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红 李 丽
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科 江苏南京 210029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强制性脊柱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天数,改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强直性脊柱炎;康复质量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055-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轴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腰背部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以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严重功能受损,致残率高,目前该病尚无根治方法[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AS患病率为0.3%,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约为5:1[2]。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3],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们对25例AS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AS患者50例,均符合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腰背痛、晨僵、脊柱活动受限等,排除严重心肺、肝脏和肾脏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例,年龄21~70(45.5±8.9)岁;病程1 ~24 (11±3.0)年。对照组男22例,女3例,年龄19~73(46.5±7.0)岁,;病程1~25(12±4.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时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既往史、文化程度、家庭支持系统、AS知识掌握及治疗、用药情况等。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
1.3 评定标准 参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标准[4] , 近期控制: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活动功能基本正常, 各项观察指标恢复正常, 双侧骶髂关节X 线正位片表现改善或稳定者。显效: 临床症状、主要体征改善超过50% ,ESR、CRP、IgA 恢复正常, 双侧骶髂关节X 线正位片表现有改善者, 总积分下降≥2/ 3 原总积分值。有效: 临床症状、主要体征改善超过20% ,ESR、CRP、IgA 有改善, 双侧骶髂关节X 线正位片表现无变化者, 总积分下降≥1/ 3 原总积分值。无效: 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加重者。近期控制+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3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_)±s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中西医结合护理
3.1 心理护理 AS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由于机体疼痛和功能障碍,常使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心理压力较大。善医者故当先医其心,再医其身,平时应当主动地关心、帮助患者,护理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等不同,采用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教育卡、观看幻灯等方法,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有关常识,使患者能够正确地认识本病,配合医护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生活护理 《内经》中认为AS主要是肾督亏虚,肝肾不足,加之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所致。故患者病室宜向阳、通风、干燥,交代患者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背部保暖,坐、站、行、卧时身体挺直,不坐过软的沙发或椅子,睡硬板床、忌高枕,多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晨醒时不宜急于起床,可先自行活动僵硬的关节,动作宜慢。
3.3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选择饮食,遵医嘱予正确调整、合理搭配,指导患者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宜消化的食物,并注意补充钙及微量元素,如:鲜蛋、牛奶、淡水鱼、河虾、绿叶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之物,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
3.4用药护理 AS患者须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故应向患者强调准确、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及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①非甾体抗炎药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故应在饭后服用,并避免同时服用2种或2种以上同类药物,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尽量减低药物副作用,同时,服药期间应禁烟酒、不饮浓咖啡和酸性饮料,注意观察有无黑便、腹痛、血尿及夜尿增多等,定期检查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出现免疫力下降、易感染、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等症,故治疗中应注意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尤应提醒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加减药量或停药,以确保用药安全。③使用生物制剂时应充分做好护理评估,准确掌握给药途径及给药剂量,合理选择注射部位,严格执行皮下注射操作规程,药液现配现用,配制药液时避免用力震荡,以免药物产生泡沫,影响药效。此外,注射中及注射后30分钟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告知其注射当日避免洗澡,如注射局部出现红斑、瘙痒等症时,不可搔抓,以免皮肤破溃引发感染,可在皮肤周围轻轻按摩,并通知医生,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④服用中药汤剂者指导其饭后温服为宜,并注意观察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3.5 中医辨证施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辨证分型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①寒湿痹阻证:腰骶、脊背疼痛,腰脊活动受限,晨僵遇寒加重,遇热减轻,四肢冷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脉沉或弦滑。护理:病室向阳,室温22-25℃为宜,腰背部注意保暖;饮食上宜选辛温之品,可常食薏苡仁粥以祛风胜湿、逐寒止痛;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可予穴位贴敷每周二次。②湿热痹阻证:腰骶、脊背疼痛,腰背活动受限,晨僵,发热,四肢关节红肿热痛,目赤肿痛,口渴或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大便干,溲黄,舌红,苔黄或黄厚腻,脉滑数。护理:病室空气清新流通,室温18-22℃为宜,卧床休息、肢体置于功能位;鼓励患者增饮温开水,饮食上宜选清热利湿之品,忌油炸、辛辣之物,可常食赤小豆粥以除湿热;中药汤剂宜饭后偏温服。③瘀血痹阻证:腰骶、脊背疼痛,畸形,腰脊活动明显受限,晨僵,疼痛夜间加重,或刺痛,兼有肌肤干燥少泽,舌暗或有瘀斑或滑腻,脉沉细或细滑。护理:病室清洁整齐,温度适宜,生活物品就近放置,便于取用,腰背部注意保暖;饮食上宜选清淡易消化之品,忌肥甘油腻之物,可常食海带山药汤以通络止痛、消积化痰;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可予穴位贴敷每周二次,每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④肾阳亏虚证:腰背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局部冷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足跟痛,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舌淡,苔白,脉沉细。护理:病室温暖向阳,避免潮湿,注意休息与保暖,饮食上宜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及饮料,可常食韭菜粥以补肾壮阳、健脾暖胃;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可予穴位贴敷每周二次。⑤肝肾不足证:腰骶、脊背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局部酸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跟痛,肌肉瘦削,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有剥脱,脉沉细或细数。护理:病室清洁向阳,避免潮湿,注意卧床休息,饮食上宜食补益肝肾之品,忌寒凉生冷、不易消化之物,可常食枸杞甲鱼汤以益气养血、滋阴补肾;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可予穴位贴敷每周二次。
3.6穴位贴敷护理 穴位贴敷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温里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研成细末,用新鲜姜汁调成糊状膏剂,制成直径1.5cm左右的圆形药膏,用专用敷贴胶布将药膏贴敷于选取的穴位上。张海峰,李立红[5]的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AS患者腰背部僵痛症状。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背部僵痛症状。穴位贴敷前应先做好护理评估,清洁皮肤,药物现配现用,治疗环境温度适宜;穴位贴敷时应定穴准确,用专用贴敷胶布妥善固定药膏,一般贴敷4-6小时,对个别特殊体质或药物敏感者需做好病情观察;穴位贴敷期间应穿棉质衣服,忌食辛辣刺激等发物,避免雨淋等寒冷因素;穴位贴敷去药后注意皮肤的观察,若局部皮肤潮红伴有温热感或起小水疱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逐渐恢复正常,若水疱较大,则局部用0.5%碘伏液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使其干燥结痂,自行愈合,下次贴敷时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3.7 功能锻炼 适当的功能锻炼对于AS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6],病区内因人而异由护士教授患者八段锦,指导患者每日练习深呼吸、做扩胸运动、有条件的患者指导其经常游泳,运动量以锻炼后不疲劳为宜,循序渐进,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舒松紧缩的肌肉,减轻僵痛。
4 讨论
AS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痹症”范畴,古人称之为“骨痹”,肾虚督空、肝肾不足常为其发病的内在因素[7]。该病病程缠绵,治疗不当则病情易反复,用药日久且药物毒副作用较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西医治疗AS主要针对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或加用生物制剂,中医辨证论治则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原则,且副作用较小,中西医结合可取长补短,既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也是对现代医学的丰富和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患者落实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措施,并结合辨证分型予个性化护理及中医外治特色护理,通过中医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其病理环境,减少疾病对个体的影响,加之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既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减少了患者药物副作用、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又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思想,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地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缩短(P﹤0.05)。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护理能促进AS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古洁若,陶怡.临床风湿病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第1版:122.
[2]钱先.风湿病特色专科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第1版:67.
[3]杨泽宏,陈建宇,蒋新华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表现与炎症活动的相关性 [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27(1):158-1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年, 第一版: 119-123
[5]张海峰,李立红,穴位贴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镇痛效果的观察[J]临床报道,2009,28(4):236.
[6]赵凤军,田瑞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5,12(9):40-41.
[7]王月,张宝等.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2011,24(4):46-47.
论文作者:王元红,李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患者论文; 穴位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症状论文; 汤剂论文; 病室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8月论文;