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振兴--面对企业革命的日本经济_股东论文

创新与振兴--面对企业革命的日本经济_股东论文

革新图存,重振雄风——面临企业革命的日本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雄风论文,日本经济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金融危机的噩耗不断传来,日本各界强烈地感受到要求迅速改革的迫切呼声。与此同时,人们也常常能听到有些保守者赞同日本保持现状的观点,日本三菱重工的相川贤太郎会长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臃肿的老总对记者说:“如果我们把哈佛商学院的理论引入日本,我们就会有麻烦的。我认为三菱高级管理层把工作看得比利润更有价值。对所谓的股本收益率之类的情况我们从不大肆张扬。”

相川接着说,毕竟,“我们的商业习惯是考虑社会效益,这是必要的”。当有人告诉他美国股东将会对此策略有怨言时,他回答说:“这就是我为什么公开宣称我不迎合股东的理由。我们不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促使外国人购买我们的股票。如果股东不喜欢我们,他们应当尽快甩掉我们。

也就是说,日本公司对工人承担义务,而对股东却并不很在意。企业关心更广泛的社会目标,对外国投资者既恨又怕。由此而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些状况就成为定义日本公司和企业模式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至今仍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正是90年代中期日本在发达国家中资本配置效率最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尽管存在着种种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以及日本政府近年来在财政和货币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甚至许多人都在怀疑日本政府是否有决心实行彻底的经济改革,然而,日本企业的一场大革命正在悄然进行,这场经济革命将在下世纪初彻底改造日本的商业文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美国的模式来运行的。

那么,这场企业革命的真正动因是什么呢?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调查报告认为,这正是日本企业面临的多种压力积累的结果:首先,日本正在缓慢但不可避免地开放其金融领域。比如,美国美林证券公司正在积极地向日本零售证券经纪业扩展;此外, 长达8年的证券市场的疲软,使得日本许多大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更多地考虑本企业股票的价格水平。日本三菱重工等大公司正在采用资本成本核算方法来提高股东的收益;不容置疑,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试图放松对市场的控制,甚至撤消了对一部分价格的管制;由于受到世界各种产品价格下跌的挤压,像音响器材之王索尼、松下等公司已在积极寻求削减生产成本的新路子,或许还将打破以终身雇佣制理念为代表的劳动用工制度。

然而,这些变革真的会发生吗?过去,日本也曾一再许诺实行经济制度改革,可是一旦看上去转危为安也就罢手了,不过这一回截然不同,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产生的影响如此深刻,人们完全可以认为:日本别无选择。在整个90年代,日本在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巨大。许多日本公司必须尽快变革,否则它们将受到重创。日本公司遭遇风险的一个早期信号在1998年2月就已初露端倪, 当时日本第二大建筑材料公司,大同株式会社因其亚洲分公司无力为其贷款向日本银行还本付息而被迫倒闭。显然,巨大的冰山已开始裂隙!

一位名叫千国昭男的日本商人在80年代初不顾大臧省的反对,在日本建立了第一家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当时就有人告诫他搞信用等级评定“不符合日本国情”。而他认为,日本经济体制一个重大的转变即将发生,这一转变将“在人们看到日本经济和金融制度矛盾的巨大火山爆发的时刻”到来。他估计,结果将令人惊叹:“在今后几年里,日本将有12%的上市公司,约有300多家,其中包括10—15 家大银行将会倒闭或被收购。”

对日益增加的压力的不同反应,使日本企业界开始分裂为两个阵营。反对改革者,如三菱重工,它属于在日本传统工商业中有稳固地位的大企业,它们似乎并不过于看重海外市场,也不大喜欢外国的管理方式。这类企业主要是日本的商业银行、建筑公司和生产经营钢铁、纸张、水泥等大宗商品的企业。相反,主张变革者往往是处于快速变化行业中的企业,而且关键在于,这些企业的市场和观点都更加国际化。日本经济界人士指出,许多有改革思想的公司,如索尼、丰田、东芝和野村证券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有过海外工作的经验,倾向于吸引外国股东。例如,目前索尼公司40%的股票为外国财团持有。东京股票交易所已经对这两个阵营作出了裁决。改革者的股价持续上升,而反对改革者的股价却成了拖累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批评家们认为,日本墨守成规的公司标准,即终身雇佣制和强调市场占有率而忽视利润等,正是经常妨碍一些公司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竞争者的主要因素。日本爱华公司是一家逆潮流而行的公司,该公司的业务领域是普及型家用电器。索尼公司拥有爱华50%的股份。但爱华公司单独挂牌上市。80年代末,日元急剧升值,当时,规模不大的爱华公司几乎破产。而该公司采取的对策是将生产大规模转移到海外,当时爱华的生产90%都在日本国内。在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爱华只好以提前退休的方式,变相裁减了国内公司的1300名员工。如今,该公司90%的生产能力来自海外,主要是在亚洲;三分之二左右的员工是在海外招聘的,其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总销量的88%。这一战略转移非常成功。爱华公司1997年销售额达28亿美元。该公司的管理者非常重视资本收益率,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

如果更多的日本公司想变得具有全球竞争性,它们还需要更复杂的财务管理手段。日本保谷公司正是采取了新的经营策略,从而取得良好业绩。这家位于东京的高技术光学产品生产企业1997年销售额达18亿美元。73岁的总裁铃木武夫是一位满头银发的工程师,他的形象和经营风格使人们联想起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如同盛田昭夫一样,铃木被日本企业界视作一位独辟蹊径的反叛者。他是日本最坦率地宣传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大地增加股东价值这一观点的人。铃木认为,日本传统的管理风格和目标是“完全错误的”,它们的经营理念是以股东是“公司之外的人”这一顽固的概念为基础的。

保谷公司创建于1938年。起初它们生产水晶制品,后来又生产眼镜、计算机磁盘和激光手术仪器。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时该公司严重受创。当时铃木采取断然措施,首先砍掉了不赢利的业务,把房地产等非核心资产卖掉,并将一部分业务转向海外。同时分期裁减了1200名国内公司的员工, 但其海外公司的雇员几年里却从3800 人增加至现在的6500人左右。

该公司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正是它基于不懈地追求提高股东价值,从而实现公司的“市场逻辑”,而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占公司30%的外国股东的利益期望。直至90年代中期,保谷公司始终将注意力集中于提高股本收益率和红利,不过铃木认为这还做得不够。如今,该公司已制定了新的目标:拟在5年内将其所谓的“经济附加值”翻一番。 而经济附加值是衡量公司业务在减去资本实际成本之后赢利额的指标,铃木说:“我真的不在乎销售额是增加还是减少。”

然而,即使有许多类似于爱华和保谷这样的公司,但它毕竟还只是众多日本公司中微不足道的一小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认为企业界会由小到大地进行改革呢?首先,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金融体制必须重整,二是取消管制的计划涉及的范围惊人之广而且具有破坏性。

金融一直是日本收益率低下,且高度稳定的经济制度的关键。倘若日本金融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日本企业界中的反股东态度也要随之改变。日本大肆宣扬的金融“大爆炸”改革将会引起这样一场革命,日本金融界将取消所有的外汇管制,几年以后,日本的金融体制将像英美等国一样自由。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金融业的重大调整已经开始。随着去年以来一连串惊人的银行和证券机构倒闭案,一个重组购并的浪潮已经开始冲击日本的金融业。日本金融机构中最保守的银行之一,长期信用银行已开始实施一项削减三分之二董事会成员、裁减员工20—30%的重整计划,这样预计每年可节省开支约18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野村证券的新任首席执行官矢家纯一,对被奉为日本现代金融神圣原则之一的交叉持股制度表示异议,他表示,野村正在“认真地考虑”抛掉其巨大的银行股票组合中的一部分。矢家解释说:“我们有一大批其他银行的股票。这对一家投资银行来说真的是一种战略组合吗?对此,我表示怀疑。”

目前,国外金融机构对日本金融业的渗透也在加快。美国富达投资公司与日本三家银行合开了办事处,联合销售共同基金。花旗银行正在迅速夺取零售银行业的市场份额。通用电器资本公司不久前宣布与濒临倒闭的东邦生命保险会社组建一个合资经营项目。而这一系列国外财团的重大计划中最重要的应首推美林证券公司对零售证券经纪业的投资。该公司从已倒闭的山一证券公司收购了一个分行网络及2000名经纪人。而山一证券曾是日本第四大证券公司。

如果“大爆炸”改革能如期奏效,它将有助于彻底改变日本企业界因循守旧的局面。过去,只要能使日本企业界保持旺盛增长,日本银行就愿意为它们提供低息贷款。由于利息较低,日本公司承担着较低的资本收益率,使公司能够对员工实行终身雇佣制,并极力追求市场占有率。但这场变革将改变这一模式。在未来的几年中,西方金融企业将会从日本传统银行的大量储蓄存款中悄然夺得愈来愈大的份额。金融家们估计,由于日本储户被高收益的债券和共同基金所吸引,西方国家的大公司也许会从目前的一无所有,进而发展到5 年内拥有日本金融资产的35%。到那时,日本公司再也不能不理会大型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人对更高收益率的要求、传统的生意经将开始消失。

日本取消行业管制的行动,必将进一步推动日本企业追求更高的股东收益率。在过去几年里,日本已逐渐放松了行业管制,从商品分销、运输、电信、住房、劳动力、土地市场和医疗卫生到其他许多行业。

这种体制上的变动, 其最激进的例子或许就是日本汽油零售业。 1996年,日本政府为重新平衡汽油、煤油(至今仍实行政府补贴),以及其他石油制品的价格,遂以调整为名,将一部分石油产品的进出口开放,并取消了价格控制。结果导致其石油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负责美孚石油公司在日本业务的斯卡伯特解释说,日本的汽油零售业过去是“受管制的、轻松自在的、赚钱的”。许多公司都在汽油上赚了钱,结果,加油站数量猛增,服务过度,生产率低下。日本国内6 万多家加油站的用油量只是美国同行的四分之一,但他们的毛利却是美国同业者5—7倍。难怪它们可以在一个小小的加油站雇佣7、8个员工。

如今在取消管制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本汽油价格下降,毛利也跌去了一半以上。斯卡伯特估计,在两三年内,日本石油公司的数量将减少一半。能够生存下来的几家公司也将与西方大牌石油公司联合经营。

然而,现在就下定义认为,日本石油业取消管制的模式会迅速和广泛地扩展到整个日本工商界,从而导致日本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尚为时过早。日本政府负责推动取消管制委员会主席三木方仑认为,毕竟,日本经济改革的真正障碍并非屡受攻击的官僚体制,而是那些特殊利益行业的巨头们,他们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将议员们牢牢掌握在手中。但是,毕竟“青山遮不住,大江东流去。”用三木方仑的话来说:“日本人民和媒体应该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标签:;  ;  ;  

创新与振兴--面对企业革命的日本经济_股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