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教学研究方法_教学理论论文

世纪之交的教学研究方法_教学理论论文

世纪之交的教学研究方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世纪之交论文,教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图法分类号:G40—03

21世纪将是人类竞争空前激烈的时期,而这场竞争的关键是教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主体部分,自然是关键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因而教学研究方法论将显得更为重要。实质上,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教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旨在寻求适应未来需要的新的教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从教学研究方法论以往的走向和当前态势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纪之交教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新趋势、新特点。

一、各种哲学思潮对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日益明显

在教学论发展史上,各种哲学流派对教学研究及教学理论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远者如赫尔巴特以唯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联结主义的教学论,杜威以经验论为指导思想、以实验法为主要途径而建立起来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近者如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以结构主义哲学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认知教学理论,巴班斯基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目前,各种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潮、特别是科学哲学对教学研究的影响对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科学哲学是探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它与教学研究方法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受到了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学者撰文呼吁并要求教学研究者要注意吸收科学哲学的有关思想,以此促进教学研究。目前,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理论,比如以库恩(Thomas Kuhn)、拉卡多斯(Imre Lakatos)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以劳丹(Lsrry Laudan)、夏普尔(Dundley Shapere)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学派;以波普尔(Karl Popper)为代表的证伪主义学派以及以费耶阿本德(Paul Varl Fegeraband)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科学哲学,以布里奇(Williams Bridgman)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科学哲学等正在影响着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它们中的许多概念和思想,比如“范式”、“规范方法”、“猜想与反驳”、“证伪”、“硬核”、“科学始于问题”、“信息域”、“多元方法”等等,已经在教学研究方法论中出现,有些还成为教学研究方法论中普遍的和重要的术语和思想。而且这种趋势还正在进一步加强。

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是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范围上来探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的,将这些概念与思想引入到教学研究中,对促进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推动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吸收这些不同哲学流派的思想的过程中,有时也可能把其中的唯心论、形而上学、错误的价值观等带入到教学研究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格外小心。另外,科学哲学所提供的方法论是较为普遍的,而每一个教学研究的目的不同。过程不同,因而在指导借鉴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二、教学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现代教学研究越来越强调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对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种更高的要求,就出现了研究的综合化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课题的综合化 教学现象本身是一复杂的统一体,过去的分门别类或单因素的研究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局限而产生的。随着各种研究的积累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综合化特点,要求在教学研究中,也必须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如关于课程改革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求课程研究人员参加,还要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学者、社会各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中小学教师等参加,不仅要从课程的角度去研究,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各门学科发展的角度、未来学的角度等探讨。再如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正以及高考改革等问题,经过过去几年的研究,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必须从多方面、多学科、多因素、多部门入手,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单一方面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从各种研究方法的特性来看,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与局限,为使教学研究更加可靠与有效,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用某一种方法进行独立的研究了,而是倾向于运用多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既可以使各种方法之间长短互补,也可以使不同方法的结果间互相校正,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在方法的多元化中,除了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以外,还有采用多变量设计、综合设计等新的趋势。前者主要是指在研究过程之中,注重探讨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比如近年来,有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教育,着重考察了教学风格、教学策略、教师思维过程及学生的原有水平、动机、态度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了教学的认知模型,从而更好地描述和解释了教学活动的内部过程。综合设计主要是指将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结结合起来,以探讨教学活动的规律。

(三)研究方式的综合化 研究方式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是指教学研究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教学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单靠一门学科成个别研究者是无法深入的。因此,以多学科的角度或运用跨学科的方式,由多个研究者共同协作、联合攻关已成为必然的新的趋势。由于不同学科或不同的人员在认识的角度、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不完全一样,采用这种综合的方式,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启迪思维,集思广益。这对深化教学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不断融合的趋势 虽然定量研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随着定性方法的兴起和完善及其在教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了定性方法对教学研究的特殊意义,要求二者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人纷纷寻求二者融合的途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的研究,将会把两种方式逐步融合起来。

(五)“范式”将成为主要的综合化方式和方法论要素“范式”较“理论”这个概念更加宽泛和实际,包括它们共同依据的理论、采用的方法、使用的语言等。由于它不单局限于研究者的方法,而且能将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使用的语言、共同的信念等综合起来,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因而深受教学研究人员的重视〔1〕。近年来,西方的许多学者纷纷探讨“范式”在教学研究中的意义、作用,并极力寻求建立有效的教学研究范式,形成了一股“范式”热。1989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刊物Phi Delta Kappa和印第安那大学共同发起召开了一次关于教育研究的范式的研讨会,许多著名的学者应邀参加,大家就范式的本质与特点、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不同范式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2〕。随后,盖奇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简称AERA)年会上作了题为“范式战和它们的将来:1989年以后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The Paradi-grm Was and Their Aftermath:A“Historical”Sketch of Research on TeachingSince1989)〔3〕的报告,旨在探讨未来教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其后,许多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从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范式将是今后教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能将某一研究群体或某一时期的研究者的理论依据、共同采用的方法、共同使用的语言以及共同认可的评价标准等综合起来,因而它较之孤立地谈论方法更为有效。

三、教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

教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是与长期以来教学研究的人为性直接有关的。以往的许多教学理论,比如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等,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是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十分有限。近十多年来,受生态学,心理学的影响,再加上定性方法的兴起,教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生态学倾向。

教学研究的生态学倾向就是要求教学研究应以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场所,以师生自然的活动为对象,强调研究真实环境中的真实活动,从而使教学研究更符合实际,研究的结果更有价值。从总体上看,教学研究的生态学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性方法的迅速发展 如前所述,定性方法的实质在于要求研究人员深入到现实的教学情景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成员,通过观察、体验,以描述教学现象并诠释其内部意义 〔4〕。它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参与式观察、行为研究法、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等,均注重真实的教学情景中的真实活动,可以说是教学研究中生态倾向的最突出表现〔5〕。

(二)注重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生态效度是外部效度的一种。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布兰切特(Clenn Hbracht)和格拉斯(GeneV.Glass)首先提出的〔6〕。主要是指一种情景或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能推广到其他情景或条件的程度〔7〕。后来,人们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教学研究领域,而不单限于实验的范畴。

生态效度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了研究情景、研究条件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和推广的重要意义。于是人们纷纷探讨影响教学研究生态学效度的因素,以提高其概括程度,扩大其推广范围。目前生态学效度已成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们评价一项教学研究的重要指标。

四、教学研究的跨文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通讯等事业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处在不同文化甚至不同的亚文化中的教学是不完全一样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也表现在教学目的、课堂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甚至不同的文化中的学生对相同知识的吸收或同化也不完全一样。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不同的研究者对相同的问题的研究、相同问题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特别是以不同文化中的教学现象为样本进行研究所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是否具有一致性,如何解释这些理论,如何融合这些理论以提高其概括性等,以上这些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适应这一现象,回答这些问题,跨文化研究便应运而生。

教学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此来解释和改进有关的教学活动〔8〕。比如中、美、日三同学者以北京、芝加哥、东京、台北等城市为样本,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小学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儿童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9〕。经过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各国小学教学各有特点,该研究还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良好的教学建议。通过这种跨文化的研究,就使我们了解了中、美、日三国小学教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了各国的优点与局限,为合理地解释、相互学习、科学地评价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0〕。

跨文化方法对教学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不仅可以检验、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教学理论,也是构建具有世界水平的教学理论的保证,因而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有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

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趋势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指导实践。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纵观中外各国的教学研究,要么将教学研究置于“象牙塔”之内,只进行理性的推论、演绎式研究,企图发现和构建超越一切条件的普遍法则和万能理论;要么抱着实用主义的观念,将教学研究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为、治疗疾病的药方。这两种做法,既不利于教学理论的发展,对教学实践也无多大意义。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目前教学的理论研究水平还不高,缺乏概括程度较好、包容性较大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已有的理论由于缺乏操作性,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使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新趋势〔11〕。

这种趋势的最典型代表是决策定向研究的广泛兴起。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教学研究都是“以结论为目标的研究”。1972年,美国创建了全国教育研究所(Nation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专门为政府的决策进行研究,并负责传播教学研究的成果和改善教学实践,从而掀起了决策定向研究的高潮〔12〕。决策定向研究注重面临的问题和决策者、教育者的需要,专门为决策人员和教学人员进行定向研究。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或者以某种理论为依据,或者在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策略和结论,以供决策人员和教学人员参考、采用。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把决策者和应用者作为研究的合作者,经常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13〕。目前,这种研究在西欧、北美已普遍兴起〔14〕。这种研究近年来在我国也逐步兴起,比如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系列课题、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发展研究、国家教委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改革研究等,均属这种研究类型。

六教学研究的计算机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操作的简便化和软件的标准化,计算机也引起了广大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的注意,出现了教育、教学研究的计算机化趋势。

目前,在教学研究中,计算机主要用于资料的储存、数据的分析、图表的绘制以及研究进程的控制和研究结果的综合等。在教学研究中,由于计算机不仅能提高研究的精确性和速度,还能使许多在一般情况下无法进行的研究得以进行,并能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等,因而受到了教学研究者的重视。人们纷纷编制不同的标准软件,如课堂观察记录软件、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测验以及各统计分析软件等,更好地方便了研究者,从而使教学研究计算机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当然,计算机也可能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而且在应用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目前许多研究者正研究解决这问题,从而为在教学研究中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打下了基础。

以上只是就世纪之交教学研究方法的几个重要趋势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除此之外,当前在教学研究中还有一些趋势和特点,比如注重利用心理学的成果来研究教学问题,注重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注重微观研究与客观研究相结合,注重对研究方法论进行反思与构建等等。

当前我国教学论正面临着跨世纪的挑战。对教学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研究方法论应当引起我国教学论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应掌握教学研究的新特点,了解教学研究方法论的未来趋势,以适应教学研究的需要,促进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注释:

〔1〕早在1963年,美国著名教学研究专家盖奇(N.L.Gage)就发表文章论述范式的概念及其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参见N.L.Gatage:Hard Gain inthe Soft Science:A Caseof Padagoge,1986.

〔2〕E.G.Guba(Ed):The Paradigm Dialog,CA:Sage,1990.Foreword.

〔3〕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年10月号上。

〔4〕王嘉毅《定性研究及其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5〕N.K.Denzin & Y.S.Lincoln(Eds.)Handbook of Qualtative Research ,CA:Sage ,Foreword,1994.

〔6〕〔7〕G.H.Bracht&G.V.Glass: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Experiment,American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5(1968)437-474.

〔8〕〔10〕B.Gordon:Cultural Comparisons of School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August-September,1987.

〔9〕H.W.Stevenson:Learning from Asian Schools.Scientific American,December,1992.

〔11〕R.J.Shavelson: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oPolicyandPractice:constructing,challenging,changing cognition.Educational Researcher,Octomber,1988.

〔12〕S.拉塞克服& G.维迪努著,卫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1992年版,第258页。

〔13〕〔14〕T.Husen: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Educational Researcher,February,1984

标签:;  ;  

世纪之交的教学研究方法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