症状同阴性症状相似)。同时期,也有相关的学者提出,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在其精神分裂症状最为严重时,其抑郁症状最明显,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抑郁症状也会有所降低,且发生率减少(这一说法主要所表示的为抑郁症状为精神分裂症病程的组成部分)。随着关于该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抑郁症状与阴性症状自家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关系,即1993年国外学者Doufus[5]通过研究提出,患者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其阴性、阳性以及抑郁症状彼此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2005年国外学者[6]通过研究后发现,在所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中,伴有阳性症状患者其冲动控制障碍较严重,阴性症状患者较轻,且社会认知较好。因此,该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整个病程的治疗期间,其抑郁症状与阴性症状,二者关系较为密切。
在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对疾病的预后上,研究学者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Siris[7]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状时,表示该患者病症呈抓紧恢复的状态以及预后恢复良好。但是,有学者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状时,则代表了预后不良。笔者在通过研究后发现,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在方式以及评价时间的不同导致。
3.发生机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发生机制同样已经成为整个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研究部分之一。就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发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病因尚不清楚,因此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同样不明确,但是,在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中,支持精神疾病多元化及异质性论点的人数更多。
笔者在经过详细的研究后发现,在关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的生物学病因及病理机制的研究上非常少。除此之外,还发现在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研究中,大多所研究学者将研究重点放于患者大脑结构功能的变化。1998年,国外有研究学者通过应用神经影像学的方式(MRI以及PET)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其大脑双侧颞叶体积较大,且侧化优势减弱。由此,提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其大脑结构功能异常,进而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除此之外,1997年有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记忆能力进行研究,该学者认为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与其记忆力存在一定的联系(即抑郁症状的程度与记忆作用存在相互关系)。
在1997年,Subotnik[8]等学者通过对7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与其亲属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深入化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家族史具有一定的关系(即存在情感障碍的家族在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上更高,并具有一定的易感性)。之后的研究中,同样提出遗传因素与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存在一定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通过之后深入化的研究表明,基因缺陷并不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唯一特征(比如:抑郁症),因此,有研究学者提出,抑郁障碍患者在病理机制上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相似的病理机制。
4.治疗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治疗方式研究均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重点之一。笔者在经过研究后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患者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上为患者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并且在其家庭以及社会上均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以提高其生存质量以及保证其人身健康是长久以来所有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部分。笔者在对过去到现在的治疗方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后发现,国外有研究学者[9]对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大约7.8万名精神科医生关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认识以及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后。其结果显示,能够正确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进行正确的识别,其概率不到整体的1/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尽管有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所产生的一系列负担、疾病等问题,但是对于最为恰当的处理方式上,多数医生均不相同。基于此,笔者就目前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的治疗方式做出了几项归纳:①不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②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③心理治疗;④电休克治疗。具体的分析如下:
4.1 不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
笔者在经过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赞成不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学者,多数认为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是否选择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其对临床疗效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并且随着患者精神症状的逐渐好转,其抑郁症状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善。国外有相关的研究报道[10]显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氯氮平合并氟西汀治疗,不能增加其疗效抗抑郁药。除此之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的治疗过程中并不仅仅只能依靠抗抑郁药物缓解,因为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于阳性、阴性以及情感症状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是,同样当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在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抑郁等症状仍然没有得到一定的缓解,此时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等。
4.2 合并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有研究学者表示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合并抗抑郁症药物治疗,其疗效更佳。抗抑郁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其主要的作用是缓解患者相应的情感症状以及阴性症状。有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抗抑郁药物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情感症状,并且在患者阴性症状的缓解上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见效快,症状改善时间短等优点。国外有关于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研究报道显示,氟哌啶醇合用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缓解,其在其血浆、红细胞氟哌啶醇的浓度检测上明显高于不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因此部分学者认为使用抗抑郁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4.3 心理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研究学者[11]提出使用心理治疗的方式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症。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该治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其社会功能,并且可以通过综合性的心理治疗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体验减轻康复治疗、工作机会,以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沮丧情绪。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2006年国外学者有关于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报告显示,使用综合性心理疗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仅仅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其临床病症的改善率有着非常显著差异。
4.4 电休克治疗
笔者在对1950年代其后的二、三十年的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后发现,并没有十足把握的证据证实ECT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的效果。笔者在经过研究后发现,电休克治疗仅仅适用于患有严重抑郁,且药物治疗无效患者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次的研究治疗过程中,笔者主要就国内外关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研究文献、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生率、性质特点、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结果发现,尽管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的研究较多,但是仍然其观点不一,缺乏统一性。
参考文献:
[1]王静,杜红兴,朱红颖等.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107-108.
[2]朱顺科,邹军辉.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4):386-387.
[3]姜可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患者采用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2):94-94,95.
[4]李欣,薛坤喜,万静等.伴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的相关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7):1019-1019,1020.
[5]张会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症状维度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4.
[6]王中磊.精神病超高危人群认知功能和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7]陈浩,苏俊杰.喹硫平与舍曲林对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J].心理医生,2016,22(12):65-66.
[8]王振前.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5):82,84.
[9]李欣,万静,吴勇等.喹硫平合并艾司西酞普兰对伴有抑郁症状的首发精神分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z1):359-360.
[10]赵有进.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2):94,96.
[11]李卫军.联合使用喹硫平和舍曲林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3):142-143.
论文作者:刘延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精神分裂症论文; 症状论文; 抑郁论文; 患者论文; 学者论文; 过程中论文; 发现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