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2~183/31”讲话,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_两岸关系论文

研究“12~183/31”讲话,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_两岸关系论文

学习“12#183;31”讲话,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向深层次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深层次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0)01-0054-03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军事安全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党的政策主张。胡总书记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在继承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基础上,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做好对台工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进展

一年多来,在胡锦涛总书记“12·31”讲话精神指引下,我党审时度势,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

一是两岸高层良性互动初步形成,政治共识与互信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2009年以来,两岸高层频繁善意互动,达成很多默契。胡总书记“12·31”讲话发表不久,2009年1月6日,马英九即对“讲话”作出正面回应。7月26日,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胡总书记致电祝贺,马英九当日回电表示感谢。8月底和10月份,台湾发生邀请达赖访台和利用高雄电影节放映热比娅电影事件,在大陆方面强烈反对下,台湾当局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高层政要不会见达赖,并拒绝邀请热比娅入台,使负面影响有所降低。继陈云林会长赴台访问后,黄孟复、许嘉璐、彭佩云等多位大陆人大、政协现任和原领导人成功访台,多名省部级领导陆续入岛,拉高了两岸高层交往的层级。“两岸一甲子”研讨会2009年11月在台北举行,两岸共百余名重量级专家学者就政治、军事、经济、涉外等领域敏感问题进行广泛研讨,被海外媒体称为“二轨对话”,在两岸及海外产生重要影响。大陆退役将领实现入岛访问,进一步拓宽了两岸人员交往的领域。两岸人员交流层级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拓宽,表明两岸愿意就各种事务加强沟通,在相互理解、相互默契、相互协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

二是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成果丰硕,两岸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发展。海协、海基“两会”成为两岸协商谈判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平台,达成多项重要成果。“陈江会”成功举办四次,“两会”形成每年两次轮流在两岸举行会谈的机制,并先后签署《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等多项协议,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为两岸开启了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同时,两岸继续推出开放政策,巩固和扩大和平发展成果。大陆方面,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月16日交通运输部发布9项进一步促进两岸海上直航的政策措施;5月17日王毅主任在海峡论坛上再度宣布8项惠台新政策;5月份协助台湾参与国际卫生组织大会受到充分肯定。台湾方面,陆续推出一些新开放政策措施,包括放宽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限制;放宽对持有台湾居留证的大陆籍人士向台湾境内银行办理新台币及外币融资的限制;放宽对两岸合作拍摄电视片的限制;放宽大陆新闻媒体赴台采访限制;拟承认大陆部分重点大学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等。2009年11月16日,两岸又签署了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岸金融监管机构将据此建立监管合作机制,为进一步深化两岸金融业交流与合作创造了积极条件,预示着两岸金融合作将进入实质阶段。

三是两岸交流交往、经贸合作快速推进,两岸关系日益紧密。在台海局势趋于缓和、两岸善意互信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两岸之间的各项交流、人员往来、经贸合作呈现出新的气象和面貌。1)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据台“陆委会”统计,自2008年7月4日大陆观光客首发团赴台,迄2009年10月底为止,共计20989团、513229人赴台观光。依大陆观光客赴台平均每人每日消费金额295美元(约新台币9735元)、平均停留7天6夜估算,已为台湾观光相关产业带来超过10.5亿美元(约合新台币349亿元)的外汇收益与商机,有关方面预测将拉动台湾GDP增长1~2个百分点。“陆委会”统计,自2008年7月4日至2009年11月15日,两岸直航共运输294万人次往返两岸,以桃园到上海为例,经第三地转机须6至7小时,两岸直航后只需84分钟,极大地提升了两岸来往交通便利性,大幅减少两岸之间运输时间及成本。2)交流领域不断拓展。两岸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新闻、广播影视、图书出版、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以及工会、青年、妇女、宗教、少数民族等界别的交往继续扩大,联系更加密切,交流更加频繁,合作不断增多。两岸文化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两岸城市间的文化互访活动逐步扩大并制度化,越来越多的两岸文化团体、机构共同创作、联手打造艺术精品。3)同胞感情更加融洽。2009年8月8日岛内发生水灾后,大陆各界踊跃捐款50亿新台币,马英九在“八八水灾追悼会”上称赞,这是所有外来捐助中最大的一笔,占外来捐款总额的90%。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在赈灾中得到充分体现。4)经贸合作继续发展。虽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但两岸贸易和台商对大陆投资仍有所发展。2009年1~10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836.4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160.1亿美元,自台湾进口676.3亿美元。大陆呼吁两岸携手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通过各种形式与台湾方面探讨合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纾缓大陆台商困难的政策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在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一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胡总书记“12·31”讲话高瞻远瞩,务实灵活,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一是马英九和国民党对岛内政局的掌控能力受到岛内质疑,未来施政面临很大考验。一年多来,马英九当局“拼经济”成效不佳,岛内经济持续低迷,通货膨胀严重,股市严重下跌,失业率屡创新高;应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政策反复多变、宣导不力,施政失误连连;“八八水灾”等事件暴露了政治敏感性不够、官员推诿、应变机制运转不畅等问题;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不够成熟,应对绿营干扰牵制办法不多,面对绿营抵制“ECFA”、炒作“美国牛肉进口”等招数被动应付;对绿营一再把马英九发展两岸关系与出卖台湾“主权”“尊严”挂钩没有有效对策。一些蓝营民众对马英九施政不当、一再向绿营妥协、在发展两岸关系上瞻前顾后怨气深重。一些中间选民对马英九深感失望,选择用选票惩罚马英九和国民党。“三合一”选举挫败使马政治威信下降,施政面临新的困境,制定各项政策将更加小心谨慎,在发展两岸关系上可能更加顾虑重重。

二是民进党士气有所提升,干扰马英九施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民进党“三合一”选举小胜,终止了其上次县市长选举及“立委”“总统”选举三连败的局面,士气大振,气焰嚣张。未来将继续执行全力“打马”、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离扁而不弃扁”的路线策略,利用一切机会攻击、干扰国民党施政;以经济差为由抨击当局施政无能、振兴经济无方,挑拨民众与当局的关系;反对当局发展两岸关系,反对两岸签署“ECFA”,指责当局的大陆政策是“亲中路线”、“出卖台湾主权”,干扰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氛围。从目前情况看,民进党难以对其政策路线进行调整,不可能放弃“台独”主张,仍有相当实力和能量掣肘国民党施政、干扰两岸关系发展,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破坏力量。

三是岛内固有的蓝绿矛盾依然尖锐,民众统“独”立场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一年来,两岸关系的迅速改善和大陆采取的一系列惠台措施,对岛内民意产生了一定影响,多数民众对大陆敌意降低,好感增加,乐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项民调显示,岛内民众看好两岸关系发展,对未来两岸发展持乐观看法的民众远高于悲观的比例;对大陆的敌意也在逐渐降低,认为两岸关系友好的比例上升过半,认为两岸仍处敌对状态的降为百分之十几。但在长期的“反共”“仇共”教育和李登辉、陈水扁20年的“台独”宣传影响下,岛内仍有相当一部分民众不能客观看待大陆,存有很深的误解和“恐共惧统”心理,岛内主张“台独”的声音并未明显消减,主张统一的比例也没有明显上升,民众统“独”立场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从“三合一”选举结果看,岛内民众省籍情结犹在,占主体的本省籍选民对国民党和“外省人总统”马英九隔阂仍深,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有抵触。

四是美日对两岸关系发展疑虑加深,“以台制华”战略不会改变。美国不会放弃“以台制华”策略,仍将力图长期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局面,并利用马英九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和亲美立场,加大插手台湾问题的力度。美虽对两岸发展经济关系乐观其成,但对两岸进行政治互动保持高度警惕,严密防范两岸关系发展超出其所能接受的范围。未来美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牵制两岸关系发展。日本将追随美国采取配合政策和行动。最近,日本政府纵容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访日,充分显示其希望利用对台湾的传统影响,深化日台实质关系,与美同步插手台湾问题。

三、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推动两岸关系向深层次发展

胡总书记“12·31”讲话,着眼两岸关系现阶段的时代特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统一规划了蓝图,其中既有短期目标,也有中长期规划,涵盖了对台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两岸关系发展的所有重大问题,也呼应了台湾方面在“九二共识”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提之下的合理诉求。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寻找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智慧和答案。

总的思路: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步骤,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及两岸协商进程的节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一是不断强化“两会”协商谈判机制。以经济议题为牵引,继续推进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基础。同时就有利于扩大两岸同胞交往、有利于维护两岸同胞权益的其他议题进行商谈,逐步向敏感议题过渡。

二是适时启动两岸政治协商谈判。用胡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16字方针”来处理两岸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三是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通过经济大合作厚植两岸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进一步加大吸引台湾企业投资的政策力度,帮助大陆台资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加快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尽快与台协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四是大力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主线,不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着力塑造、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重塑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共编历史教科书等,深化两岸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扩大两岸体育、卫生、科技、图书、影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五是加速推动两岸融合和社会一体化进程。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推动两岸各界大交流,通过两岸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界的交流交往,以及两岸县市、乡镇、大中小学、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宗教界、宗亲组织、同乡会等的对口交流,加速推动两岸融合和社会一体化步伐。

六是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涉台“外交”问题。对内战遗留的政治定位问题、台湾民众关心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可运用新的思维寻找解决之道。如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是否可采取“补偿原则”,在“建交国”问题上维持现状、双方休兵,同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用与台湾身份相适应的名义、方式加入部分国际性组织,使台湾民众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尊严。台湾“国际活动空间”等问题的解决,要与两岸最终统一的政治谈判进程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的框架应当指向统一,而不仅仅是与和平联在一起。

七是循序渐进推动两岸就军事问题的接触交流。适时与台当局授权机构和人员,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收稿日期]2009-12-31

标签:;  ;  ;  ;  ;  

研究“12~183/31”讲话,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_两岸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