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_蔡元培论文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_蔡元培论文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蔡元培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蔡元培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民主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邃、博大,影响深远。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对其中的德育思想的整体考察,尚处于薄弱环节。本文仅就蔡元培的德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德育的重要性

蔡元培本就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且十分重视德育,提出了“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1912年2月中旬,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五育并举的思想。他提出的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后来他所讲的德育,加上体育、智育和美育,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蔡元培还明确指出,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以道德为根本。”[1](P135)蔡元培还在《余姚汝湖乙种农学校记》中指出:“共和国以道德为要素,故其民恒能牺私利以举公益。共和国民以自治为天职,故多致力于实业若学理,而厌薄官僚。”[2](P102)为了发展“共和精神”,他把培养“公民道德”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

为什么蔡元培把德育提到这样重要的地位?他是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首先,从人的心理特点来说,人性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知、情、意。三者虽不可偏废,但从量上相比,“意最广”;以顺序言之,“意最先”。因此他一再强调“以道德为根本”。其次,从当时的现实来看,世界之竞争,如果靠武力和财力,“或溢而为私斗,为侵略”;“或不免知欺愚,强欺弱”;出现“贫富悬绝”,劳资“血战之惨剧”,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强兵富国”,进行“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的教育,固然是“当务之急”,但从根本上说,进行“公民道德之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第三,他从论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出发,强调人类必须满足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种需求。蔡元培说:“人类的生存、文化的进步”,“所需有两种:一是体魄上的需要,如衣、食、住等是;一是精神上的需要,如学术是。”[2](P92)“一个人不但愁着肚子饿,而且怕脑子饿。”“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常常受‘脑饿’的痛苦。”[2](P101)他把“增进知识”与“修养道德”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道德修养则是最根本的。“人民无道德心,不能结合为大事业,以与外国相抗。”[2](P11)

蔡元培虽然主张教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心”,但他没有把德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对立起来,而是强调各自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是统一的整体所不可或缺的。他借用人体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形象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贵全身;美育者,神经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1](P135)可见,蔡元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与“道德决定论”是根本不同的。

蔡元培“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要在21世纪步入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必须尽快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而基本素质的提高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其中加强德育对于当前提高全民素质意义尤为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较快增长,社会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提高。然而,这种物质财富的增长,却由于精神生活的相对滞后而日益处于失衡状态,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整个社会的畸形和价值意义的崩溃。可见,德育的功能不足或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社会重大转型时期,坚持社会主义更有赖于对德育的重视。21世纪中国教育的构筑,当以德育为其主导,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必然抉择。

二、德育的内涵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主要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

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宗旨,蔡元培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1](P131)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他还认为,德育的内容是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若是某种旧道德成立的缘故,现在已经没有了,也不妨把他改过去,不必去死守也。”[2](P117)诸如“尊君卑臣”、“尊男卑女”等观念,以及家长制思想等等,都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旧道德“魔力”,必须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内容的“优美之习惯”,为“未来之道德开一新径”[2](P27),必须以民国时代的“新教育”来取代满清时代的“旧教育”。

蔡元培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自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旧道德的精神。“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比之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道德意识,无疑要进步得多。然而,他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恰恰相反,他力图论证近代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有相吻合的一面。他指出:“对于公民道德的纲领,揭法国革命时代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用古义证明说: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盖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也;古者盖谓之仁。”[2](P241)

蔡元培力图把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道德观等同起来的做法是很牵强的,但说明他看到了二者之间有某些一致性,反映了他在伦理学方面的造诣。在两种文化、两种道德观念急剧碰撞的时代,蔡元培主张吸收并消化外民族的文明。对外国的文化,他反对盲目接受,要求吸取其有益于本民族发展的东西,并致力于实际探讨。他的这些认识,是走在同时代一般人前面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传统和习惯,道德观念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今天,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为其核心内容的,但如果脱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前景,就只能是道学家那样的空洞说教。

(二)全新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蔡元培提出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受教育者传统的封建意识,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他任北大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宣言:“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3](P233)他还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以养成学问家之人格。”[3](P191)他告诉学生,“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上大学法科者不是为个人做官,学商科者也不是为自己致富,“现在求学是为将来服务社会的预备”。因而学生应该“爱惜光阴,孜孜求学”,[3](P5-6)否则,“将来不能有贡献于社会,便是辜负了社会的培植。”[3](P444)他要求学生改变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劣根性”,端正为民主共和国服务而学习的态度,向旧观念挑战。蔡元培指出,旧式教育是“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的主义”,“其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于受政府驾驭”。民国时代的教育,“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使其“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使具如何能力”。[1](P262-263)他主张应该培养青年学生有事业心和进取心,有独立思考和为民主共和国服务的责任感和实际能力。

蔡元培关于树立学生全新的学习观和人生观的思想及其倡导的实践,在当时对解放人们的思想,改变封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树立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有重要的作用。现在,还有不少人是为追逐名利而读书,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追求个人地位而“镀金”。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爱国主义和公而忘私的品德

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蔡元培把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公而忘私的品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关于爱国主义,1912年5月他曾指出:“爱国主义者,起于人民与国土之感情”。而“人民爱国心之消长”又与“国运之消长”息息相关。所以,人民的“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有之则一切国家之原质皆可陶冶于其炉锤之中,无之则其余皆骈技也。”他又说:“人民之爱国心”总是“随国运而盛衰”的。当一个国家处于兴盛之时,爱国之心是较“发达”的;而当一个国家处于垂危之时,爱国主义也会被激发出来。因此,针对当时中国的处境,他提出,树立“爱国之心”,是“国民最大之义务”。[1](P228)基于以上的认识,蔡元培在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在其亲自为青年学生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中,专门立有“爱国”一节,把培养爱国主义作为学校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他认为公而忘私的品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封建主义的教育目标是使少数人毕生攻读,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入仕为官,民主共和国的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是“博爱”,理当“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鹄的”。[1](P132)他教导青年学生要把立志报效社会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追求“实体世界”的世界观

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思想虽然不属于他所说的德育范畴,也没有被纳入1912年9月北京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中,然而我们现在从它的内容和功能来分析,应把它归属于德育之中。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是属于“实体世界”的,是超轶乎政治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实之观念,而达到“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如何才能达到呢?“其现象世界间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是也。”[2](P4)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这一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但他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后来他又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一文中发展了世界观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为人民大众的幸福、为人类未来的幸福而无私服务,为建立科学技术普及、人人富裕幸福的高度发达而无限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奋斗、而献身。这是蔡元培德育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一面,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应吸取的思想精华。

三、实施德育的措施

为了实施德育,达到德育的各项目标,蔡元培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强调德育重在实行

“至于德育,并不是照前人预定的格言做去就算数。”“要重在实行,随时随地,抱着试验的态度。”因为“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若说今天怎样,便可永远这样,这是大误。”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蔡元培反对一成不变地照着前人的路去走,要求根据不同条件、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去批评人家时,也要考虑他人所处的环境怎样,而下断语才是。”[2](P117-118)

(二)主张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中

蔡元培认为只有具备了“健全之身体”,才能有“健全之精神”。涵养德性,须从体育着手。在谈到运动会的长处时,他说,这不仅可以“催发兴会”,奋起精神,“交换知识,联络感情”;而且能“养成公德”,使人懂得“团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宁正直而败,毋诡诈而胜。败则反求诸己,不怨尤,不嫉妒”。从而养成“自重急公的习惯”。[2](P151)

同样,德育亦须从传授知识入手。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会有辨别力,才会“知恶之不当为,而善当行”。人之高尚的品格,优雅的言行举止,以及阔大的胸怀都与知识有关。人无知识,难有作为。那些“不忠不孝,无礼无义,纵情而亡身者”,在蔡元培眼中,多是“由于知识不足,而不能辨别善恶故事。”因此,他一再鼓励青年要“扩充其知识,高尚其志趣,纯洁其品性。”[2](P84)

蔡元培论述最多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他看来,美育和德育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他说:“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德育兼意志感情二方面,美育毗于感情。”中国古代“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2](P195)但“制礼作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此,蔡元培从各方面来阐发美育对增进品德修养的作用。他用康德关于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的理论来论证美育可以陶冶“利人乐群”的人生观。此外,他还认为“优雅之美”和“崇高之美”可以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美感上的“感情移入”作用可以“增进同情”,培养“互相爱护”和“互相扶助”的精神。凡此种种,美育所要培养的“崇高纯洁之人格”,其内容是多方面的。蔡元培还指出,美育欲达到“陶冶活泼敏脱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的目的,不仅须通过艺术教育的课程来实现,而且要有学校的优美环境和健康的校外生活相配合。

(三)重视德育中自我教育的作用

蔡元培重视通过“修己”、“自省”、“自制”等自我教育的途径来实现德育的目的。

关于“修己”,蔡元培认为,德育“其本在乎修己”。修己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具有实践品德的素养。他要求人们不断修养,勿自暴自弃,勿自欺自侮。关于“自省”,蔡元培认为人们的心理素质各异,因此在修养德性时,“宜各审其资禀,量其境遇,详察过去之历史,现在之事实,与未来之趋向,以与理想相准,而自省之。勉其所短,节其所长,以求达于中和之境”。[3](P245)可见,“自省”就是要有自我评价能力。全面而又确切地了解自己,有益于思想品质的形成。关于“自制”,蔡元培认为情欲并非坏事。高尚的志趣,伟大的事业,往往发源于此。但如果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而放纵之,就会带来恶果。若是一国之民皆被情欲所虏,后果更不堪设想,“则夫政体之改良,学艺之进步,皆不可得而欺,而国家之前途,不可问矣。”[3](P401)

蔡元培关于德育的实施方法及与之相关的思想主张,我认为是他的德育思想中最具生命力和当代性之所在。这是因为:其一,蔡元培提出德育“重在实行”,说明他已经开始注意到我国传统德育中“无人”的弊端,即德育工作者心中无受教育者,只从自己单方面的期望出发,或从某种本本出发,而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这种弊端目前仍毋庸置疑地存在着。他也注意到,德育必须联系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做到有的放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其二,通过体育、智育、美育来实施德育,体现了蔡元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即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因此德育中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的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传播知识,也就是培养辨别善恶的能力为起点,向养成品德行为这个终端发展。蔡元培的这一主张也表明,德育能从多方面着手,有不同的端点:既可从传授知识开始,也可以从锻炼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着手,还可以美感教育、陶冶道德情感为开端等等。其三,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控制的活动,是品德行为主体在品德发展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虽然复杂,并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起作用。蔡元培注意到了德育过程中个体自觉努力的重要性,他要求人们在修德养性中有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矫正、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陶冶的习惯。

蔡元培德育思想中的上述蕴含,应当为我们所认识和重视,它对我们的学校德育乃至“以德治国”方略都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  ;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_蔡元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