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理论应重视社区研究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理论应重视社区研究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理论应重视对社区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重视论文,理论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community)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其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学者一般将社区定义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①]。关于社区的分类,因其标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大到一个城市、村镇,小到一个街区、学院,都可称之为社区。

学校教育过程和学校管理过程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学校管理过程区别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校外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②]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说到底是与所在社区的联系,学校管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与所在的社区发生人流、物流、信息流上的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管理理应重视社区的参与,并在管理乃至教育、教学措施中充分反映社区意愿。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若不能很好地重视社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就等于将实际上开放的学校管理系统封闭了起来。所以我主张在学校管理的研究中应注重讨论社区问题,理由如下。

1、根据系统论观点,“学校就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多功能开放的动态系统,”[③]它“不仅受到来自系统内部的刺激的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来自环境的刺激影响”。[④]因此,作为学校的外部环境的社区,其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必然对学校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而学校也可以通过吸收社区智力资源参与学校管理,及改变管理方式、方法来增加对社区的影响。

2.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表明,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对增加管理的效益大有裨益。以美国为例,美国学校除与所在学区的有关单位挂钩,争取单位工作人员的帮助和社区中知名人士、家长代表联合组成教育委员会外,还由家长选举成立家长工作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又如在法国学校管理体制中,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校理事会(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成员联合组成)和校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3、国家教育规划部门已经将社区参与教育管理提到了日程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居民委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

4、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人,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人的社会化手段。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接受来自学校的影响,同时又要接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为使这三种影响有机配合,以达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的目的,则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吸收社区的力量参与学校管理。

5、从目前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看,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必然。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是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例如,经费问题;避免学校的短期行为和学校权力制约机制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问题;妥善安排精简下来的教职工问题;各年龄段教师的进修与保健问题,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中社校分离的弊端,使学校与社区缺乏沟通,学校既不能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纠正办学中的编差与失误,社会的要求和支持也不能直接影响办学方向、工作质量和物质条件,又形成了一种封闭的学校管理体制”[⑤]。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眼光移向社区,从更大的系统上寻求良策。

6、从社区所处的地位看,社区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中介,它是学生乃至成人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社会”。因而,学校教育和管理要获取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说到底是要获得所在社区的支持和帮助。学校管理要讲求开放性,首先就要向社区开放,争取社区力量参与管理,主动接受社区在办学方向、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同时,要发挥学校在社区中的文明辐射功能,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和社区教育功能,树立学校的文化中心形象,争取社区成员的认同和参与。

7、一些成功的经验表明,学校教育要办出特色,管理要提高成效,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北京市近郊一些区、县在80年代末以来,实行了诸如“区、乡共管”、“乡(镇)干部联系学校”、“区、街校外教育协调委员会”等一系列措施,效果比较明显。

从社区角度看,学校是社区中的一种正式组织,是一种重要的社区资源。学校的运行状况对社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学校角度讲,社区中的人、财、物等资源对学校管理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笔者在此只从学校如何建立“社—校”联系机制的角度谈几点浅见。

首先,学校管理中应重视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约为6—7小时,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如果这两种教育形式不能很好协调,必然会降低教育的效果。目前,大部分中小学与家庭进行沟通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方式是家长会,我认为家长会可以发展为一种社区参与管理的形式。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改革家长会的措施,如办讲座、开经验介绍会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学校应由家长中的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协商和参谋机构。

其次,建立行政保障机制。即要与所在社区的教育行政和政府组织协调关系,争取其支持。上级行政部门代表国家管理学校,对学校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学校应该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经常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这样才能相互协调,利于学校争取行政的支持。

再次,建立与经济组织的联系机制。1980年财政改革之后,普通中小学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这使得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了,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但出现一个自筹资金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与社区经济组织、社团、个人妥善协调,发动各方力量为教育集资,以弥补教育经费之不足。

最后,密切联系街道、居民、公共文化场所,形成“校—社”德育的大环境。德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其他的管理内容更需要开放性。“校—社”结合、统一口径,才能有效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注释:

①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②齐亮祖:《学校管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③ ④瞿保奎:《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卷》。

⑤史根东:《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宏观思考——论把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扩展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教育管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标签:;  ;  ;  ;  ;  

学校管理理论应重视社区研究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