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教学能手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让学生结合学具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了圆柱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广泛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教学《圆柱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模型学具,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课题(预设时间5分钟)
1.学生说,摸图形:随机找1名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让其他学生从学具盒中摸出对应立体图形。
教师:(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引导学生类比思考一下,关于圆柱你想学习了解哪些方面?
预设:
学生1:圆柱体的组成,关于它的面,高。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学生3:高的测量,圆柱与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长方体、立方体的特征,回忆旧知的探索方法,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下一步学习新课的小组合作探索做好准备,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方法的类比与转化。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生活中圆柱形物体):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点评】首先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探究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学会数学思考。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预设时间13分钟)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点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中积极有效的思考,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学生利用学具采取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时,就产生了一种积极、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点评】圆柱的高的认识和测量高是学生认识圆柱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先通过动画演示表现出圆柱的高,从内外两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高的常用叫法。
(三)练习巩固(预设时间7分钟)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预设时间8分钟)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点评】通过实物操作与动画、图片演示结合,体会面动成体思想,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使长方形与立体圆柱建立联系。
(五)课堂总结(预设时间7分钟)
1、回忆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班级交流)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总体点评:
1、以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中心,包括观察感知、触摸感受、猜想验证、操作发现、巩固应用等几个环节。观察圆柱实物,初步感悟圆柱特征;触摸比较圆柱的底面、侧面,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猜想验证,得到底面特征;操作实践,动手画圆柱的高,体会新知;巩固应用,使知识能力不断升华,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在互动交流中注入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2、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应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生成。在圆柱的特征教学环节中,教师只设计“类比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你有什么想了解的?”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思维空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注意对重点知识提出探索性问题,针对难点知识提引导性的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激发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探究知识。
论文作者:胡巧娟 杜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圆柱论文; 学生论文; 底面论文; 特征论文; 长方形论文; 教师论文; 长方体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