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261400
摘要:目的:分析并观察重症脑出血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84例进行随机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各42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X?=6.59,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次为(11.38±2.48)d、(21.58±3.21)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47±4.1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各项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13.50,12.75,13.58;P<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X?=8.65,P<0.05)。结论:临床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从而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也能更好满足患者需求,对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很有帮助。
关键词:重症脑出血;优质护理;临床效果
脑出血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脑实质中的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属于高血压病的常见伴发疾病。[1]根据临床经验调查发现,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且该病具有发病迅速、致死致残率高、预后不佳等临床特征[2],对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中老年人群中红出现脑出血的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3],如何对此类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已经成为临床上的重点研究问题[4]。鉴于此,为了更好解决有关问题,本文通过随机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于重症脑出血的具体效果和临床应用可行性,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具体内容整理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84例进行随机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等检测后诊断为重症脑出血,无误诊病例。同时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相关研究的患者,合并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5]。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0.34±2.18)岁,出血部位:大脑半球27例,小脑9例,脑干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3例、19例,患者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1.38±3.94)岁,出血部位:大脑半球29例,小脑8例,脑干5例。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基本资料予以分析,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高。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人员知晓,且入选者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6]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检测、口头健康知识宣教、遵医嘱给药等。观察组则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第一,强化常规护理,包括及早对患者头部进行降温处理,减少血肿以利于神经功能康复;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清除口内呕吐物、分泌物等,若发现患者存在小便失禁,则需做好导尿管留置,若发现患者存在呼吸不畅问题,可酌情予以气管插管,必要时可予以气管切开。第二,加强饮食管理与营养干预,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饮食控制,指导患者尽量进食低脂类软质食物和蔬果类,以维持营养均衡,若患者的昏迷时间超过3天,且并不存在胃出血趋势或呕吐症状,则可邀请营养师制备营养液进行鼻饲,以维持病患所需营养充足。第三,加强并发症护理,维持病患皮肤干燥、清洁,每天更换床单,并每隔2h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以预防压疮,在协助翻身、移动患者时需确保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擦伤而导致出血,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对长期受压部位予以按摩、推拿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压疮发生风险;维持患者平卧体位,头偏向一侧,同时及时对口腔、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加以清除,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对患者颈部气管予以适当刺激,诱发咳嗽以促进排痰,便于气管深处的分泌物排出,避免呼吸道感染,若患者已经予以气管切开,则要求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措施,确保无菌原则的全程落实,杜绝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对于部分患者有偏瘫症状者,应注意鼓励患者进行被动肢体康复锻炼,定期进行偏瘫侧肢体活动,避免由于长期保持动作不变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第四,在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及其家属予以系统性、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包括脑出血的病理诱因、饮食、护理以及健康锻炼等相关知识,在出院时需注意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出院后的复诊注意事项,详细解释不同药物的用法用量,并指出饮食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便便于患者的病情康复。
1.3 观察指标[7]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缺损越严重。同时参照相关文献进行疗效判定,若神经缺损评分较干预前下降50%以上、CT等影像学检查后显示出血灶基本消失为显效;若神经缺损评分较干预前下降30%-50%、CT影像学检查后发现出血灶有明显吸收,即可判定为有效;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干预前下降幅度下降30%以下,经CT影像学检查后显示出血灶无明显吸收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同时统计两组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自制满意度量表(百分制),在患者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
经以上护理以及对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意义显著(P<0.05),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重症脑出血属于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致死致残率高,预后普遍不佳,这就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8],如何对此类患者予以护理干预,确保患者预后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临床上的研究重点。[9]优质护理干预属于一项较为新型的护理理念,要求医护人员始终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根据患者实际需求提供护理服务,以便为其提供最为舒适、优质的护理服务[10],为患者的病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基础护理的加强能帮助护理人员及早发现异常,饮食干预能在不影响患者康复的情况下确保患者摄入营养均衡充足,并发症护理能根据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并发症风险,而健康教育则有利于提升患者对自身病情认知,利于康复。[11]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比试验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各项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古里那尔?阿比提等人[12]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证实了优质护理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同时也能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优质护理[13]要求始终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更能满足患者实际需求,对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大有裨益,具备于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珍玉,佟浩宇,刘国华等.优质护理服务对重症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效果与评价[J].河北医药,2014,42(4):618-619.
[2]韩国利,张淑娟,赵国凤等.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98-99.
[3]许湛珠,王彩云,阮华娟等.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4):605-606.
[4]任添华,杨铁成,李建国等.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性对其预后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773-777.
[5]古里那尔?阿比提,张晓莉,夏迪亚?雪来提等.重症脑出血患者微创锥颅术后两种肠内营养护理方式的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31(7):228-228,229.
[6]姜玉萍,何仙纪.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优质护理效果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3(4):81-82.
[7]周兴美.优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5,13(7):104-105.
[8]万丽颜.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6,14(12):264-265.
[9]张玉婷.重症脑出血的临床急救及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1):126-127.
[10]徐宇静.研究优质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22):290-291.
[11]刘秀丽.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6,14(1):273-273.
[12]莫秀清,甘宝三,黎洪芳.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科 ,2015,10(6):910-912.
[13]谢钻玲,伍玉媚,梁淑华.脑出血术后患者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5,36(17):3975-3976.
论文作者:季玉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重症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