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手稿的美学概述_美学论文

马克思手稿的美学概述_美学论文

马克思《手稿》美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手稿论文,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2)01-0001-06

马克思1844年4至8月寓居巴黎,写了一部手稿,后来经人发现后称之为《巴黎手稿》,在《马克思全集》中定名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手稿》中最早地表露和收存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现实与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理想、人的本质和人性复归、美与美的本质规律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学理基础,不从这个起点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充分感受到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一出现就显示出它石破天惊的宏大气势,也不能追本溯源地认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一、艺术生产是生产的特殊方式

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有这样的表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出了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强调艺术表现方式与意识形态中的科学、宗教、道德等等的不同之处。他说:“思维着的头脑”(指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思维)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上加以理解:

第一,马克思将艺术生产看做是一种生产创造,因此提出“艺术生产”的问题,认定艺术生产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一问题提出的意义在于:将文学艺术这种在意识形态中更加漂浮在空中的部分,放在它不可能脱离的生活过程中考察,更能深刻地见出其本质。文学艺术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受社会物质生产的制约;就文艺创作过程本身来说,也是文艺家在找到生活材料后,以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对象材料为基础创造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这种创造的创造者,在各个时代中的地位与命运,基本上都与同一时代的物质生产者的地位与命运相似。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艺术生产者成为雇佣劳动者,为其雇主生产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艺术家也同时成为商品。

第二,马克思提出这一问题时,并非是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混同为一,而是强调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殊性究竟表现在哪里,马克思并未直接回答;但在《手稿》所涉及的一些问题里,我们可以略见一斑。首先,从主体方面来说,要求从事艺术生产的生产者具有特殊的感觉,仅有一般生产者的感觉的人,是不能进行艺术生产的。要生产绘画,你就必须有能辨别形式美的眼睛;要生产音乐,你就必须有能辨别旋律的耳朵。总体来看,生产艺术品,主体需要有与所创造的艺术的丰富性相适应的感觉。其次,就艺术生产过程而言,马克思强调艺术对象(包括自然)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精神的原料。主体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对这种原料运用在艺术创作的源头上。如果主体能够完成这一过程,他就可以进行艺术生产。再次,就对象而言,《手稿》中强调“激情”,这是文艺作品内容的一个包容方面,因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具有情感的。“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第三,艺术生产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手稿》中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主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扬弃私有制——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如果生产和消费不是处在特有的社会条件下,那么生产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规律。“生产生产着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当生产出现后,更主要表现为消费制约和影响了生产。”犯罪生产了检查官,小偷生产了锁头。马克思将这一观点推广到艺术生产领域:“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作为生产的普遍规律,从物质生产来说,生产的产品是人的实现或是人的现实,从产品中可见到人的实现,实现是过程,而现实是结果。从艺术生产来说,艺术生产也是人的实现和现实。不仅是对创造者的实现和现实,也是对接受者的实现与现实。

二、人与社会的互制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被马克思归结为:“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人也生产社会”,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以一个特殊的个体”,“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马克思后来写的一些著作,实际上也在演化着这些观点。

马克思认为,对私有制的扬弃,是对人的全面复归,是人对自己生命的全面占有。他说“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存在。”他还说:“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的理论意义是极其深刻的。马克思是把人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人的本质,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受到了歪曲,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自身发生了异化,就不能在社会当中全面实现自身的价值,本属于人的对象也无法被人所占有。如果把私有制扬弃,人性可以复归,这意味着人对自身进行重新创造,就是人生产人。人是通过人自身的实践创造了自身,在创造自身过程中,受到了私有制的影响,一部分人虽然有条件发展自身,但也受到钱的歪曲和阻碍。珠宝商只看到珠宝的价值,并不认识珠宝的美,这也是人的本质的歪曲。共产主义对人的解放不只解放无产者,而是对社会全体人的解放。溥仪当平民以后才知道自己是谁,才找到了自身。失去了自我,是地位把他异化了。消除异化的前提,人才能生产人,不仅生产自己,也在生产别人,人自身对自己本质的创造就是人生产人,生产自己的人为别人而创造自己的存在,在对象化关系中,也就生产了别人。他是对象的主体,他也是他对象主体的对象,他生产出自身便影响了别人,也就生产了别人,完成自身的生产也可以造就和影响别人。

社会本身的生产,是人生产社会,社会生产人。人自身的出现和自身的完成,必须在社会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人。马克思强调能够体现社会发展前进的“人”,人的构成是不一样的,人的本质层次也有差别。野蛮人、初期人、发展中的人,作为“人”,应当是体现人的发展水平的人。私有制被扬弃之前的社会,甚至都可以算作史前社会,真正文明社会是从扬弃了私有制开始。私有制度下的人不是完全的人,而是异化的人,社会的主宰者身上明显地显示出人的不符合社会本质的东西,人在战争中不论是被残害的人或残害别人的人都是非人,决定人的本质有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原因。

人生产社会,是强调社会是人创造的,人生活在既定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的制约条件。人们创造社会是有限制的,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人的生产也离不开社会的各个环节,人创造社会是按照一定规律来创造的。方式、空间、内容、结果都是社会的。正因为人生产了社会,社会也生产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享受必然是社会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其中包括艺术活动和审美享受。个人有个人的个性特点,这特点受到社会的直接制约,美感的共同性都是从这其中派生出来的,个人承担的享受是社会享受的一种实现。

不论是生产本身中人的活动和产品交换,其意义都是类活动和类精神。真正存在是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所以也是现实关系的结果,因而是双重肯定,不可能是单纯个人的,而是社会享受,只不过这种享受打上了个人的烙印,有个人的特点,人要实现人的自然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但是如果自然本质的实现不是实现社会的本质,那么实现的就不是人的本质。

人的衣、食、住、行只有显示了社会人的本质时,这种自然本质才是人的本质。私有制只是满足于人的动物粗鄙的需要,也是人异化的结果。人的自由自觉丧失了。自然界的人只有上升到社会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只有变成社会人,自然界才成了人的自然界,才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自然界只有处在社会中(人化自然),才是现实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自然界取决于人在任何意义上的人化,留下多少人化的痕迹和烙印,越是发展的人越把自然人化,把自然变成社会的。人在自然界生存,在人充分人化自然界之后,会造成自然界不平衡和人类自身的灾难;人什么时候在这种异化面前消除这种异化,才能证明人对人生命的占有和社会存在的复归,还不是局部的人能够实现的,而是全人类的,这复归是遥远的。

马克思说:“只有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这里的包含值得探讨。人对自身和对自然的人化,变成人的存在,“自然界对他说来成为人”,包含两个意思:(一)人对自然的观照,从自然身上看见人对自然的人化;(二)高级状态人对自然界观照时不是异化的人,是真正充分发展的自由自觉的人。这种高级状态的普遍实现才是理想的。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人的人道主义。这个自然与人的统一,统一在社会上。自然界经它特有的本质出现了,自然变成了社会,在社会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自然界的复活,这时是自然与人达到高度和谐,这种实现是遥远的艰难的过程。

人是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统一,统一的程度标志着人自身发展的程度,是自然的存在能够成为人的存在。马克思讲到人的两性之间是人与人必然的自然关系,从中可以看到人的发展程度。圣西门讲妇女社会地位时,认为妇女解放的尺度是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任何一个社会,妇女总是处于最低下的地位,东西方都有这个特点,“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任何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本质,他的人的本性何种程度上对他说来成了自然界。”如果不了解这个观点,就无法深刻理解一切人的男女、爱情、婚姻等等关系。因为,这就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这种关系成为永恒的主题的原因所在,这种关系是人的直接关系的一个尺度。

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怎样体现的呢?最根本的表现是因为人是作为人活动的,不是作为生物来活动的,因此人是社会的人,“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因而我也是社会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单纯的个人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人所依据的条件,活动的过程,创造的结果都是社会的,因而社会与个人不可能无关。人是社会存在物,人自身的特点是在社会中表现的,尽管个人是特殊的,但也必然是类生活的特殊。在特殊中体现着普遍、是特殊中的普遍形式。“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马克思的这段话就把个性,普遍性和社会代表性说得清清楚楚了,自为存在是社会直观的存在,也是人的生命表现存在为总体的存在而存在。

还有一句话,马克思讲得十分精彩,他说:“死似乎是类对特定个体冷酷无情的胜利。”没有死亡,整体就无法更新,没有死亡,“类”就无法发展,有了死亡,是“类”的胜利,这句话最能体现社会发展精神,也表现了类总体对于“特定的个体的冷酷无情的胜利。”

三、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手稿》中“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这是核心性的思想,许多观点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例如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提出这个问题是从私有制谈到人的异化,到人丧失自身,无法丰富自己的本质,异化把人限制在动物的水平上。人在创造中发展自身,丰富自身的本质和客观世界,这才能发展人类自身,这是马克思这一观点的前提;即使没有私有制,人在现实世界其中本质力量也不一定能全面实现,总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过是不像私有制限制的那样死罢了。在今天,同样有限制人的本质的东西,生产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教育不能充分实现,因而使一些人无法受到正常和高等的教育,这就影响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希望工程的资助是很有限的,不能全部解决现有的智力开发问题,这也必然造成人对自身的本质不能得到全面的占有,因而人的本质就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即使客观条件十分优越,社会创造了很多条件,那么人的主体是否能够全面开发自己,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也还是个问题。何况社会和环境总有一定的限制,不同的人利用不同的条件,发展必然也不一样。

马克思又说:“私有财产不过是下述情况的感性表现:人变成对自己说来是对象性的,同时变成了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失去现实性,就是异己的现实。同样,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用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对人的现实的占有,他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性的实现,是人的能动的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异化劳动使人的行为变成动物的行为,不能直观自身;人自身变成了异化的。这便是人性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把自身的力量转移到了压迫自己的那个人的力量中,人创造了财富,使有财富的人反过来更加压迫自己,人变成了异化的人,异己的人,人自身变成了非人,主体性丧失了,变成了商品。人变成商品以后,由主体蜕变为对象,这便是变成了主体的非人的对象,这时,生命的表现就变成了生命的外化,外化的结果是丧失自身。外化的东西越多,越变成异己的,越丧失自身。本来,人现实化的活动越多,人的现实力量越增强,但在异化劳动中,人越现实化越失去现实力量,创造的财富越多,自身越贫困。失去了现实性的结果是创造了异己的现实,使这个力量变成了统治自己的现实。如果人创造现实成为自己的现实,必须消灭统治自己的现实。如果人创造现实成为自己的现实,必须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人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讲“扬弃私有财产”,是为了人的本质和生命能够属于自身,达到人对人自身的本质和生命的占有,使自己的对象成为人的对象世界,能够达到对人的产品的感性占有。能够达到这种目的,就不是直接地、片面地享受了,不只是饥求食、寒求衣的需求和享受了,因为这些仅仅是从感官上、生理上、自然现象上的简单的占有,占有对象也是低层次的;人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审美需要。只有达到高层次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才是人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人在全面关系中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就不仅仅是生理的简单需要了,全面占有,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这个本质在哪儿呢?是在人之外供人选择的呢,还是其它什么呢?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当中,存在于人的各种关系当中,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实现,人的本质也就产生了,实践实现了,本质也就实现了。私有制限制了人的实践,因而不能使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的私有制限制了人的实践和发展。如果能够使人全面地实现自身,充分发挥自己,这个世界就是人自身的世界,而不是异己的世界了。因而人同外在的世界的关系上,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其它方面,都有一个低级同高级的区别,都应当创造出属于人的感觉的关系,如同样是听觉,而却是人的听觉,各方面都提高到人的层次上来。“眼、鼻、耳、舌、身”加“意”的综合运用,就表现了马克思提出的新的命题,即人的器官变成了社会器官。在社会器官产生之前,人没有美感;在这之后,人变成了人,会用社会眼光认识世界了,才产生了美感。私有制限制了人发展,把本来是人的东西变成了动物的东西。在雇佣劳动下,劳动者显示出的仍然是这个阶级的所特有的情感。人是能动的,总是要挣脱束缚,争取自由,但被私有制限制。尽管受到限制,也还是出现了无产阶级的诗人。人的本性是反对压迫,反对异化的,真正解放的人,就是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私有制。

马克思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坚决的,他的理论活动,始终围绕着消灭私有制这个核心,这是他理论的归结点。马克思在揭露私有制对人的本质的歪曲时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在私有制条件下,无产者拥有的仅是他的异化感觉。因此,“人的本质必须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私有制使人的本质全面贫困,因为人被歪曲了,人同世界的关系被歪曲成异化的,非人的关系、自己占有的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手段,享受是片面的。马克思又说:“私有制的扬弃是人的一切和特性的彻底的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象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这段话指出了感觉和特性解放的一个标志和旨归。眼睛的社会化,人的器官变成社会的器官,在实践中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对象,就是社会的、审美的,所以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主体也就变成了社会的。对象身上实现着一种自由的追求,这一切都是使人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变成人的空间,在人的空间对象中存在。这时,人的本质就体现在人的一切社会实践当中。人的本质的贫困,是在牺牲了人的本质之后贫困的,人却把人变得愚蠢、片面、畸形。人是把社会的财富生产出来了,人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劳动之后,才把自己变成愚蠢的、片面的、畸形的。剥削者把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榨取出来,享受劳动者的创造,同时把劳动者置于被压迫的地位,使劳动者的本质贫困起来。消除把人的本质变成贫困的私有制,造成人的感觉器官的社会化,才能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的全面占有。

四、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问题,表述了马克思基本的美学思想。

人怎样在对象面前直观自身,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直观自身?什么是丧失自身?

马克思说:“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

人直观自身或丧失自身的条件,是人与对象的关系。人如果要达到直观自身,不丧失自身,必须把面前的对象变成作为人的一种对象,人的对象就是对象性的人,在观照自身时,对象性存在被直观自身的人人化了,他把自身的本质投入到这个对象当中,使对象的本质成为同自身本质相同的本质。如果你感受到了,他就成了你的对象,他同你的关系就成了观照你自身本质的对象,如果相反,你便丧失了自身。一个本质力量丰富的人能够在一切有价值的对象身上反观自身,甚至能够以自身的本质力量创造对象,使他成为能够观照自身的对象。把自身变成对象,对自身进行审视,这标志人自身的发展水平。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孔子以“吾日三省吾身”对自身进行观照。人自身成为社会存在物,人成了社会存在物,人就成了社会对象,就能从这个社会对象身上反观自身。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中包涵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说:“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人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也是在现实对象世界中存在,人与现实对象世界发生很复杂的关系,这个对象世界是自己的还是不属于自己,就看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如何。如果你面对的是异己的世界,你会一无所有,你无法生存。压迫和剥削的世界,是人的最异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对象不属于自己本质力量的现实,你自身除了为剥削者创造财富和维持自己简单生存之外,你什么也没有。如果你面前的不是异己的世界,人们可以把现实世界变成自己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这时,人可以在现实世界的一切对象身上实现他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可以把一切对象作为实现他个性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使对象成为自身的对象,对象化的世界丰富性标志着人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京剧不能为大多数人欣赏,说明京剧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对象世界,没有把这样的高雅艺术变成自己的对象化世界的人,说明了他本质力量局限性,能够多大程度地扩大人的对象的世界,说明世界的文明程度。在有对象的地方,都有与它相适应的主体的存在,从对象存在中可以看到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之中使对象如何成为人的对象,人如何在对象身上实现自己的本质,这又是一个问题。对象的性质与本质力量的性质,这两种性质达到同一时才可能构成对象化的关系,这时这个对象才能成为人的对象世界,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在这个对象世界中得到观照和确证。对象成为主体的对象,主体成为对象的主体,这就规定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方式,不同主体的本质都有它特殊的对象,特殊的本质力量需要特殊的对象,特殊的对象只能成为特殊本质力量的对象。

马克思说:“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这就是说,每种本质力量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同于其它本质力量,独特的本质力量自然有它独特的对象和方式,这个对象与方式的独特性都是由其本质的特性决定的。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诸多对象,人们为什么只追求一些对象,而有些人追求这样一些,有人追求那样一些,各有所好,各有不同的追求对象,有时有人的追求甚至是难以理解的,就是因为人的本质的独特性。有人收集烟盒,有人搜集海螺,不同的东西就是这些收藏家的不同的独特本质的观照。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两种对象两种主体,在西汉概括为“山水经德论”。自然山水被赋予人的灵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对象化和方式。乐水乐山这种对象化的独特方式,作为模式认定却是科学的。不同的对象本质不同,引来的主体也不同,反过来也是如此。艺术和审美中的事实现象都可以在这个公式中得到说明和验证。实现共鸣必须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相近。物理声频是因为振动的频率相同,物体的构造相近,因而一个物体震动可以引起另一物体的震动,主体对象化的规律与此相近。因为,对象的创造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外化,人们又可以通过作品来看人的本质,来认识作家,正是对本质力量的反观。

马克思从艺术方面又进一步评述了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问题。对于音乐欣赏,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耳朵的人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人有了乐感,说明有了音乐的本质力量,能够把音乐当成对象。没有乐感,说明没有这种本质,就不能把音乐变成美的对象,因为你没有接受音乐的本质力量。任何一种对象都是本质力量的对象,马克思总结了这一规律。他说:“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这个与它相适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这段话的内涵意义是十分丰富的。

从音乐对象来说,有乐感的人音乐才会成为他的对象,两者性质一致时,主体与对象才能构成对象化的关系。凡是能够成为人的对象的存在,它使主体力量得以确证,这时,主体力量相当于底片,照片是底片的确证。主体本质力量是个底片,我们看照片往往忽略了底片,而照片是底片洗印的结果。对象对主体来说,它的存在是主体能力外在的存在,对象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自为地存在着。任何一个对象对主体所发生的意义都以主体激活的程度为限,如果这个主体不能把感觉全部投入到对象身上,对象不能成为与主体相通的对象,那么对象就不能成为主体的对象。人用自己的一切主体能力从对象中摄取感受了多少,就意味着自身对对象投入了多少;全面把握对象,要求主体完全外化到对象身上。对象以人的激活而对人存在,人就必须造就自己,按照对象的丰富程度造就自己。这只是说在分工条件下造就一个方面的人。如果社会发展了,人们可以充分造就自己,一个人可以培养自己本质的丰富性,人在所遇到的全面的对象化的关系中造就培养自己,发展自身的本质力量,培养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培养多方面的感觉能力,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马克思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就是说,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能使人的感性得以丰富,才能使人的感觉成为享受的感觉、审美的感觉,这也是确证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能从对象身上直观自身,才能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未完待续)

收稿日期:2001-05-30

标签:;  ;  ;  ;  ;  

马克思手稿的美学概述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