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理论”的结构——肯尼思#183;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华尔兹论文,主义理论论文,现实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以结构作为国际政治体系层次独立变量 ,并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首次将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结构”同单元层次的“过程 ”和“属性”明确分开,由此而构建起一种完整的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构架。由于对国 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考察在华尔兹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据此 将华尔兹的理论看成一种纯粹的“结构决定主义理论”,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恰恰歪曲了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质。华尔兹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国际政治的 系统理论,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其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提供了一种 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注:关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性质及其与经典现 实主义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参见:Kenneth Waltz,“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0),44,pp.21-37.)由 于华尔兹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全面分析 并阐述这一理论的内涵及实质,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现状及发 展方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结构理论”与层次分析
一般来说,任何理解国际体系中的行为或现象的尝试都会遇到所谓层次分析问题,因 为这一问题定义了国际体系的不同分层,而这里的每一分层实际上都代表了某些特定的 解释来源(自变量)所处的位置;所谓层次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研究者如何辨别和处理那 些不同的解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位置的问题,而不同的分析层次则代表那些不同的解 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的位置。(注: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J],《欧 洲》2001年第6期。)一般来说,层次分析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 对国际体系中的层次划分往往有不同答案,而实际上,层次分析乃是一种国际政治研究 方法。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首先将层次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专门加以提出并且 讨论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国际政治学家戴维·辛格。(注:Martin Hollis & Steve Smith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 Relations(London:Claren Press,1990),p.98.)而真正对层次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 ,则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而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实际也正 是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问题”发展而来的。(注:Barry Buzan,Charles
Jones,Richard Little,The Logic of Anarch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22.)
1959年,华尔兹正是遵循层次分析的思维逻辑构建出其有关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 三个意象理论”,即第一意象试图通过考察人性,第二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家的内部构 成,第三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特性来解释国际事件。华尔兹得出的结论 是,若要获得对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正确认识,研究者不仅要注意到三种意象的作用 ,更要将第三意象看作其他两种意象作用的背景:“第三意象说明了世界政治的体系基 础,但没有第一和第二意象,我们就不能了解决定政策的诸种力量;第一和第二意象说 明了世界政治的诸种力量,但没有第三意象,我们就不能估计这些力量的重要性或预测 其结果。”(注:Kenneth Waltz,Man,the State and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p.238.)从本质上说,华尔兹提出的这三个意象(即人性、国 内结构、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特性)实际上代表了对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三种不同的解 释来源(自变量)。1979年,华尔兹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正是以这一结论为起点 ,以结构作为体系层次的独立变量,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从而将结构同单元层次变量 明确地区分开,并详细考察了国际政治结构(第三意象)的重要作用。华尔兹在书中强调 :“若是声称在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或构建一种系统理论,研究者必须将体系层次和单元 层次明确地区分开;如果不能划清或保持结构和属性及过程间的区别,就不能分清不同 的原因,也不能分清原因和结果。”(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1979),p.78.)从理论上讲,华尔兹对结构的定义在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定义确立了结构作为体系层次独 立变量的合法地位,从而使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成为可能。
对于华尔兹来说,由于任何一种体系必然包含“一种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单元”,因而 任何一种体系原则上都包括两个层次,即体系炽次和单元层次,前者指“体系构成单元 的排列及这种排列依据的原则”,后者指“体系构成单元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按照这一标准,华尔兹将国际政治理论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前者 指那些将原因设想为集中于单元层次的国际政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现实是由 单元的属性及互动决定的;后者指那些将原因设想为同样也处于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理 论,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现实不仅受单元层次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单元排列方式的影 响。(注:Ibid.,pp.18,40,80.)对于华尔兹而言,由于简化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了解 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互动来理解整体的理论,因而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假设在国家 的行为目标和行为结果间不存在任何其他因果关系,然而,国家的行为动机很少同行为 结果相一致这一事实明确表明,国际政治现实不仅会受到单元的属性及互动的影响,而 且也受到体系层次变量的影响,因而简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做出充分的解 释,而只有系统理论才能使我们认清塑造国际政治现实的诸种力量。(注:Ibid.,pp.67 -68.)从理论上说,正因为体系层次变量和单元层次变量都会对国际政治现实产生影响 ,因而华尔兹认为研究者在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时面临的任务不仅是将它们明确 区分开,而且要考察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而这就意味着,一种国际政治 系统理论必须同时包括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独立变量。(注:Barry Buzan,“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considered”in Ken Booth & Steve Smith(ed.),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London:Polity
Press,1995).p.211.)正因为如此,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实际上应该是包含 了三个主要的自变量,即体系层次的“结构”和单元层次的“过程”及“属性”。
二、结构、过程、属性
“结构、过程、属性”是华尔兹理论包含的三个主要自变量,这三个自变量实际上也 就是华尔兹揭示的塑造国际政治现实的三种主要力量,任何对华尔兹理论的系统研究都 必须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考察这三个自变量的涵义及相互关系上。
华尔兹理论中的“结构”概念主要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上,即那些以不同方式排 列在一起的单元,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并且在相互作用中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正因为体 系的结构性问题是有关体系构成单元排列的问题,因而华尔兹认为结构的定义应省略一 切单元层次的特点,即“一种结构不能通过列举体系的实体性特征来界定,而应根据体 系构成单元的排列及这种排列依据的原则来界定。”有鉴于此,华尔兹认为结构应当从 三方面加以界定:首先,结构应根据体系构成单元的排列原则来界定,而这种排列原则 只有两种,即等级制原则和无政府原则;其次,结构应根据体系构成单元功能上的差异 来界定;最后,结构应根据体系构成单元间的权势分布状况来界定。(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79,81,101.)值得注意的是,华尔兹对 体系的两种组织原则(即等级制原则和无政府原则)的区分完全以是否拥有对武力使用进 行有效控制的公共权威作为衡量标准,即等级制体系中存在对武力使用进行有效控制的 公共权威,无政府体系中没有对武力使用进行有效控制的公共权威;而这点实际上意味 着:等级制体系中的单元间本质上是一种权威关系,无政府体系中的单元间本质上是一 种实力关系。(注:Helen Milner,“The Assumption of Anarchy in IR Theor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5),17,p.76.)华尔兹对两种体系组织原则的这 一区分可以说根本上决定了华尔兹对国际政治结构的定义方式:由于等级制体系中的单 元不必为生存而担心,因而它们之间可以发展出密切的劳动分工,并产生功能上的差异 ;由于无政府体系中的单元需要为生存而担心,因而它们之间分工合作的程度很低,而 这就必然导致它们在功能上的相似或相同。正因为如此,华尔兹界定的国际政治结构仅 仅包括两个构成要素,即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际行为主体间的权势分布状况。(注:Alexander Wendt,“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2),46,p.399.)
一般来说,华尔兹的理论虽然是赋予了国际政治结构以鲜明的实体性特征,但他界定 的国际政治结构本质上并非一种独立的行为体,而是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产生影响作 用的一系列约束性的环境;对这种国际政治结构的最为恰当的类比,是英国古典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曾用来形容经济市场对经济单元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而这种国际 政治结构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性的方式来实现的, 即单元的“社会化过程”和“相互间竞争”。(注:Martin Griffiths,Realism,Id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London:Routledge,1992),p.82.)值得注意的 是,华尔兹虽然将“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际行为主体间权势分布状况”统称为国际 政治结构,然而在华尔兹界定的国际政治结构两条构成要素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首先 ,由于华尔兹认为无政府原则和等级制原则将分别导致单元功能的同一性或差异性,因 而在华尔兹界定的结构的前两条构成要素间(即体系组织原则和单元功能规定)存在着密 切的逻辑联系,但这种联系并没有延伸到结构的第三条构成要素(即单元之间的权势分 布状况);其次,对于华尔兹来说,由于无论怎样单元也无法将无政府国际体系转变为 等级制国际体系,因而国际无政府状态本质上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而国际权势分布状况 则是随单元之间的相对实力消长而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也正是华尔兹理论包含的惟一 一种结构性变化。正因为如此,华尔兹定义的国际政治结构实际上应该包含了两个变量 ,这就是体系的“深层性结构”(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分布性结构”(国际权势分布状 况)。(注:Barry Buzan,Charles Jones,Richard Little,op.cit.,pp.51-54.)
由于华尔兹认为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明 确地区分开,因而华尔兹将精力主要是放在对国际政治结构及效应的定义和考察上。华 尔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首先,国际政治结构是解释国际政治本质的延续性和重复性 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结构保持不变,它就会产生过程和行动上的相似性;其次, 国际政治结构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因素,因为以往的研究者将精力只局限于单元层次, 而没有认识到系统性的原因在发挥作用。(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175.)尽管如此,华尔兹在讨论简化理论时,还是对单元层 次变量做出了明确界定。对于华尔兹来说,简化理论是一种力图通过理解“整体各部分 的内部性质及它们间的互动”来理解整体的理论,按照这一标准,华尔兹界定的单元层 次变量应该包括“单元的内部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属性” 和“过程”。(注:Ibid.,pp.18,79.)在理论上,“过程”指国际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互动方式(尤其是那些经久不衰和反复出现的互动方式)历来是 影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属性”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内部性质,这种内部性质 ,尤其是它们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实力,同样也必然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 ,华尔兹虽然对单元层次变量的性质和作用很少提及,然而在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中 ,体系层次变量同单元层次变量的作用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华尔兹对国际政治结构 效应的考察也正是建立在一种对“过程”和“属性”的假设之上的。(注:亚历山大·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三、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
体系层次变量和单元层次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有关华尔兹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而 针对这一问题的答案直接地关系到我们对华尔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华尔兹的理论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对国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定义和考察上,因而 许多研究者往往将这一理论看成一种纯粹的“结构决定主义理论”,这种看法实际上恰 恰歪曲了华尔兹理论的实质。华尔兹的理论实际是一种关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政治的系 统理论,这一理论在强调结构作用的同时并没有排斥单元层次变量的作用,华尔兹同样 也意识到结构只能产生部分解释。1959年,华尔兹在讨论三种意象关系时就指出:“所 有三种意象完全是一个整体。个人、国家和国家体系在努力理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如 此重要,以致任何一个分析家无论怎样重视一种意象,也很少忽视其他两种意象。而且 过分强调一种意象的作用可能歪曲人们对其他两种意象的解释。”(注:Kenneth Waltz ,Man,the State and War,p.160.)1979年,华尔兹在谈到结构作用时指出:“体系层次 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各单元千差万别,但行为却相似,而且行为结果发生在预期的范围内 。相反,单元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为什么同一个体系中地位相似的不同单元,其行为却大 相径庭。”因此“认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本身就能说明国家会采取什么样对策的想法, 正是同简化理论的错误相对应的一种错误。”(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72.)1986年,华尔兹再次强调:结构对单元只产生“影响 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为“结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行为和结果,这不仅是由 于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是由于结构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 塑造和推动同样可能被单元成功地加以抵制。”因为结构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约束 力在某种程度上能通过合理地运用实力、技巧和决心加以克服,从而实现某些看上去似 乎是难以达到的目标。(注:Kenneth Waltz,“Reflections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 Robert Keohane(ed.),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pp.328,343.)
对于华尔兹来说,由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是体系层次的两种结构(即 深层性结构和分布性结构)和单元层次的各种因素(即过程和属性)共同促成的,因而在 任何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中单元层次因素的作用都应该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体系层 次因素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单元面临的各种压力,但没有对单元层次因素的认识,我们就 无法认识到单元对压力做出的反应;(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72.)其次,由于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对国际 政治现实都会产生影响,因而研究者在解释国际政治现实时必须兼顾两种因素的作用; (注:Kenneth Waltz,“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p.34.)最后,由 于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在因果关系中的份量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具体 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对单元层次因素的认识将提高一种理论的解释和预测的精确程 度。(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49.)从理论上讲,华 尔兹之所以将注意力放在对国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定义和考察上,并不是因为他认为 单元层次的因素不够重要,而是因为以往的学者普遍都忽略了国际政治结构的重要作用 ,因而他相信这样做不仅是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对以往的错误 可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注:Kenneth Waltz,“Reflections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327,331.)从总体上看,华尔兹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其 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现实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告诉我们国际政治现实 是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然而,在这一框架中这两个层次的因素还未 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而是分别起影响作用的两种力量,它们在因果关系中的份量比也只 有在具体研究中才能确定,正是因为如此,华尔兹在考察国际政治结构的效应时必须将 单元的属性设定为常量。(注:Alexander Wendt,“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R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7),41,p.338.)
一般来说,华尔兹理论的“决定论倾向”并不是表现为排斥单元层次因素的作用,而 是在于它认为无论单元发生什么变化,它们都不可能超越无政府状态的制约性影响,有 鉴于此,华尔兹的理论实际上应该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决定论”,而这点也正是造成了 华尔兹的理论不断地遭受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注:Andrew Linklater,“Neore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in Ken Booth & Steve Smith(ed.),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London:Polity Press,1995),pp.256-258.)从本质上说,华 尔兹理论的这一特点不应该构成为一条根本性缺憾,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国际政治理 论能够构建出一条使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摆脱其影响的途径,即使目前流行的两种专门 为超越无政府状态的逻辑而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即制度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没 能做到这一点。(注:关于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相对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的缺陷,参见:Joseph Grieco,“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pp.485-508.Dale Copeland,“The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to Structural Real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0 ),25,pp.187-211.)从理论上讲,正因为华尔兹的理论以精湛的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诠 释了国际无政府状态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影响作用,所以才会有这一理论在现代国 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这一理论向所有的国际关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难以 应付的挑战,即人类究竟能否以及怎样才能超越国际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的竞争性逻辑 。
四、“无政府状态”的解释力问题
从本质上说,华尔兹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通过考察国际政治无政府特性来解释国际事 件,因为国际政治无政府特性揭示了为什么单元层次因素虽不断发生重大变化,但千百 年来国际政治本质却仍然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华尔兹的理论才摒弃 了人性本恶的前提,转而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立论基点,从而异常明确地分辨出国际政 治中那作用巨大且较为持久的结构性因素。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华尔兹在阐述国际无 政府状态的性质和作用时,完全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作用绝对化,而这就导致了 华尔兹的理论在演绎逻辑上存在过分简单化的倾向,因为国际无政府状态虽然是国际政 治的一大本质特征,但不是惟一重要特征,如果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及作用绝对化 ,实际上等于夸大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华尔兹来说,一种国际政治理论之所以必须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根本出发点,是 由于“按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原则划定的结构,能帮助我们解释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的 许多重要方面。”这就是假设的有用性,而这种有用性主要是取决于以此为基础构建出 的理论能否产生足够的解释力;值得注意的是,华尔兹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作用的考察 完全建立在单元偏好是外生给定的基础上,即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单元是一种利己的 行为体,它们的主要行为动机是生存(生存指各单元保持其作为一种主权实体所具备的 各项根本属性)。(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116.亚 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28页。)然而,即使在单元偏好是外生给 定的情况下,国际无政府状态同样也难以对国际政治现实产生足够的解释力。一般来说 ,国际无政府状态实际有两重含义:首先,国际无政府状态指一种缺乏公共政府的自然 状态;其次,国际无政府状态指一种依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这两重涵义间的区别在 于:如果国际无政府状态仅仅指一种缺乏公共政府的自然状态,那么就不涉及生活在这 一状态中的单元以什么作为保障生存的根本手段;然而,如果国际无政府状态是一种依 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那么就表明生活在这一状态中的单元用以保障其生存的根本手 段是武力。(注:Jack Donnelly,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54.)正因为国际无政府状态具有双重含义,因 而我们对国际无政府状态这一理论假设有用性的考察,必须也集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 两重含义是否都能产生华尔兹预期的那种解释力这一问题上,而这点对理解和把握华尔 兹理论的应用范围特别重要。
在理论上,如果将国际无政府状态定义为一种缺乏公共政府的自然状态,那么以这一 定义为基础而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必然在各相关领域中具有高度的“可替换性”,即这 种理论适用于那些内容虽然不同,但同样是缺乏一个中央统治权威的各相关领域中(如 安全领域和经济领域等)。然而,这一定义的问题是:一个缺乏公共政府的自然状态不 一定使那些利己的、以生存为动机的单元以一种最终将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来行事,因 为这样一种状态不一定会危及单元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各单元是否以一种最终将导 致均势形成的方式来行事取决于其他相关的环境因素(如生存手段和竞争性质等)。(注 :Robert Powell,“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4),48,p.336.)另一方面,如果将国际无政府状态定义为是一种依赖 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那么生活在这一状态中的单元必然以一种将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 来行事,因为在这样一种状态中,由于各单元实力上的巨大差异,因而它们如果不以一 种将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来行事,那么它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然而,这一定义的 问题是:在一个依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中,如果各单元维护其生存的最终手段是武力 ,那么以这一定义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就失去了那种在相关领域中的高度“可替 换性”,即这种理论仅仅适用于那些必须以武力作为生存手段的领域,而不适用于那些 结构虽然相同,但基本不涉及武力使用的其他领域。(注:Robert Powell,“Guns,Butter and Anarch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3),87,p.123.)实际 上,华尔兹理论中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之所以会产生单一的行为逻辑,其根本原因在于其 有特定含义,即国际无政府状态是一种必须依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在无政府秩序 中,自助原则是单元行动的必然准则。”(注: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p.102,111.)
华尔兹界定的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特定含义实际上是限制了华尔兹理论的适用范围,这 就对华尔兹做出的关于其理论在内容不同但结构相似的相关领域中有普遍适用性的声明 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对那些力图依据华尔兹的理论来解释和预测冷战后国际关系发展 趋势的学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塞缪尔·亨廷顿就认为:由于国家在经济领域和 安全领域中的竞争本质上是一样的,因而冷战后各国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必须以确保在 经济领域中的相对优势地位为基本目标;然而,罗伯特·杰维斯却认为:由于国家在经 济领域和安全领域中的竞争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各国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不必以 确保相对优势地位为目标。(注:Samuel Huntington,“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3),17,pp.68-83.Robert Jervis,“International Primacy”,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3),17,pp.52-67.)实际上,这 两位学者之所以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是由于他们对华尔兹理论的适用范围有着不同 的理解,而这点恰恰导致了他们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建议。事实上,正因为华尔兹 界定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有特定的涵义,因此任何对华尔兹理论的运用都必须注意:华尔 兹的理论是一种有严格适用范围的理论,而不是他本人预言的那样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理论。
五、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价值
华尔兹理论的一大突出特点是强调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间必定会存在普遍的相 互猜疑和相互恐惧,对于华尔兹来说,这种国家间普遍存在的“霍布斯式的疑惧”连同 由此而来的“安全两难”局面,不仅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常见格局,而且是造成主权国 家间紧张、冲突和对抗的一大生成机理。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理论在新的形势下的价值 和意义取决于它赖以构建的前提条件是否能继续存在,有鉴于此,华尔兹的理论在当今 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国际政治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本质是否已经或正在因那种以 高度的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全球社会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改变。
总的来看,相互依赖的确是我们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无论广度上还是深度上,过 去没有哪一个时代像我们时代这样处于一种高度的相互依赖中。在那些自由主义学者的 眼中,当今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经使世界政治本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那种由高度发达的相互依赖导致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已经或正在将人类统一起来,并已经 或正在取代那些历来分裂人类的各种因素,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人类的冲突和战争。
从理论上说,当代自由主义学者预见的真正的全球社会的出现意味着华尔兹的理论在 当今世界已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华尔兹理论成立的基本前提是千百年来国际政治本质没 有发生根本改变,因而一种真正的全球社会的出现已超出了华尔兹理论的研究范围。然 而,不幸的是,当代自由主义学者眼中的全球社会仅仅意味着现代世界高度发达的相互 依赖已经或正在使人类的价值观及其对共同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具有相似性,然而,价值 观和认识上的相似性并不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利益的保证,更不是一种让私利服从于整体 利益的保证,相反,当今世界的相互依赖虽然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这种相互依赖同样 是极不对称的,而这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也是造成国际权势竞争的一大主要根源。(注 :Robert Keohane &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Boston:Little Brown, 1977),p.23.)从历史上看,现代的“统一世界”曾经是西方人竭力创造的一种神话,这 一神话的目的就是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世界上许多不顺从的多样性的文 化,这一神话在20世纪曾一度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以及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而打 破。然而,伴随着苏联的瓦解以及苏式共产主义在 全球范围的失败,这一沉寂已久的自 由主义神话重新开始复活,并且呈现出逼人的上升 势头,但这一神话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并没有多少实现的可能,因为当代世界在物质上和 文化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长的同 时,同样也存在着一种日趋明显的分裂化趋势。( 注:Paul Kennedy,Preparing for th 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Random House,1993),pp.131-133.)
事实上,全球的政治分裂在冷战后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在国家层次上 ,冷战结束前的世界大致由150多个独立国家组成,然而,伴随着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瓦 解,主权国家的数目大大增加了,更为重要的是,发源于17世纪欧洲的现代民族主义思 潮,目前已经或正在成为许多地方占统治地位的信仰,而伴随这一思潮而来的民族分离 主义运动在世界上的蔓延,同样也日益释放出强大且极其危险的能量,而这就意味着未 来人们在目睹世界一体化的同时,也将目睹由民族分离主义运动造成的新兴民族国家在 世界范围的增生,而这给世界在政治上带来的只能是分裂而不是统一。在跨国层次上, 当今世界的分裂趋势同样也很明显:当代伊斯兰文化的复兴及其对西方价值观的反抗以 及由那种日益加速的现代化进程而造成的广大非西方文化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昭示着 当今及未来的世界同样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一种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分裂;而那因高度发达 的相互依赖而不断加速的非西方权势中心的崛起及其同西方权势中心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和对抗,同样也意味着未来世界可能陷入另一场动乱之中。
当代世界日趋明显的分裂化趋势实际上意味着由国际无政府状态决定的国际政治的竞 争性和对抗性的本质,在当今及未来的世界中仍然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当然,历史经 验可能使当今及未来的主权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会从中汲取教训,从而大大减少乃至 消除它们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注: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37 页。)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因为国家(确切地说,是组成和领导国家的个人 )虽然是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但是,它们不可能总是会汲取完全相同的教训, 更不可能总是会汲取那些正确的教训,因为历史经验给人们提供的教训往往是多样的, 并且一个特定的历史经验同样也可能给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训。而这意味着,我们可 能无法指望当今及未来的国家就一定比过去的国家会更理性、更明智地去追求它们各自 的自我利益。(注:Dale Copeland,“The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to Structural
Real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0),25,pp.187-211.)正因为如此,华尔兹的理 论在当今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不失为我们考察相关国际政治时局的一项重要理 论参照,因为这一理论至少提醒人们:国际无政府状态仍然是当今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的 国际政治的一大本质特征,而那种在这一状态中必然会广泛存在的国家间的相互猜疑和 相互恐惧仍然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大根本方面。而这点也正是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 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